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夜色温柔》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爵士时代”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巅峰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破灭,盖茨比的死揭示了他所追逐的“美国梦”的难以企及,而小说《夜色温柔》则透过“实现了梦想”的主人公迪克的命运,更加讽刺性地揭示了美国梦本质上的欺骗性。
  关键词:爵士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美国梦”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爵士时代”,由于一战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一味地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而在这种奢靡风气的掩盖下却是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迷惘,是极度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困境。该时期“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描写“美国梦”及其幻灭主题的系列小说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
  1 爵士时代“美国梦”的本质
  作为美国人民的民族理想,最初的“美国梦”是一种拓荒精神,它萌发于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拓荒的第一批欧洲移民。独立战争胜利后的1776年《独立宣言》为“美国梦”奠定了基础,屹立于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雕塑也被认为是“美国梦”的象征。“美国梦”宣扬“英雄不问出身”,它强调不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可能。早期的许多文献指出:“美国梦”涵盖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的追求。“美国梦”不是豪宅、豪车,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人人都能实现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一种社会秩序。然而在“爵士时代”,现实中的“美国梦”却过度强调了财富在衡量成就和快乐上所起到的作用。在物质层面的“美国梦”驱使下,美國经济空前迅猛地发展,社会高度繁荣,人们崇尚不惜一切代价赚取金钱和物质并随心所欲挥霍,极端的个人享乐主义逐渐成为全民追逐的梦想。然而,浮华背后上层社会和普通阶层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却使得 “美国梦”对于普通阶层人民而言无法企及,即使实现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实现,他们最终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2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梦想无法实现
  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塑造的主人公盖茨比来自于社会底层,深受“美国梦”拓荒精神的影响,他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能够快速积累巨额的财富,从而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并能凭借获得的财富和地位赢得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芳心。为此,他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非法走私等手段快速敛财。不可否认,他的勤勉和努力的确为他带来了物质上的成功,他住上了豪华的别墅,置办奢靡的派对,也因而成功地吸引了黛西的注意。黛西于他,是“美国梦”精神层面的象征,是对上流社会的膜拜,对纯洁爱情的执念和对美好婚姻的想望。然而,以黛西为代表的极度自私、虚伪、拜金的美国上流社会女性并不会轻易认可和接纳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在现实面前,黛西选择了自己的阶层,盖茨比的“美国梦”终究没有实现,或者说只实现了一半,即“美国梦”的物质层面,而他本人也为了帮助掩盖黛西的罪行而被谋杀。盖茨比死后的凄惨境遇与其生前举办的无数场奢华派对上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一生追求的梦想在上流社会的冷酷无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盖茨比的死亡似乎是“美国梦”必然死亡的象征,为了迎合上层社会所努力追寻的财富梦和爱情梦注定无法实现。
  3 迪克“美国梦”的破灭——实现了的未必是理想
  小说《夜色温柔》集合了菲茨杰拉德九年的个人生活经历,具有很强的自传体色彩。小说中的生活环境以及主要人物的经历皆取材于作者本人。菲茨杰拉德在经历了人生的浮沉和自身的迷失、沉沦之后对“美国梦”有了更深的认识。小说中刻画的主人公迪克来自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虽出生普通阶层,但年轻有为的他天资聪慧,在事业上前途光明,在苏黎世研究精神病学,梦想“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在治疗因乱伦而患上精神疾病的上流社会女子妮可的过程中爱上了对方,并决意亲尽全力将其治愈,此后,迪克扮演了妮可的家庭医生兼丈夫的双重角色。由于和妮可的婚姻,迪克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上流社会,他极力地讨好着这个阶层,希望被接纳和认可。迪克的“美国梦”似乎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他拥有了金钱、地位和爱情。然而,妻子妮可在恢复正常以后却开始不满足与迪克的婚姻,受上流社会享乐主义生活作风的影响,妮可开始追求婚外情的刺激并与迪克离婚,离婚后的迪克最终回到家乡美国的小镇默默行医,度过余生。以妮可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优越的生活和作风曾深深吸引着迪克,能够进入上层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是迪克怀揣的“美国梦”。而当他真正步入这个阶层之时他才深刻感受到它的虚无、自私与冷酷。事业开始荒废,理想变得越来越遥远,婚姻破裂,生活开始需要靠酒精的麻醉来维系。《夜色温柔》为读者刻画的远不是盖茨比理想无法企及的痛苦,而是迪克最终幡然醒悟的“实现的却并非是理想”之痛。正如菲茨杰拉德对这部小说的描述中所说:“展现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被毁掉的牧师、一个由于各种原因屈从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人,在步入社会上层的过程中失去了理想和才华而沉溺于饮酒和消遣”。不同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是对“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升华,迪克经历了梦想破灭后的觉醒,他不再是一个让读者扼腕叹息的悲剧角色,而是及时地意识到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从而全身而退回归生活本真的智者。
  4 结语
  当具有拓荒精神的“美国梦”遭遇浮华、虚无的“爵士时代”,就如菲茨杰拉德透过其梦想破灭主题的系列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所揭示的,梦想或难以企及,或实现了却发现并非理想,“美国梦”的欺骗性暗示着它的注定幻灭。较之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中主人公梦想破灭后的迷失以及觉醒使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F.S.菲茨杰拉德.夜色溫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潘绍中.“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J].美国研究,1991(4).
