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话铃突然响过之后,我听到一位父亲惶急的声音。他说他的儿子跟老师发生了严重冲突,心理压力很大,非常冲动,急需心理疏导,而且孩子也很想找我这位心理咨询师谈谈。既然是紧急情况,就紧急处理,我放下手中的事情,接待他们父子俩的来访。
男孩已经是个比爸爸还高的小伙子,18岁,读高二。他见到我时虽强露笑容,却难掩心中的焦躁、愤懑。在稍稍调整一下心态之后,他讲述了事情的大概过程:
“前两天的自习课上,我和同桌先是逗,后是吵,吵翻了还动了手。老师发现后严厉批评,责令我们做检查。第一次检查老师说不深刻,写第二次之后,老师说晚上听候处理。第二天早上,老师说需要和家长沟通情况。我没有及时提供电话。老师这时已经表现出不满的意思,通过别的渠道跟我爸取得了联系。我怕爸爸着急,向老师请假回家。老师不准假,我就告诉同学一声后私自回家了。学校领导知道了很恼火,在我回校后严肃地批评了我,还派车让老师亲自把我送回家,要我好好反省。我强忍到今天上午,按老师说的时间和爸爸一起来到学校。到校后老师对我爸爸讲,要我跟几位有关的老师承认错误。”
听到这里我说:“那你有什么压力?为什么冲动?”
“我不服!我不理解!已经这样了还让我承认什么错误?这件事已经给我造成精神上和学习上的损失,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肯定考不好了。这究竟怪谁?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本不该处理这么重,怎么跟我没完?我爸爸给我做工作,我就把心里的怨气向我爸爸发泄,越闹火气越大……”言语间他一脸的懊恼,看那阵势非要找谁讨个说法不可。
“你不服,你要怎样呢?”我故意说,“暂且不论谁是谁非,就按你说的,你想怎样?我建议现在就由你爸爸陪同你去请一个律师,看看律师有没有兴趣。”见他左右为难的样子,我继续说:“你亲自试试就会发现,律师会微笑着把你送出来:真是小孩子!律师不管,你只好去找校长或局长评理了。如此你也许真的要混一个处分呢。你想过继续闹下去的后果吗?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个学校你还能呆下去吗?你已经18岁了,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负责,你已经到了不能再自己为所欲为而靠父母给你‘平坑’的年龄。”
“是啊,上次他跟老师瞎闹就差点挨处分。这孩子的脾气真不行,和谁都爱发火,跟老师就闹了几次了。”他爸爸插嘴说。
见他心里开始灭火,开始了较冷静的思考,我继续说道:“马老师不是说让你学会忍,而是让你学会归因。问题发生之后,人们总要进行归因。心理学发现人们的归因有两类:一是内归因,也就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外归因,也就是多从自身之外找原因。前者交一次学费就有一次收获,后者交多少次学费也学不会生活。你前面的心态就是你的外归因所致。现在你当然想做一番内归因了。其实,你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起因是你和同学在课堂上打架,这是一错;不经批准私自回家,这是二错;直到刚才你还固执己见,不能认识错误,可以想见在整个过程之中你的态度该有多么不好,这是三错。”
见他开始了反思,我深入一步说:“你为什么有此三错?用心理学的话说,一个根本原因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出现了误区,就是说你忘了你是学生。社会赋予每一种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戏才能顺利唱下去。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要讲平等,要讲民主,但必须同时讲究各自角色的扮演。就是说师生之间的许多事都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角色的行为规范问题。比如说,师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你并不会去想有什么不好,这就是大家都默认的角色行为规范的问题。同样,你这次师生冲突也是个角色扮演的问题。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该态度很好地接受批评。学校、老师并没有给你什么处分,只是批评教育,这原本谈不上什么公正不公正。再说,你在挑剔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的时候,为什么不挑剔一下自己是否当好了学生?”
