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传统村落演变态势堪忧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回访考察发现,调研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有迫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有源自思想认识方面的,有政策法律方面缺位的,有政绩思维、经济利益驱动的。这使得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村落,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认识误区  保护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却呈现了空壳化趋势: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大量村落被空置或遭遗弃;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加大了外来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和力度,村落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农村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家庭意识淡化,家族文化与习俗传统的传承日趋弱化;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与内在结构正在瓦解,并面临消失的危险,可谓是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家园,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更殷切地提出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望。
  对传统村落保护仍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重有形的建筑保护,轻无形的原住民文化保护,或者说重“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保护。在这样的保护认识与理念下,受保护的传统村落往往只会是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死”建筑。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更蕴含于包括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与价值取向、观念等在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等方方面面“活态”之中,这些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核,尤其需要关注与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绝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村落建筑的样式与外貌保护,而忽视生活于这些传统村落建筑中的“人”,以及由“人”所创造传承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只见物,不见人,有违保护的宗旨。如何做到人、物共存?必须要关注原住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保护始终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首位,这样才能确保保护机制的有效性,确保传统村落文化不会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断链,民族历史文化才不会出现“断层”,才能确保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存“活”于今天的中华文明之中。
  误区二:不少基层干部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指导下,仍然不能意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事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记忆,认为传统村落如无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的GDP,不能为其政绩“建功立业”,与其费力花钱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可能因经济利益驱动,官商联动,大行“强拆”之道。
  山西太谷县城南的武家花园是一个古建筑群。原有7所大宅院,宅院间有各式街门、院门、腰墙门、过道门20多座,亭台楼榭等房间共200多间,曾是太谷县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晋商明清建筑。武家花园体现了我国古代“晋”地院子“精”、“巧”的风貌特点,曾于2008年被正式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处富有山西地域风格特色的建筑群,2014年却被列为城市片区改造重点工程而惨遭强拆。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与价值的传统村落和“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其价值就在于为子孙后代保留了记录历史文明的真实客观的现场。而此时的现场是砖瓦涂地,“文化遗产”成为了永远的“文化遗憾”!
  土地毒化导致新“空心村”的出现
  土蕴含万物,万物养民生,所以土地被人类称为母亲。但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源的伤害。目前我国土地污染现状十分严峻。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达3000万亩,石油污染耕地有75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75万亩,“工业三废”污染近1.5亿亩,污灌农田近5000万亩,致使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这还不包括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深度污染。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自然蓄水保肥能力、所存有机养料成分、可耕深度均大幅度降低,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
  土地污染“毒化”最直接的受害群体是农民。201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在官方文件中,首度载述了中国存在“癌症村”。专家估计,全中国大陆的癌症村达150多个,分布全国,尤其以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市最为严重,且有逐渐往中西部扩散的迹象。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鹤山村原先以“中国双胞胎第一村”而知名,但近些年来,“双胞胎福地”却被“癌症村”三字取代。究其原因在于,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此建厂开采雄黄矿、炼制砒霜。该地曾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雄黄冶炼区,冷落的村庄一时热闹起来。但是,由于过度开发、落后的人工土法烧制等技术原因,当地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水不能喝,也不能用来灌溉;被水灌溉的土地再也不能耕种,能耕种出的农作物也不能食用;空气也弥漫着硫和砷的粉尘。自开发矿产以来,这个原本分布了不少自然村落之地,已不宜人居住。我们从县里了解到,从上世纪开矿至2012年,该地区确诊的砷慢性中毒者多达1000人,其中将近400人死于砷中毒引发的癌症。幸存下来的村民已经或正在迁移外地。这里一个个传统村落正在成为一个个新“死去的空心村”。
  环境污染、土地毒化,已成为近年来“空心村”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由“污染”走向“毒化”。如不采取有力的治理举措,将不仅只是导致传统村落的消亡,更会严重威胁村民的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将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与未来。   现行文物保护法规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村民居权属政策之间存在近乎对立的矛盾,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不相适应。按照现行《文物法》规定,受保护的传统村落,其建筑及其文物均属于国家财产。而居住在其中的村民,在村落未纳入保护之前,是有权对自己居住的地方进行修缮的。但是,一旦村落被纳入保护单位,其所有权就不再完全属于居住在其中的村民了。而大多数的“受保护”村落是需要维修的,很多地方政府却往往因资金匮乏无力对其进行修复。另一方面,村民又没有权利去维修。其直接的后果是,村民只能看着传统村落一天天“烂”下去,直到坍塌。
  湖南娄底市杨市镇是湘中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有“湘军发源地”之称。境内沿涟水河十里河廊,原存有三小一大4个集镇和40多座大型“堂”字号府第式院落,是规模少见的传统村落群。其中现存的5处 “湘军名将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规模在5千至3万平方不等。这些历史建筑多为当年衣锦还乡的湘军将士所修建。地域建筑文化与艺术特色鲜明,并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镇西门外的“师善堂”,系湘军著名将领刘连捷所建,占地2万多平米。现有15户人家留守于内。53岁的刘明志作为刘连捷第五代长孙,对祖辈留下的老房子有着独特的感情。
  刘明志告诉考察组,当年他们作为“师善堂”的后人,为完好地保存家族的文化与荣耀,曾积极配合政府将其申报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成功了,保护范围也划定了,原本以为今后房子的维护就有“法”来保障了,但结果并非如此。省里没来修,而他凭个人没有钱修;就是想修,也没有权利修。面对早已破旧不堪,甚至濒于倒塌的“祖房”,他想搬出去新建房子,但“老房子不拆,新地基不批”,这是“宅基地”的审批政策,他拿不到一寸土地。他现在既不能离开原有的旧建筑,也不能自主对已确定为文物的古建筑进行拆除,更批不到外面的新宅基地。
