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素养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是指以数据、表格、清单、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呈现信息的阅读材料,它注重考察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语文生活化的表现。语文阅读教学,注重非连续性文本,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语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8-1.5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第五条规定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阅读的第八条规定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一、由PISA测试引发对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依据是什么?2009年,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PISA测试,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引起了大家对PISA测试的浓厚兴趣。PISA测量对象为15岁的中学生,测试包括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三部分,这里我们重点对阅读素养部分的考察做出分析。PISA阅读素养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PISA阅读既包括语言学科中的阅读,也包括所有学科中涉及的阅读活动,还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阅读。但毋庸置疑,PISA对正在嬗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多启发。
PISA2009测试卷在文本形式方面,构建了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两个分量表。连续性文本即我们所熟悉的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阅读材料;而“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是指以数据、表格、清单、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呈现信息的阅读材料。从文本形式分量表看,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上海学生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高达25分,其差异是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最大的。这一差异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事实上,这一差异跟实际的阅读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无论上海,还是其他地区,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都是教文质兼美的记叙、说明文章,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使用散文,即连续性文本。然而,PISA测试创造了另一种文本类型,即被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性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另外,PISA2009测试卷调查了学生在课堂或回家作业中的阅读活动,结果表明,上海传统文学课阅读内容偏多,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偏少。
PISA测试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一般集中在以文学类为主的连续文本上,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类阅读往往较为感性,以“理解”为主。PISA评价的核心目标是关注学生发展、挖掘其学习潜能、提高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即除了识字和理解意思外,还包括读、解释和反思,更包括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的能力。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能力的培养。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必要性
首先,阅读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掌握阅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学会怎样阅读,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更全面的掌握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虽然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成绩并不理想,说明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忽略了阅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效率。及时的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其次,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从语言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们通过阅读获取重要信息,阅读是语文在实际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方式,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交流媒介的不断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连续性文本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广泛收集实际信息,制作成非连续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或预测。阅读得法于课内,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也应适合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和第四学段强调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
另外,在一些国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早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介绍:由于文本种类不同,阅读的目的各异。
文学欣赏型的阅读:阅读对象包括小说、小故事、诗歌、戏剧以及散文。此类阅读要求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环境、事件、情感以及情节的种种可能性;要求读者了解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的各自特色,并对文本的结构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求读者探究作者如何一步步展开叙述;要求读者深入文本中,仿佛亲历其事,身临其境。 了解信息型的阅读:包括阅读报刊文章、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专著等。要求了解这类文章(如图表、脚证、曲线图、副标题、表格)的特点;要求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例如:浏览一本杂志或者从一份调研计划里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操作性阅读:包括阅读各类文件规章,如汽车或火车时刻表、游戏规则、教室或实验室使用条例、联单、保险单、菜单等等。需要具备理解这类文件规章的结构及其目的的能力,以便在阅读时寻找所需信息,理解其意并进行正确的归纳;需要读者不仅能读懂文章,理解信息,还要有根据所得信息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美国的阅读要比我们的先进很多,首先阅读文本的类型多样化,我国的阅读文本集中于文学欣赏型的阅读,另外两种类型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长久忽视。了解信息型和操作性阅读也即本文中所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注重激活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理解新的信息,通过阅读去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获取重要信息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不可缺少的能力,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英国在语文阅读教学课目标中也提出:“提高阅读、理解各类文字材料并做出反应的能力,以及为研究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忽视导致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教育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更是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正如时下所倡导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观”等。语文学习肩负着为生活服务的责任,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连续性文本无处不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担任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要让学生所学真正为实际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戴前伦.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作者简介】李元慧(1988- ):女,山东泰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语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8-1.5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第五条规定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阅读的第八条规定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一、由PISA测试引发对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依据是什么?2009年,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PISA测试,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引起了大家对PISA测试的浓厚兴趣。PISA测量对象为15岁的中学生,测试包括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三部分,这里我们重点对阅读素养部分的考察做出分析。PISA阅读素养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PISA阅读既包括语言学科中的阅读,也包括所有学科中涉及的阅读活动,还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阅读。但毋庸置疑,PISA对正在嬗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多启发。
PISA2009测试卷在文本形式方面,构建了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两个分量表。连续性文本即我们所熟悉的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阅读材料;而“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是指以数据、表格、清单、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呈现信息的阅读材料。从文本形式分量表看,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上海学生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高达25分,其差异是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最大的。这一差异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事实上,这一差异跟实际的阅读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无论上海,还是其他地区,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都是教文质兼美的记叙、说明文章,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使用散文,即连续性文本。然而,PISA测试创造了另一种文本类型,即被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性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另外,PISA2009测试卷调查了学生在课堂或回家作业中的阅读活动,结果表明,上海传统文学课阅读内容偏多,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偏少。
PISA测试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一般集中在以文学类为主的连续文本上,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类阅读往往较为感性,以“理解”为主。PISA评价的核心目标是关注学生发展、挖掘其学习潜能、提高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即除了识字和理解意思外,还包括读、解释和反思,更包括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的能力。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能力的培养。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必要性
首先,阅读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掌握阅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学会怎样阅读,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更全面的掌握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虽然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成绩并不理想,说明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忽略了阅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效率。及时的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其次,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从语言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们通过阅读获取重要信息,阅读是语文在实际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方式,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交流媒介的不断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连续性文本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广泛收集实际信息,制作成非连续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或预测。阅读得法于课内,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也应适合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和第四学段强调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
另外,在一些国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早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介绍:由于文本种类不同,阅读的目的各异。
文学欣赏型的阅读:阅读对象包括小说、小故事、诗歌、戏剧以及散文。此类阅读要求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环境、事件、情感以及情节的种种可能性;要求读者了解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的各自特色,并对文本的结构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求读者探究作者如何一步步展开叙述;要求读者深入文本中,仿佛亲历其事,身临其境。 了解信息型的阅读:包括阅读报刊文章、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专著等。要求了解这类文章(如图表、脚证、曲线图、副标题、表格)的特点;要求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例如:浏览一本杂志或者从一份调研计划里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操作性阅读:包括阅读各类文件规章,如汽车或火车时刻表、游戏规则、教室或实验室使用条例、联单、保险单、菜单等等。需要具备理解这类文件规章的结构及其目的的能力,以便在阅读时寻找所需信息,理解其意并进行正确的归纳;需要读者不仅能读懂文章,理解信息,还要有根据所得信息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美国的阅读要比我们的先进很多,首先阅读文本的类型多样化,我国的阅读文本集中于文学欣赏型的阅读,另外两种类型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长久忽视。了解信息型和操作性阅读也即本文中所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注重激活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理解新的信息,通过阅读去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获取重要信息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不可缺少的能力,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英国在语文阅读教学课目标中也提出:“提高阅读、理解各类文字材料并做出反应的能力,以及为研究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忽视导致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教育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更是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正如时下所倡导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观”等。语文学习肩负着为生活服务的责任,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连续性文本无处不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担任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要让学生所学真正为实际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戴前伦.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作者简介】李元慧(1988- ):女,山东泰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