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学习,让课堂更美好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果做好前置性学习,将会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半小时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如何让前置性学习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呢?笔者就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来阐述自己对前置性学习的理解。
  一、提供前置性学习平台,拓宽前置性学习渠道。
  前置性学习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让孩子有的放矢。
  在前置性学习当中,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文本,对文本比较陌生。在这时,如果老师对学生在前置性学习时的目标要求不够清晰的话,會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影响学习的质量。
  2.授之学习方法,让孩子学有所依。
  在明确了目标内容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样对于前置性学习将会是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对孩子在完成前置性学习前有哪些方法的指引呢?概括起来可以是这样10个字,即:猜、圈、查、读、摘、想、批、做、问、写。
  猜:看课文题目时,不忙着阅读文章的内容,而是先设想这个题目如果由自己来写,应该怎样立意,怎样选材和结构文章;
  圈: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子等;
  查:运用字典、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弄清生字的读法、写法以及除课文中的词外,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以丰富词汇,再结合上下文理解难词难句;
  读:把课文读顺,并要求大声地朗读,这样可以体会意境,培养语感,加深印象;
  摘:把积累的词汇、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摘录的内容,摘录下来;
  想:思考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难点、重点和对自己的启发;
  批:将学习要求、读后心得、疑难注释批写在课本上,还可批自己的观点。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
  做:把课后思考题和老师布置的预习题做好;
  问:记下不理解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疑问,课堂上质疑或课后主动提出,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写:通过预习,觉得新课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特色,可模仿课文或课文片段写一两段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控制学习的量,让学生学得轻松。
  由于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让我们在布置前置性学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完成情况,相机地进行内容的安排。
  二、寻找前置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对接点,提高课堂实效。
  在学生完成了前置性的学习之后,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呈现其学习的效果,并以此激发学生新一轮学习的愿望,就成为重中之重了。通过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提高。那么,如何让我们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与老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呢?
  1.聚焦反馈讨论点。
  在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后,有些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进行课堂上的讨论。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归纳,以讨论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
  2.穿插释疑困惑点。
  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若干个环节点上穿插学生的质疑,通过师生共同释疑来推进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结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把学生中出现的有思维层次的感悟、有价值的问题,甚至典型的理解偏差问题摘录下来并在课文相关语段附近标上学生学号。在课堂对接的过程中,有层次的穿插安排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问题,方法简便,效果明显。
  3.师生共同关注点。
  在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一些观点与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的观点会不谋而合。通常情况下,这些关注点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或是难点。我们如果把握好这些关注点,就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一旦个人的学习感悟与教学对接,就能激起学生兴奋点,使他们不断吸取他人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推进自己的思维层次,提升能力。这样的课堂对接源于学生,又碰撞出新的火花,令人欣喜。
  开展前置性作业与语文课堂学习有效对接的策略研究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根本地转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里得以充分地体现。教师也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备课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何处。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会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预案,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活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更好学习。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具有导向、激励、反馈调控等功能。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积极的肯定,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再学习的动力。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热情,使其以旺盛的精力投身前置性学习活动,确保前置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
  1.尊重劳动成果。
  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呈现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并在此适当以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如教师的点头肯定,微笑鼓励,口头赞扬等都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尤其要留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以唤醒他们沉睡的潜智,赋予前进的动力。
  2.搭建展示平台。
  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师要学会把我们的讲台,我们的黑板,我们的话语权适当地让步给学生。如:课堂伊始,可以让孩子上台当当小老师,把自己在学习时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是生字词语的学习,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体会收获。在课堂中,让孩子把前置性学习与课堂交流讨论后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进一步展示自己学前和学后的收获。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鼓劲、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表现欲,而且对提升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
  3.设计评价栏目。
  在课堂上,仅仅有以上两项还不够,有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竞争的意识,设计一些评价栏目,以此作为量化评价的根据,为学生评价提供平台。在前置性学习单上设计评价栏目,通过记分式、标志式、贴图式等评价形式,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肯定,从而形成内驱动力。
  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个大环境下,开展前置性学习将是非常行之有效地办法。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在学校,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有信心地说:“前置性学习,让课堂更美好!”
其他文献
靖江马洲路十圩港桥为V形连续刚构,采用自行加工组合钢支架配合拉杆构成自锁定平衡支架进行施工。组合钢支架利用型钢按照梁体结构空间焊接成几片平面桁架作为支撑体系和拉杆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61-01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
以一座高速客运专线铁路大跨度钢系杆拱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矢跨比、系粱和拱肋的刚度比、拱肋横向联结系的设置、吊杆布置形式对结构的静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
【摘 要】小学英语教育应该创设良好的语言场景并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和交流,形成语感;而英语教师无疑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理应在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真正做到乐学、善学、会学。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教师;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
【摘要】词汇的学习和积累是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很多人提到词汇就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关键词】策略 构词 联想 语境 词典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73-02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
【摘 要】 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新课改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又因中职语文教学“以服务为遵旨,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在“任务”与“就业”双重压力之下,既要安排课堂活动
【摘 要】 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本文对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组织学生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创新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