  这种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后续的保护工作却跟不上,原住民的民生问题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现象,各地都有。其主要原因仍然是保护资金缺乏,保护工作难以实施。加上土地、房屋权属政策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传统村落原住民之间呈现出严重矛盾,传统村落的保护进入了“挂牌保护”与实际保护相背相峙的困局。如不及时调整政策,传统村落可能会出现越“保”越少的尴尬局面。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有迫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有源自思想认识方面的,有政策法律方面缺位的,有政绩思维、经济利益驱动的。这使得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村落,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要克服这些弊端,特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建立并出台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法;第二,建立传统村落环境监管监察、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第三,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国家数据库;第四,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协调发展框架体系;第五,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
  传统村落消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调研考察的速度,考察期间,我们似乎在与时间赛跑,我们非常费力,也非常乏力地行走于田野,目睹了不少传统村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无奈之中无声无息地消亡了。在面对昔日朝气蓬勃的村落如今却变成废墟时,我们又一次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资料链接】日渐消逝的“故乡”
  2008年至2010年间,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曾组织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江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时隔四年后,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8个专项田野考察组,于2014年6月12日至9月30日对“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展开行经11省、行程18500多公里、为期三个多月的跟踪式田野考察。对此区域中原已纳入调研视野的5709个传统村落中的1033个,进行回访或考察与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尚为活态存在的1033个传统村落,在四年间,又有461个因各种原因消亡,仅幸存572个,总数消失了44.6%, 平均每年递减11.1%。也就是说,在此次调研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
其他文献
仇和落马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因他曾是舆论炒得很热的所谓“改革先锋人物”,“仇和新政”作为一个改革典型案例,当时就引发很大争议。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有一些像仇和一样的所谓“能吏”纷纷落马。他们往往手握重权,个性鲜明,干事高调,敢于推行改革,一时博得满堂彩,但最后往往悲惨收场。高调“改革先锋人物”陨落,令人惋惜也引发人们反思。不可否认,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在施政过程中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大多依靠个人的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渗透,以支付宝公司的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短期内吸纳了巨量活期资金,对传统银行造成了显著冲击。中国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大幕已徐徐开,国内银行必须应势图变,用创新和改变来迎接未来世界。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余额宝 传统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刑事司法鉴定是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一环,司法机关在最后对案件事实进行确证的时候,必须依据司法鉴定的结果,以证据说话,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鉴定质证程序中,还存着诸多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针对我国司法鉴定质证程序的现状分析,提出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鉴定质证程序提出建议。  【关键词】司法鉴定 鉴定人 质证 现状 程序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壮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诞生恰恰迎合了这一背景。笔者分析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对整个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河北省具体情况,提出操作性强、可靠全面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河北省 枢纽型 社会组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不断加强社会管理
期刊
【摘要】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丰沃乡村传统文化生长土壤;重构乡村新式价值范式,展现乡村传统文化新意义等措施,才能在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中,为乡村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治理找到新的生机。  【关键词】民族乡村 传统文化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受特有地理环境
期刊
【摘要】中华官制对10世纪~15世纪的越南自主封建王朝官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世纪~11世纪的吴、丁、前黎朝对中华官制初步的借鉴;11世纪~15世纪初期的李、陈、胡朝对中华官制进一步学习,经历移植和本土化的过程;至15世纪中期后黎朝对中国明代官制的全面模仿,达到了政治制度中华化的历史高峰。  【关键词】越南 中越关系 越南官制  【中图分类号】K333.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四川省近现代国学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对四川省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学术活动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期刊杂志,它们的出现开创了四川省近代国学话语的启蒙空间和批评平台。研究这些杂志的栏目、宗旨、略例、内容,为我们研究四川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四川省 近现代国学运动 期刊杂志 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内蒙古地区小微企业也遭遇融资难问题,其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不好、信用制度建设滞后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小微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解决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难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加快小微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需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各种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自身几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内蒙古 小微企业 信用制度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来保障民族团结。党和国家对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符合中国国情,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先进性。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法治化是关键。我们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法治化的
期刊
主办:国家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  1 / 高层论坛现场  2 / 论坛开幕式现场  3 / 演讲嘉宾  4 /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唐剑(右)   和人民日报社知名记者赵婀娜  5 / 天泽颐康项目启动仪式  6 /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论坛内容  高层论坛第一个环节为开幕式及授牌仪式。主要内容为国家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理,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中共广州市委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