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10170-01
  
  一、信贷环境不理想,信贷投放总量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信贷环境不理想,造成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信贷余额持续下降,信贷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需求企业资信度低,银行寻找优质客户已成现实困难
  据调查,截止2006年末,按各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企业仅占发生过信贷业务的企业的3.9%。贷款企业资信状况低下,其资金需求无法让银行机构认可接受。同时电信公司、石油公司、农垦总局等一些中直或省属大企业将信贷权限上收,使银行机构本来狭窄的信贷选择空间又丢失了一块。
  
  (二)缺少有效信贷载体,贷款投向过于集中
  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环境不够理想,缺少有效的信贷载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短期票据融资、农业种植业及工业、教育、医药等少数优势行业,而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需求却很少得到满足。
  
  (三)企业诚信意识淡漠,形成银行有款不敢放的被动局面
  一些贷款企业借企业破产和改制之机,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有的具备还本付息能力,但恶意拖欠贷款利息和不归还到期贷款;有的担保单位不履行约定的担保责任,使担保不能起到法律约束作用,形成了银行有钱不敢放的被动局面。据农村信用社反映,由于企业恶意逃废债务,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贷款,形成了资金的沉淀,减少了可用资金的投放,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审慎放贷,造成当地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四)办理抵押的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制约银行信贷投放
  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抵押贷款已经成为各银行机构的主要贷款方式。但办理抵押给借款人带来很大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理抵押贷款环节多、手续杂、收费高、时间长。企业以房产、土地、车辆、设备等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时,需要到产权处、土地局、车管所、工商局等中介部门办理登记、评估等手续,需支付贷款总额3%的费用;二是对抵押登记、评估有效期的规定不尽合理。有关法规限定抵押登记、评估的有效期必须与贷款期限一致,也就是说贷款一次就得评估一次,贷款逾期,也要重新评估,否则银行贷款就失去了抵押保证;三是有的中介服务信息失真。在中介部门对抵押物进行评估时,出于收费及达到个别企业(个人)的目的,往往容易出现人为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四是抵贷资产转让变现难,影响银行机构盘活存量资金。在银行收回和处置抵贷资产过程中,有关中介部门将银行债权的收回与处置等同于正常的交易,在收回与处置时重复收费。
  
  (五)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信贷领域和规模大幅萎缩
  由于不良贷款占比过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各行只能在省行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超过范围,需逐笔报经省行审批。工行授权情况:省行营业部和二级分行一律不得对支行转授贷款审批权,凡是带有“新增”标识的信贷业务一律到省行审批。
  
  二、市场发育不完善,融资方式单一
  
  由于经济欠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在无法获得直接融资的情况下,只好将资金需求转向银行和民间融资,寻求间接融资。由于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对贷款的依赖性过强,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由于近几年企业快速发展,已将全部资产抵押银行,新项目无抵押资产,银行无法满足企业贷款需求。企业自身改造和项目建设依赖银行贷款过多,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少,自我发展改造空间和能力小,由于银行贷款过于集中,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司法环境不完善,银行依法维权困难
  
  近年来,经过各级金融部门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维护金融债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已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但由于受企业经营不景气和信用意识差等多种因素影响,大量银行贷款不能如期偿还。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周转,而且久拖不决银行必将丧失债权、最终形成风险损失。为此,各银行机构对一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诉诸法律,依法维护银行的权益,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发现依法维权工作存在着费用高、成本大、胜诉易、执行难等问题,银行应得的法律援助和必要的法律支持严重不足,恶意逃废债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打击,助长了逃废债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四、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
  
  近年来,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三大职能,按照“确保安全、整体推进、扎实创建、再上台阶”总体工作思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不断改进外汇管理,优化金融服务。在推动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积极履行职责,从创新服务手段和运行机制,到具体实施系列宣传、开展征信服务、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等多方面入手,取得显著成效。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银政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一)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征信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吸引金融资源的竞争力,促进信贷资金合理流动,实现经济金融协调稳定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运作、务实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建行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资产损失,由此感觉出相关部门对推动和改善金融环境意识在不断加强,感觉出金融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加强窗口指导作用,引导信贷投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通过不断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对接及窗口指导,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规范管理与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对新农村建设、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三)组织、协调、引导各银行机构适时开展下岗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及时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四)积极做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充分发挥征信系统金融服务职能
  近两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个人公积金缴存信息、非农户信息采集等工作都走在了前列。
  
  (五)稳步推进反洗钱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提供安全、结净的资金流通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人员采用发放宣传单、有奖答题、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反洗钱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对反洗钱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未按规定上报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存在违规支取现金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经济处罚。
  
  (六)采取多种方式畅通汇路,大力改善支付结算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6月25日建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的互通使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持任何一家银行的支票均可在境内所有地区办理支付。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全国支票使用量逐步增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渠道,为加速资金周转,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惩治失信行为
  
  目前,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严厉惩处信用缺失和破坏市场信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诚信氛围,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金融研究课题《个案分析金融生态环境》项目的研究内容,参加人员有:张凤君、张弘强、王琳琳、李恩媛、周庆海、刘永刚、李福军。
其他文献
[摘要]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自上而下地推行,才能奏效。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应收账款的管理上,有力的克服传统应收账款管理的弊端。  [关键词]应收账款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10167-01    一、传统应收账款管理的弊端    (一)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市场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逐步由传统的知识教授向互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和谐、平等、开放、有趣、独立的课堂环境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果。针对河北省定州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
期刊
[摘要]财务分析是了解一个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从晦涩的会计程序中将会计数据背后的经济涵义挖掘出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基础。  [关键词]财务 分析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10171-01  财务分析是了解一个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从晦涩的会计程序中将会计数据背后的经济涵义挖掘出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