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成林 宋银桂 佘 湘
2006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于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湘潭大学举行。与会代表120多人,其中教指委委员30余人。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文科处处长刘向虹,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左清。
11月3日,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年会。朱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首先,由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教授致欢迎词,对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向虹向大会宣读了新一届(2006-2010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杨志坚副司长为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其中主任委员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副主任委员为:牛大勇(北京大学)、李治安(南开大学)、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陈春声(中山大学)、张建民(武汉大学),秘书长为朱英。
随后,主任委员马敏教授传达了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年3月30日至31日各科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着重介绍了新一届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工作思路。他指出,上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深化历史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秉承上一届教指委积极进取的精神,致力于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2)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3)注重启发讨论式教学,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改革;(4)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建设;(5)加强“中国史学网”与“名师讲坛”的建设;等等。
最后,杨志坚副司长以“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为题做了重要讲话。首先,杨志坚副司长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概况,并对比分析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势。在此基础上,他着重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凸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拓宽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能力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等等。对教学指导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杨志坚副司长希望能够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加强自身建设,与教育部相关部门联系、沟通,逐渐成为宏观管理教学的依靠力量、指导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规范教学管理的推动力量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力量。
3日下午,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会议,由副主任委员牛大勇教授主持。首先,朱英教授向教指委汇报了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的筹备情况。随后,各位委员针对杨志坚副司长的讲话和本届教指委的工作思路,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讨论中,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发挥教指委的指导作用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创见。有的认为要积极开展国外历史本科教育的调研及其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有的指出应该加强探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的方式与路径;有的认为应该将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等等。
最后,马敏教授作了会议总结,指出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以及此次会议的讨论,制订本届教指委的工作与发展计划,同时竭力拓宽经费来源,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11月4日至5日召开了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开幕式在湘潭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由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马敏教授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密切,我国高校历史教学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亦愈显突出。为了进一步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今后教指委将继续加强与各高校历史院系合作,积极开拓思路,把握国内外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入探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着重关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希望高校历史系积极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经验提供给教指委,以便交流和推广,同时及时向教指委反映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在马敏主任致词后,副主任委员牛大勇、刘新成、张建民、李治安等先后发言。牛大勇教授认为应该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本科历史教学的改革,进而厘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刘新成教授认为世界史不能仅仅是除去中国史的各国史,应该将重点设定为解释世界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历程。此外,他还就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改善世界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民教授则结合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教学评估对于促进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评估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从而使教学评估真正起到一个检测和清理的作用。李治安教授认为随着教育规模扩大,应对历史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指出本科教育应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把就业需求和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广”和“博”,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指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育应注重向社会传播与普及,承担起向社会传播正确历史观的责任。
之后,与会代表分为四个小组,围绕“本科史学教育定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改进世界史教学体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的利与弊”、“近年来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章清教授(复旦大学)为第一小组的召集人,讨论的主题是“本科史学教育定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针对这个议题,与会代表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通识教育和学分制必将成为我国办学的一个基本趋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本科史学教育毫无疑问也就成了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历史系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专业教育。虽然可以把专业教育的年限适当缩减,但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互补及关联性。此外,与会代表还一致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均十分重要,但如何协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王育济教授(山东大学)为第二小组召集人,主要围绕“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改进世界史教学体系”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应从学理上充分认识到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一是因为世界史的研究关系到一个民族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二是因为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日趋密切和广泛,从而把世界史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2)要 充分正视目前世界史学科日益萎缩的现实。(3)关于怎样加强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大家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自身不断加强建设,尤其注重自身学科体系和研究人员素质的建设;二是建议教育部给予一定的政策,在制度安排上作适当调整。如可否将世界史由二级学科变为一级学科,下设3到4个博士点;增加若干世界史研究岗位,保证有足够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力量,同时保证世界史的课时量。
方光华教授(西北大学)为第三小组召集人,该组的主要论题是“近年来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这·话题,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充分的交流,认为教学评估基本值得肯定,其出发点是好的,对于规范办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均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今后评估应注重多样性、层次性以及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应该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健全一个长期的、良性的评估机制。
王希隆教授(兰州大学)为第四小组召集人,他们就“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的利与弊”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全国统考的出发点虽然是基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和考试的公平性、规范性与安全性,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1)统考很有可能会将大学历史系本科教育引向“背诵教学”和“应试教学”,(2)统考会削弱各层次大学历史系办学的个性和教师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3)不利于选拔创新性人才。此外,与会代表还以高考为例,指出统考也无法保证考试的安全。因此,一致认为全国统考是弊大于利,建议教指委向教育部反映,取消统考。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本科生的毕业与就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历史教育的延伸以及新形势下历史本科教育如何发展等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11月5日下午举行了会议的闭幕式,首先由各小组召集人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最后由教指委秘书长朱英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朱英教授对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的关心和指导、湘潭大学为会议的筹备及其举办所做的大量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认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达到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预期目的,与会代表的报告和发言都非常重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教指委将根据大会的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十一五”工作思路,同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促进本科(或研究生)历史教学、教育向纵深发展。
最后,经大会商议,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将择日在河南大学举行。
