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语”味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只要我们课堂的“语”味有了,就可以使小学的语文课堂变得简洁、真实、灵动,有生气、有趣味、有内涵、有吸引力,这对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才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 “语”味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应并重。新的概念也强调,语文就是祖国言语,涵盖了祖国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方方面面,有可能避免走极端,使语文教育真正回到祖国言语教育上来,使听、说、读、写真正得到全面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它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仅是以具体的选文为载体,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作品来使学生掌握中国言语规律,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以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来涵养、濡染学生的心灵。因此,它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活动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是件让人欣慰的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这样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辩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认为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承载的工具,语言和文学、文字都是表达的各个侧面及方式,最终他们都是为“人文、素养”服务的。教语文也是传递一种文化及其表达方式,重点是教会学生体会、领悟在这种表达下的实质、内涵,并且能找到方式来表达自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虽然任务繁重,但教不能离本,即语文姓“语”,名“小”,怎样在语文课教学中更好的体现“语”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语”味的课堂
  
  课堂仍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导,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的教语文,而是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使语文教育真正回到祖国言语教育上来,使听、说、读、写真正得到全面训练。我认为,只要我们课堂的“语”味有了,课堂简洁了,课堂真实了,课堂也就灵动了,学生空间就大了,课堂就更有生气、更有趣味、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了。怎样才算是有“语”味的课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使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用语也在悄然地变化着。这固然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反思就是学习和进步的表现。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把握规律,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语文学习更实一点,语文的味道更浓一点,语文训练的收获更大一点。
  
  二、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体现“语”的味道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老师始终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不是一个仅用文章学原理解读教本、以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围绕着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参教案的复制者。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他的教学决不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为本,因为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小语教材是一个“例子”,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例子”,才能正确地积累、发展、运用语言,即培养出高品位语感,这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如当面对一篇具体课文的时候,教师除了体味作者的本意之外,还得领会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在教法上,不要重“方法”轻“文理”;我们在考虑文本经典性的同时,还得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审美心理,考虑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文本选择上,要让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和“语言的底子”。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时觉亲。”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使他们感觉到“亲”,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由入境而共鸣,让其身入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感悟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打破陈规,打破旧有模式,让学生去接触精彩而多变的世界,去认知丰富而多彩的文学,让他们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去激活、燃烧他们的心灵。一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二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固守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好书本内容的同时,注意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扩大学生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才能,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意识。这也验证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研究的重要的意义。它强调要把新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三是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双双天真无邪的心灵,我们多么渴求:用“力”更用“心”,用方法,更用智慧,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思维,智慧让语文更灵动、更精彩、更有味!
  总之,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像一朵沙漠中含苞待放的鲜花失去了水分的供给。在今后的教学中,相信更多的语文老师会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让语文课的“语”味更浓,让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彰显。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天山小学)
其他文献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三、第四学段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写作一直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较难提升的方面,在过渡时
虽然上网是件很爽的事情.但网络接入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加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每年全世界以DSL方式接入的宽带网络消耗约200亿千瓦小时的电力.这相当于德国每年能源消耗量的4%,或
温故而知新,再说处理器开核的原理和方法 由于AMDPhenomⅡ及AthlonⅡ系列处理器均采用了相同的架构,依据定位划分为高阶的羿龙Ⅱ四核:三核和双核,以及主流的速龙Ⅱ四核、三核和双
“都说以后靠数字版权,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所有的图书,累积十年,所得到的数字版权的所有收益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平均每年100元,平均写一本书通过数字阅读可以
在近一段时间内.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Windows7越来越浓厚的气息了。先是Windows7RC版的发布.在网上引起了下载的狂潮,微软声称下载量高达300万次。接着微软又发布了windows7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学科的特点主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广泛应用性。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更好地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本上的枯燥无味的知识
摘 要:将合作学习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中,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一种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视角来学习高中化学这门学科。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不同的学习资源,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