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理论于实践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erwe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自幼学习中国画,通过这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研习中国画的经历,从不同层面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其博大与神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众多国粹之中,尤喜国术,尚武的热情始终贯穿于学生时代的生活,无奈始终未遇明师,一直未能迈入武术的门槛。年岁稍长,在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后,被其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与洞见宇宙万物之理的预见性所折服,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今为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学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时,笔者始终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接触、了解与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不禁被许多问题所深深闲扰。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自然科学与儒释道三教的实证体系是否存在交叉点?西方哲学、宗教与三教的思想体系是否可以调和?传说中武林前辈们出神入化般的功夫是否为真,搏击是否仅是凭蛮力斗狠?传统武术能否应用于实战,抑或仅仅是“花拳绣腿”?佛家道家的实修功夫,各种验证。超出自然科学理解范围的种利-现象,是确有其事、“真实不虚”,还是神话迷信?
  笔者曾带着种种疑问多方求证,但始终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后由于机缘巧合,笔者得以求访到先天无极门传人陈太平先生,并有幸拜于先生门下。虽然迄今为止追随陈师仅有两年的时间,但笔者有幸亲眼目睹并切身体会到先生在武学、养生、修道等方面令人震撼的功夫,可以说闻平生之所未闻,见平生之所未见;大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由于笔者从道尚浅,不敢说解开了心中所有的疑惑,但愿借此文总结长久以来的思索及心得,与读者分享。
  以笔者所见,传统的武学、养生、修道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问,是重验证而非纯思辨的学问。想要解开心中的诸多疑问,一窥传统修炼体系的本米面目,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应以“还理论于实践”为出发点。
  
  还理论于实践之于武学
  
  实践在武学修炼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人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武术之根本即为搏斗的技术,通过习武同时也可达到磨炼意志、强健筋骨的效果。武术爱好者修炼的水平,往往通过相互试手切磋的实战便知高下。
  武术理论是人们对武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来还原与检验。经常见到武术论坛上,网友们因为武术实践中不同练法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武术的思想、练法是理论体系,不同门派由于传承、风格、训练的侧重点等等的不同,这些武术理论难免会有不一致之处;即使对于同一门武学的修炼,由于不同习武者身体素质等条什的差异,或是同一习武肯在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等等原凶,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练法有所差异。检验某种理论某种观点,应该放之于实践中,而非徒做宁面上的争辩,概念上的揣测。前辈名家的经验,是他们自身实践武术的心得,作为后学者应该力求还其于实践,而不是教条地接受,甚至浅尝辄止,玩起文字与推理游戏。理论不经实践检验,即使听上去再有道理,再能白圆其说,也只是空洞的思想产物;如果仅凭头脑的“理解”而非身体的“理解”,用武术理论去乱贴标签,那么,势必会形成“前人功夫高,今人理论高”的局面。有人认为当今中华武术雄风难振,论实战也只能靠散手撑其门面。有感于此,笔者越发觉得还理论于实践,还国术以本来面目,是我辈武者的当务之急。
  陈太平老师在继承众多前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修炼体系。这套体系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完整训练体系,是先生在太极拳方面宝贵经验的总结,值得为后人所借鉴;使习者能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拳法在训练当中,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练,它的验证水准是什么,它下一步应该如何练,每一步如何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其如同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和验证的标准;同样一套拳法在不同的阶段,要求和训练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和验证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太极拳之精要。如果一个太极拳练习者一生中只执着于一种训练方式,那么只能说他在这一阶段有一定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方式方法,而陈老师总结的这套体系就是帮助太极拳爱好者渡过彼岸的宝舟。可能不同人对这套体系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清华太极拳协会从首任的会长到至今我这一任,只有一位不是陈老师的门内弟子,其余全部拜入陈老师门下。我们的观点是相同的,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完善的训练模式。为了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了解它,笔者借《精武》一角,对其做一简单介绍。
  陈太平先生,少时习少林拳法及易筋经等秘传功法。年岁稍长,随启蒙老师王先生习陈式老架和实战推手,后得武当松溪名家周国远前辈传武当太极拳法功法及丹道。机缘所致,又得道家无极门李道长传先天太极,遂融会贯通。