  [5]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9).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应用型本科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课题研究,不仅在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虚拟现实;中医药  0 引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电影界和文艺界发生的关于“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论战,起因实则是左翼影评小组对于电影功能和技法等方面的言论垄断,引起了文坛“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黄嘉谟等人的不满。他们针对左翼的理论,提出了电影应该是软性的,着力增加电影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尽管软性电影论者在當时的论战中占据了上风,但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在后来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和清算。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客观地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软件课程实践性较强,并且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将微课应用于软件课程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式教育;微课;软件课程  0 前言  微时代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必
期刊
摘 要:双生题材的电影很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讲述了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两个“我”的故事,表达了个体生存焦虑的困境以及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能。《七月与安生》与岩井俊二所执导的《花与爱丽丝》也是以两个有密切关联的女性展开叙述,同为青春题材的影片,前者通过与自我抗争的形式最终达成和解,后者突出青春期内自我的成长。本文将从拉康镜像视域以及影片中主体的建构和认同两个维度来探究电影《七月与
期刊
摘 要:笔者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以黄梅戏戏曲为例,按照戏曲的变迁路径,进行戏曲传播变迁模式研究。得出中国戏曲文化传播模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迁,社会变量、受众变量和媒介变量共同作用。戏曲文化的传播需要实行“二分法”,保存一部分传统戏曲模式的传承创新,另一方面融入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实行中国戏曲文化基因的移植生长。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播模式;技术接受模型  从元代开始直到广播、电视诞生,戏曲充
期刊
摘 要: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
期刊
摘 要: 《各有千秋》是民国时期女性题材电影中的一部力作,反映了优秀电影人对女性人生境遇的深度思考,它以女主人公在职场与家庭中的纠结困惑,描绘出新女性的无奈与凄凉。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试图探讨影片《各有千秋》在中国早期影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各有千秋》;典型形象;片名隐喻;女性命运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以女性权利为关注重点,以新女性人生际遇为表现题材的影片不乏其例。例如,默片时代阮玲玉
期刊
摘 要:她是一个温和的艺术家,她创造了梦幻般的人物和一个被施了魔法的世界,她的雕塑语言像毕加索后期的陶瓷作品,能够唤起色彩强烈的创新。她的作品有时是紧闭着双眼的女人的脸,那苍白的肤色更加完美的创造的对比,像某种黑乌鸦在飞行。有时是深色的树干与树枝交织,以便他们重复,成为底座的图像。她选择了她的小盒子观赏主题,乳白的底座是她的光板。她选择“庆祝”她的作品,记事本在记录她的故事,像描述一幅童话,是由一
期刊
摘 要:当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时,绘画便成为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无论是远古先民的洞穴壁画还是当今时代的绘画表现形制,都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之后进而对现实事物的描绘。文章是通过对写实主义绘画和抽象主义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比较说明绘画这一载体是如何共融客观现实世界与作者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情感;写实;抽象  第一,当原始人类用木棒沾着兽禽的骨血在黑暗的岩洞里描绘集体狩猎场景与祈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前进,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服装的中性化现象正是其中之一,中性化服装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也是未来的时尚潮流之一。中性服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于服装性别的界定,并在当今服装的流行领域中愈演愈烈,以强劲的势头主宰着新一轮的流行趋势。本文主要从男女关系在社会地位中的变化以及穿着者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入手,探讨中性化服装出现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反应,得出中性服装的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