“我也说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你听马老师讲的道理多好。”男孩的爸爸说。
见男孩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说:“现在当学生,应该演好学生这个角色,将来走向社会不管做什么,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是成熟,才会成功。”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一直以为我很懂道理,现在我才明白我很混。今天我就去向老师好好承认错误。”男孩非常坦诚地说。
“你是个懂事的男孩。你能想到找心理咨询师谈谈,这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因为你想自救,你在寻求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信你越来越会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你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父子俩露出轻松的微笑后,我们握手告别。
(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藍 忆)
男孩已经是个比爸爸还高的小伙子,18岁,读高二。他见到我时虽强露笑容,却难掩心中的焦躁、愤懑。在稍稍调整一下心态之后,他讲述了事情的大概过程:
“前两天的自习课上,我和同桌先是逗,后是吵,吵翻了还动了手。老师发现后严厉批评,责令我们做检查。第一次检查老师说不深刻,写第二次之后,老师说晚上听候处理。第二天早上,老师说需要和家长沟通情况。我没有及时提供电话。老师这时已经表现出不满的意思,通过别的渠道跟我爸取得了联系。我怕爸爸着急,向老师请假回家。老师不准假,我就告诉同学一声后私自回家了。学校领导知道了很恼火,在我回校后严肃地批评了我,还派车让老师亲自把我送回家,要我好好反省。我强忍到今天上午,按老师说的时间和爸爸一起来到学校。到校后老师对我爸爸讲,要我跟几位有关的老师承认错误。”
听到这里我说:“那你有什么压力?为什么冲动?”
“我不服!我不理解!已经这样了还让我承认什么错误?这件事已经给我造成精神上和学习上的损失,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肯定考不好了。这究竟怪谁?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本不该处理这么重,怎么跟我没完?我爸爸给我做工作,我就把心里的怨气向我爸爸发泄,越闹火气越大……”言语间他一脸的懊恼,看那阵势非要找谁讨个说法不可。
“你不服,你要怎样呢?”我故意说,“暂且不论谁是谁非,就按你说的,你想怎样?我建议现在就由你爸爸陪同你去请一个律师,看看律师有没有兴趣。”见他左右为难的样子,我继续说:“你亲自试试就会发现,律师会微笑着把你送出来:真是小孩子!律师不管,你只好去找校长或局长评理了。如此你也许真的要混一个处分呢。你想过继续闹下去的后果吗?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个学校你还能呆下去吗?你已经18岁了,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负责,你已经到了不能再自己为所欲为而靠父母给你‘平坑’的年龄。”
“是啊,上次他跟老师瞎闹就差点挨处分。这孩子的脾气真不行,和谁都爱发火,跟老师就闹了几次了。”他爸爸插嘴说。
见他心里开始灭火,开始了较冷静的思考,我继续说道:“马老师不是说让你学会忍,而是让你学会归因。问题发生之后,人们总要进行归因。心理学发现人们的归因有两类:一是内归因,也就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外归因,也就是多从自身之外找原因。前者交一次学费就有一次收获,后者交多少次学费也学不会生活。你前面的心态就是你的外归因所致。现在你当然想做一番内归因了。其实,你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起因是你和同学在课堂上打架,这是一错;不经批准私自回家,这是二错;直到刚才你还固执己见,不能认识错误,可以想见在整个过程之中你的态度该有多么不好,这是三错。”
见他开始了反思,我深入一步说:“你为什么有此三错?用心理学的话说,一个根本原因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出现了误区,就是说你忘了你是学生。社会赋予每一种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戏才能顺利唱下去。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要讲平等,要讲民主,但必须同时讲究各自角色的扮演。就是说师生之间的许多事都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角色的行为规范问题。比如说,师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你并不会去想有什么不好,这就是大家都默认的角色行为规范的问题。同样,你这次师生冲突也是个角色扮演的问题。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该态度很好地接受批评。学校、老师并没有给你什么处分,只是批评教育,这原本谈不上什么公正不公正。再说,你在挑剔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的时候,为什么不挑剔一下自己是否当好了学生?”
“我也说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你听马老师讲的道理多好。”男孩的爸爸说。
见男孩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说:“现在当学生,应该演好学生这个角色,将来走向社会不管做什么,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是成熟,才会成功。”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一直以为我很懂道理,现在我才明白我很混。今天我就去向老师好好承认错误。”男孩非常坦诚地说。
“你是个懂事的男孩。你能想到找心理咨询师谈谈,这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因为你想自救,你在寻求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信你越来越会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你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父子俩露出轻松的微笑后,我们握手告别。
(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藍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