  先生为重现太极技击雄风而呕心沥血,对陈、杨、赵堡、峨嵋、宗岳等太极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同时还广泛涉猎各家拳种,对形意、八卦、大成、少林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广泛参考其他拳派训练思路和程序的前提下,先生结合自己所练,综合提炼出一套自己的太极拳修炼体系。习武者以一门为主兼修其它,在武林中并不罕见。但能够做到全面继承某一门武学已属不易,而陈师能够系统继承太极、八卦、形意、少林等多门武学的完整训练体系则更为难得。
  清华大学也经常请一些武术养生名家进行讲座,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各有所长,也使清华学子们能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各门各派的武学。至于武术的修炼体系,在接触了陈师的武术体系后,笔者恍然大悟。当今太极拳学习者所缺的就是一整套系统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每到一个层次,应该怎么练,一步一个验证,练一套明白拳。系统性不单指应该具有相应的盘架、站桩、推手等等一整套训练手段;就是对于同一套架子,同一种桩法,也会根据练习者具体的身体条件、练习的不同阶段等有所不同。
  比如学习数学,小学该学什么,中学该学什么,大学该学什么,研究生该学什么,如果做一名职业数学家又该掌握什么,现代的教学体制把这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只要循序渐进,即可步步为营!而太极拳练习者面临的情况,就像是反复在学小学的四则运算,虽然可以把小学数学题做得很熟练,但按这样的学法永远也不能掌握微积分,更不用说去登数学的大雅之堂。所谓“上工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最有价值的莫过“授人以渔”,给学生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的训练方法,而不是只卖弄一些擒拿、摔打等表演的技巧。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以太极拳为例,仅陈式拳一路,现传的练法可谓 五花八门,各家都有不同的说辞,似乎均有自圆其说的道理,甚至相互攻击,令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为何同为陈式拳,差别却如此之大?由于各家的传承不同,一套拳经过历代的演变存在差异是正常的;而现今习拳者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加以修改。笔者并不是认为传统的东西应该一成不变,武术也是在不断演化与发展的。有人认为,不能死守前人的定式,应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对前人的东西适当加以修改。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却有所疑虑,所谓对前人的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固然是好,然而这仅仅是从理论上的思考,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现在又能有几人在功夫上堪与前辈比肩?传统的拳法经过历代的验证,是从实战当中检验出来的,必然有其道理,而现代的学人在功夫上达不到先人的水准,却根据所谓自己的心得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此这般,怎能保证你认为的“糟粕”就一定是糟粕,你所谓的“精华”就一定是精华呢?从事实出发,现如今的情况并不是传统的东西固步自封亟需改进,而是传统的东西丢掉的太多,需要“发掘保护”了,很多东西师爷会,到师父那里就学的不全了,等到自己这一代只能声称师爷是如何如何厉害了。所以说变与不变是一对矛盾,一成不变不现实,而恣意修改又有不妥。
  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请教陈师后,大有柳暗花明的欣喜之感。陈师称其武学宗旨即为承前启后,在武术教学中采取极为严谨的态度。教拳中,哪些东西是陈师直接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陈师经过自己多年考证的结论,哪些又是陈师自己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心得,都会对从习者讲得明明白白。陈师认为传统武学的发扬要先淡继承,没有继承何谈发扬,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陈师希望能将自己多年来拜师访友,勤修苦练而得以继承的传统武学,尽量还其原貌给后学;同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体会与理解,在对传统武学体系的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的探索中,给后学以启迪。所以,才有了这套太极拳训练体系的问世。
  
  还理论于实践之于养生学
  
  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思考,觉得传统的养生学中的确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可能受现阶段的科学认识水平与人们的观念所限,传统的精华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与发扬。但试想一旦其能够得到临床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的研究与开发,必将给现代医学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必定会造福人类。那么如何让传统养生学现在化?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尝试见仁见智,陈太平老师所提倡的养生祛病延年益寿讲究“三位一体”。在实践当中,这种“三位一体”在医学界某些疾病的治疗的确也是一种突破。笔者少年时期的一个同学,远在巴西,患有眼底黄斑病变和丙型肝炎,在国外尝试过各种治疗方式,均未见效,又回国先后在同仁医院、朝阳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以及一些名中医处就过诊。眼底黄斑病变在几大医院得到的共同结论是不可逆转,无治疗价值,右眼视力为0.8,而左眼视力仅为0.01,同时右眼也出现恶化的先兆,他非常苦恼,面临着双目失明的危险。经笔者介绍,在陈太平老师处用“三位一体”的疗法,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奇迹出现了,左眼视力达到0.5,右眼视力达到1.2。在中日友好医院复查了两次,眼底黄斑病变奇迹般地逆转了,使为其诊治过的众多眼科医生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结果。他的丙肝经过4年的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陈太平老师也是用“三位一体”的治疗方式,用食疗、药疗、气疗、内功点穴等方式用半年的时间,使其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而对于丙肝,中西医目前(除干扰素外)都没有很好很稳定的治疗方法。陈师在治疗类风湿方面使很多专科的名医对其效果也大为惊叹,15天一个疗程,有效率能达到80%,这种高效率的医治方法实属罕见。当有人问起治疗的方法时,他却说:“并非我之能,而是得益于前人的宝贵经验。”
