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本名姚中秋,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院长,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秋风,现在自称“儒者”。站在弘道书院的讲台上,他一头银发、褐色中褂,毕恭毕敬地向孔子像行礼,讲起《论语》温雅翩翩。他一直强调,中国人天生是儒家,只是缺少对这一文化身份的自觉。从“公知”到“儒者”,秋风认为是一次自我提升。但是这个过渡的过程,曾引起社会上许多争议。他带领学生跪拜孔子墓,引起舆论震动,他与网上各种意见领袖辩论,他对反传统者的激烈言辞反唇相讥。
  现在仍然活跃于媒体的秋风,自称“儒家公知”,他希望将社会问题的解决,更多诉诸人的自觉,而非制度。 “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君子,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公知说个不停,君子力行不已。”
  接受我们采访的第二天早上,秋风发表微博:“温,直而温。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此为目标。”
  待人之道,以温为本
  大家知道温,多因为“温良恭俭让”这五字古训。这五个字出自《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诸侯国,对各国的政事了如指掌。孔子的弟子子禽就问子贡,孔子对各国政事那么了解,究竟是孔子自己了解得知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孔子的。子贡回答说,孔子是靠着自己的五种待人之德得到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而子贡把温放在第一位,这个排序也就表明,中国人认为,与人相处,首先要温。
  从自觉的华夏文明之始,人们就认为,温是一种美好而珍贵的品质。《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夔典乐,负责音乐舞蹈,并以音乐舞蹈教育君子,以养成其具有四种品德,第一个就是“直而温”。《诗经》中则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等诗句。古人之所以喜欢玉,就是因为其具有刚而温的品质。
  直而温,温而厉表达了人格修养的中庸之道。“中”就是无过、无不及。圣贤很早就意识到,“温”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危险,那就是温吞吞,一团和气而没有原则,甚至变成刻意讨好、谄媚。正是为了防范这样的危险倾向,帝舜要求夔培养君子,平衡温与直两者:既要温和、温厚,又要正直,坚持原则。
  “温而厉”则是孔子的弟子形容孔子之言。不过,这里的厉不是厉害、严厉,而是严肃的意思。孔子固然是温的,但后来所说的恭、俭都与厉有一定关系。我想,“玉”最能形容孔子之气质,刚而温,融合了刚强与温润。这就是最高贵又最平易的人格典范。君子好玉,原因在此。
  “温”是我们与人相交的第一个印象。“温、良、恭、俭、让”是待人之道。一个人,远远地走来,接近我们,一个字也没有说,一个动作也没有做,就那么静静地站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温。
  温是一个让我们感觉温暖的温度,从他的身上、尤其是脸上散发出来的。我们透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身体,就可以感受到。至于“良、恭、俭、让”四种品质,则都需要他说话、动作之后,我们才能感受到。
  那么,什么是温?温就是身体、脸色处于适中的温度。温度的两个极端是冷和热。有些人偏冷,接近我们,我们会敬而远之。有些人很热,同样热的人,可能很喜欢他,但大多数人会受不了。
  温在两者中间,不冷也不热,就好像春天。在他面前,我们如沐春风,双方都舒泰、放松,很自然地交谈,如同老友相见,一点不生分,但也不腻味。
  当然,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温是以良为前提。良就是心底善良,与人为善,对人没有戒心,也没有觊觎。积于中而形于外,心地的善良自内而外发散之气,自然是温的。而因为这个温,我们也愿意与对方交流,才可以进一步看到他的恭、俭、让,这些都需要体现在动作之中。
  社会多一点温,就少一点戾气
  在今天这个时代,温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斥戾气。戾气的根源是不良,也即心里有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仇恨。这种不良情绪在心中发酵,也就自然地发散为戾气。