责任编辑 蔡世华
2006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于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湘潭大学举行。与会代表120多人,其中教指委委员30余人。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文科处处长刘向虹,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左清。
11月3日,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年会。朱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首先,由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教授致欢迎词,对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向虹向大会宣读了新一届(2006-2010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杨志坚副司长为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其中主任委员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副主任委员为:牛大勇(北京大学)、李治安(南开大学)、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陈春声(中山大学)、张建民(武汉大学),秘书长为朱英。
随后,主任委员马敏教授传达了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年3月30日至31日各科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着重介绍了新一届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工作思路。他指出,上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深化历史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秉承上一届教指委积极进取的精神,致力于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2)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3)注重启发讨论式教学,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改革;(4)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建设;(5)加强“中国史学网”与“名师讲坛”的建设;等等。
最后,杨志坚副司长以“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为题做了重要讲话。首先,杨志坚副司长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概况,并对比分析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势。在此基础上,他着重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凸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拓宽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能力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等等。对教学指导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杨志坚副司长希望能够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加强自身建设,与教育部相关部门联系、沟通,逐渐成为宏观管理教学的依靠力量、指导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规范教学管理的推动力量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力量。
3日下午,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会议,由副主任委员牛大勇教授主持。首先,朱英教授向教指委汇报了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的筹备情况。随后,各位委员针对杨志坚副司长的讲话和本届教指委的工作思路,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讨论中,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发挥教指委的指导作用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创见。有的认为要积极开展国外历史本科教育的调研及其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有的指出应该加强探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的方式与路径;有的认为应该将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等等。
最后,马敏教授作了会议总结,指出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以及此次会议的讨论,制订本届教指委的工作与发展计划,同时竭力拓宽经费来源,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11月4日至5日召开了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开幕式在湘潭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由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马敏教授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密切,我国高校历史教学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亦愈显突出。为了进一步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今后教指委将继续加强与各高校历史院系合作,积极开拓思路,把握国内外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入探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着重关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希望高校历史系积极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经验提供给教指委,以便交流和推广,同时及时向教指委反映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在马敏主任致词后,副主任委员牛大勇、刘新成、张建民、李治安等先后发言。牛大勇教授认为应该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本科历史教学的改革,进而厘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刘新成教授认为世界史不能仅仅是除去中国史的各国史,应该将重点设定为解释世界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历程。此外,他还就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改善世界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民教授则结合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教学评估对于促进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评估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从而使教学评估真正起到一个检测和清理的作用。李治安教授认为随着教育规模扩大,应对历史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指出本科教育应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把就业需求和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广”和“博”,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指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育应注重向社会传播与普及,承担起向社会传播正确历史观的责任。
之后,与会代表分为四个小组,围绕“本科史学教育定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改进世界史教学体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的利与弊”、“近年来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章清教授(复旦大学)为第一小组的召集人,讨论的主题是“本科史学教育定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针对这个议题,与会代表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通识教育和学分制必将成为我国办学的一个基本趋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本科史学教育毫无疑问也就成了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历史系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专业教育。虽然可以把专业教育的年限适当缩减,但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互补及关联性。此外,与会代表还一致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均十分重要,但如何协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王育济教授(山东大学)为第二小组召集人,主要围绕“加强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改进世界史教学体系”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应从学理上充分认识到世界史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一是因为世界史的研究关系到一个民族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二是因为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日趋密切和广泛,从而把世界史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2)要 充分正视目前世界史学科日益萎缩的现实。(3)关于怎样加强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大家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自身不断加强建设,尤其注重自身学科体系和研究人员素质的建设;二是建议教育部给予一定的政策,在制度安排上作适当调整。如可否将世界史由二级学科变为一级学科,下设3到4个博士点;增加若干世界史研究岗位,保证有足够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力量,同时保证世界史的课时量。
方光华教授(西北大学)为第三小组召集人,该组的主要论题是“近年来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这·话题,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充分的交流,认为教学评估基本值得肯定,其出发点是好的,对于规范办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均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今后评估应注重多样性、层次性以及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应该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健全一个长期的、良性的评估机制。
王希隆教授(兰州大学)为第四小组召集人,他们就“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的利与弊”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全国统考的出发点虽然是基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和考试的公平性、规范性与安全性,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1)统考很有可能会将大学历史系本科教育引向“背诵教学”和“应试教学”,(2)统考会削弱各层次大学历史系办学的个性和教师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3)不利于选拔创新性人才。此外,与会代表还以高考为例,指出统考也无法保证考试的安全。因此,一致认为全国统考是弊大于利,建议教指委向教育部反映,取消统考。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本科生的毕业与就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历史教育的延伸以及新形势下历史本科教育如何发展等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11月5日下午举行了会议的闭幕式,首先由各小组召集人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最后由教指委秘书长朱英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朱英教授对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的关心和指导、湘潭大学为会议的筹备及其举办所做的大量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认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达到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预期目的,与会代表的报告和发言都非常重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教指委将根据大会的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十一五”工作思路,同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促进本科(或研究生)历史教学、教育向纵深发展。
最后,经大会商议,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将择日在河南大学举行。
责任编辑 蔡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