  何为“三位一体”?有病,首选是药疗,无论是中、西医,都以治病为原则,它的针对性是比较强的,但药疗有效与否关键是在于施治者的辨证,患者是无法左右,而又要听命于人的。食疗,是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靠平时的饮食就可以对脏腑的疾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弄清自己疾病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楚饮食对某些脏腑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会对自身的“养”起到关键性作用。中医有这样一句话“三分治,七分养”,需要指出,这句话不是针对所有病情的,笔者看过一些关于养生方面的书,其中有一个问题笔者也感到比较困惑,于是便去请教陈师。有人说:“想吃什么就证明你体内缺什么。”陈师说:“此说法有失偏颇,如果四川人和湖南人他们喜欢吃辣椒,一个四川肝炎患者是否他体内就缺乏辣椒?此说法害人匪浅。之所以说它有失偏颇而不是完全否定,是因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需求都应当去辨证地看,如果是一种武断的学术思想,那么会贻害于后人。”气疗,所说的气疗不是现在流行的一些气功,它是辨证地去凋节自身的气血平衡,尤论药疗食疗,都是通过外因改变内因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我们能从自身来调节脏腑的话,岂不内外合一,相辅相成。但气疗一定要辨证施治,譬如,形意的钻拳属水,水又属肾,肾有湿、热、寒,又有阴虚阳虚,那么一个钻拳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吗?非电。不同的训练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并非一般习武者所能掌握的,它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养生学功底方能辨证施治,否则就是糊涂医治糊涂病,也可能恰巧对症,但也可能使病情变得更复杂化,学者不可不知。在与陈师接触后,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的深奥,非泛泛之谈的理论,何为养生,首先要明白人体自然衰老的规律,在人未衰老之前如何去延缓衰老,但是需要不同的人有一套不同的养生体系,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体素质,需要加强什么,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如何保养,如何锻炼,都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我在写此文之前,本想跟陈师研究整理一套养生延年益寿的体系,但陈师说:“不可,并非是我保守,没有任何一种药可治百病,同样也没有一套体系可’以适合所有人习练,有很多习练者在没有中医的基础和养生学根基的情况下,他很难对号入座。”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他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同的,只能是“一人一方”,决不能“一方多人”,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养生亦是如此。
  以上就是我追随陈太平先生两年多来的一点感悟,在慨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深深感恩于陈师的言传身教。陈先生大隐于市,甘于清贫。他把国术、中医等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粹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怀着薪火相传的信念,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延续精神的火种,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后继有人。
其他文献
【正】 一、选好育肥对象。应选用长白猪与本地猪的杂交一代作为商品猪育肥对象。据试验,活重相同的断奶仔猪养4个月出栏时,杂交猪活重可达105~110千克,而本地猪仅70千克左右
【正】 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农民就业很不充分,有限的耕地难以容纳,“民工潮
期刊
期刊
随着企业破产重组后利益关系的调整,矿区的信访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多样化及难调处的特点。根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应采取提高信访接待水平、畅通信息渠道、正视信
赵道新在《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里有一句话:“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这句话对于武林,堪称是扔了颗原子弹。
其实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外资品牌,这个市场都足够容纳。每家企业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策略,重要的是如何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为客户创造出差异化的价值,开拓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的发
【正】 四川省巴中市渔溪镇农技站连续四年在白答村4社进行小麦—玉米—花生—沙参旱地粮经混作四熟示范种植,获得了亩均产值4963.74元的好效益。现将他们的做法介绍于后: 一
霍尼韦尔近日推出其最新的安全管理器现场设备单元模块(Safety Manager Field Device Unit),有助于流程制造商在其工厂内更为便捷地执行小型、独立的安全应用程序。
东莞厚街镇,一个世界瞩目的家具之都、鞋业基地。在此次金融风暴之中,众多企业纷纷倒闭,数以百万农民工提前返乡。短短四个月内,高层频频考察厚街。制造业基地酝酿新一轮产业升级。  春节过后厚街底层打工者生存状态如何?他们在金融海啸中遭遇了什么?本刊特约记者走访厚街,聆听来自底层的声音。    2月13日,元宵刚过,广东东莞厚街镇河田大道的皮革城里,渐渐有了往来的人。商店门面前显得有些冷清,几个三轮车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