  温是一种气,好像春风。戾也是一种气,好像冬天从北方吹来的风,它是冷的,并且是邪的,惟有毁灭,才能让它满意。也就是说,戾气与温正好相反。温就是对治戾气的。一个人的身上,多一点温,就可以少一点戾气;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温,就少一点戾气。
  当然,我要说,增进社会的温,只能靠每个个体的努力。儒家当然重视制度,但儒家不迷信制度。儒家相信人。当社会有问题,儒家除了努力改变制度,也更愿意从我做起。
  这个社会有太多戾气?那就从我自己做起:我是否在控制自己的戾气?我能否让自己温一点?如果我不从自己做起,而寄望于别人,寄望于制度,因为制度不好而怨恨,那是让社会又多了戾气。其实,我们社会中的很多戾气,恰恰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那些人,他们很急切,却总是指望别人。从自己做起,戾气也许会少一点。
  做儒家,其实就是这样。儒者也是人,有七情六欲。儒家只是要人对自己有所反思。我跟学生讲《论语》课,反复强调一点,儒家只是要让人自觉地生活,就是省,反省。有了这样的自我反省的意识,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尽头。当然,这个过程是悦而乐的。也只是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养成温之气质。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上研究生期间,有一年时间,我到北京图书馆的港台图书阅览室,系统而仔细阅读钱穆先生的著作。当然,给我最深感触的,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所说的那句话:每个人应对本国已往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
  坦率地说,一百多年来,知识分子对待中国历史、文明,对待儒家,充满戾气:“打倒孔家店”,把中国书扔到茅厕里……对于整个社会今日之戾气,知识分子要承担很大责任。你知识分子读书识字,本来应当明理、讲理,但你没有,你就是宣泄情绪,乱骂一通,怨恨一生。那你还能指望普通人怎样?
  所以,钱穆先生倡议温情,就是对治知识分子百年心理顽疾的良药。温情就是说,不要站在老祖宗的头上指手画脚。尊重你的祖先,抱着善意面对中国历史、文明。设身处地地理解,别那么匆忙地下结论,也别下那么绝对的结论。
  应该说,从读钱穆先生的书开始,我对传统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大变化。那就是“温情与敬意”。我当然不会说,古人一切都好,传统艳若桃花。但是,我会抱着温情对待古人的观念和制度,我会努力进入古人的心灵,去还原他们的逻辑。而即便古人有不妥之处,我也不会到处张扬,仿佛发现了大宝贝。张扬古人的错,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自己知道怎么做更好就可以了。即便此时,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傲视古人,鄙视古人,嘲笑古人。这其实是戾气。
  其实,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可以改变性情。现在看自己本科时候的照片,脸上有一股怨气,有一股不平之气,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神态。后来,慢慢变了。尤其是这些年,身上的和气多了一些,对人有更多的温。较少苛责别人,更多地反省自己,这就是儒学的功用。即便不谈什么儒家宪政之类的学理,至少自己的生命,因为儒学而改变了。这就是儒学最基础的功能,改变气质,提升生命。
其他文献
李可染有《四牛谈》,王馆长说他的是《憨牛谈》。牛本来就憨厚,人也要点憨厚。憨就是温顺,温顺才有温和。  星期一,齐白石纪念馆照例闭馆休息。整个馆内安安静静,不见了平日熙攘的人群,只有仿古的红柱还在很精神地立着。  王馆长领着记者进了他位于二楼的办公室——或许称之为画室会更贴切一些——办公桌安于一角,上面撂着几叠画册,靠墙摆着一张大桌子,铺满了画与笔墨。  沏上一壶普洱,王馆长才缓缓开口。  “这人
期刊
《看见》,是柴静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的书名。“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十年,柴静从一个初入央视的小姑娘,成长为 “中国最优秀的电视主持人之一”。她和同事们站在一个个公共新闻事件的风口浪尖,丈量着社会公义的尺度。  柴静援引《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话:大时代中的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看见”二字里,有她对公义的理解与实践。  “看见”人的心里  在新
期刊
201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倡导全民阅读的“书香中国”读书晚会在湖南卫视举办。在这个快速浏览的时代,我们固执地提倡静下心来的深阅读和严肃阅读;相比临时抱佛脚的恶补,我们固执地提倡连续不断地系统阅读;我们不排斥目的性的、功利性的阅读,但是我们会固执地认为有情怀的阅读更好。  古人的生活里,是伴着书的。杜甫听到失地收复时,“漫卷诗书喜欲狂”里有书;“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日常
期刊
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它的宽度;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冷暖,但是可以改变心灵的温度,从而温暖苦渡的人生。  穿过时光的风尘,周新平从大学弃职下海,到成为跨国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到返乡重起炉灶,创建大三湘公司,一次次转身让他练就一种放下的力量,掬一颗平和心,俯仰人生的高处与低处。多少辛酸如洗,却始终有一分温度长存于心,每每与人谈及他那油茶花开的梦想,目光便不禁湿润。  人生,是场修行  
期刊
王攸欣读遍了朱光潜的文字,“人人都觉得朱光潜超越、超脱,甩开手不沾政治。其实他一直站在政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幻,保护着他的学术,也改变着他自己”。  40多万字的《朱光潜传》里,王攸欣推开这位美学大师的人生柴扉,记下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心路历程。  朱光潜想做学问,也想做实事,却又拒绝卷入旧中国这跳脚式的闹剧,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恰当的处世态度。白马湖边,初次见到弘一法师的“温而厉”,似乎为他
期刊
有人这样形容他的嗓音:天鹅绒上的钻石。丝滑婉转,而又高亢撩人。  舞台上一把清亮的高音令人迷醉,舞台下低调谦逊地前行。声如其人,林志炫懂得要在音乐之内得万般滋味,便须在尘世中懂得自在简单的难能可贵。  开拍前,经纪人在我们准备的样衣前进行了一番筛选。装饰性的、色彩饱和度高的衣服都被晾在了一边。“我们希望林志炫有一个形象的延续,其他的都太具突破性,跟他之前的形象不符合,”经纪人解释道。站在一旁的我,
期刊
李欣频,生于台湾,著名广告人,女作家,曾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  “不要把昨日带到今日来。怀着一颗温和的心,活在当下,才能活出大快乐,大自在。”  她是台湾“文案天后”,19岁成名。  她43岁去过37个国家,出版过27本书。  她就是李欣频,一个外表温和,却背着旅行双肩背包行走在城市中的旅者。  读她的书,如同品她的人,自然,亲切。一股温暖的力量,直指人
期刊
在还没有遇到可以托付终身的那个人以前,女生早已将自己对爱情的期许托付给了一见钟情的那件婚纱。在感情受挫时候,有它鼓励你,不放弃对爱情的向往。当爱情修成正果,能够穿着它走向幸福的殿堂,“妇”复何求!  【趋势】  TOP15  2014春夏纽约婚纱周最美婚纱精选  每年两季的纽约婚纱周秀场,众星云集。婚纱女王Vera Wang,造梦师Marchesa、Oscar de la Renta等明星挚爱的婚
期刊
夜幕降临,当你将视线投向川流不息的大马路,炫目的却不只是灯光,还有一款时尚灵动的小车,流光魅影,在车流中轻巧穿行,这就是Smart。  在电影《无人驾驶》中,Smart见证了男女主角爱情的火花,夜空下两个人乘着Smart精灵,伴随流光魅影,轻巧疾速地穿行星光点点的高楼大厦,体会着彼此钟情的心跳感觉……影片结尾时大雪纷飞,交通瘫痪,而这对甜蜜的恋人在Smart中紧紧相拥,仿佛这个忙碌喧闹的世界不复存
期刊
魏怀亮希望做一只“会思想的鸟”。他从两山间掠过,一座是文学,一座是艺术;一座是自然风景,一座是工业文明;一座是传统文化,一座是现代生活。他在山间的夹缝里寻找栖息的地方,在花语鸟啼中,融入十年在路上的生命体验、经世者的时代思考和现代人的艺术思维。  魏怀亮站在硕大的画台前,手里拿着一支画笔。画台占据了整个画室的一半空间。  透过窗外的绿树能清晰可见繁华的马路,但整个房间除了那悠扬的民歌单曲反复播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