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军:走在生态摄影的大路上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晓军,摄影家。
  他的摄影成就从他诸多的头衔中就可见一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艺术摄影学会会长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2011年,他的作品《冰海王者》获得了“北戴河杯”中国国际野生鸟类摄影大展金奖。他还创办了烟台摄影网,而且在2005年建立了图片资料库,使他和影友的作品实现了商品化。
  这种定位对顾晓军来说显然有些粗略,他还有更准确的定位——生态摄影家。生态摄影家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工作的价值完全呈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那些生僻的领域”,从而提高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进而“促使一些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但经过这一漫长的过程,谁也很难说清楚他们的工作到底在整个链条中有多大贡献。
  谈起他的生态摄影生涯,他说:“高兴事不多,眼睛里看到的、接触的以不高兴的事为主。”
  胶东半岛的中华攀雀比较出名,“鸟巢低、背景好”,是理想的拍摄地。好多生态摄影家来到这里拍鸟。可是“今天发现的鸟巢,第二天就被人摘去”。他说这种事情不可避免,这需要“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使不法之徒没有生存之地”。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在“发现鸟巢后注意保密”。而今,“这种情况少多了。”
  虽说不高兴的事占据更大比重,但“拍到了新鸟种,高兴”。这几年,他喜欢到黄渤海的荒岛上去拍鸟。这些荒岛就是海鸟保护区,在荒岛上,他可以与鸟近距离接触,拍摄“从求偶到哺育等环节的系列照片”。当然,这得益于他“常规的广角镜头加无线遥控”的拍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有挑战性”,主要体现在视角的变化上,“可以从非常规的视角观察鸟类”。
  相比于此,他认为用微距镜头对摄影人的要求更高一些。使用微距镜头的摄影师,要“更能体会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界的影响”。今年夏天,他在山东昆嵛山偶然发现了一种叫“水牛”的昆虫,而上次他看到“水牛”已经是35年前的事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会使物种重新选择生存地,物种多样性是判断地区环境质量的重标准。顾晓军“平常很关注一些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的情况,故能发现变化的细节”。
  而今的昆嵛山建立了国家级植物保护区,“去的人少了,在深山里还有些净土”。这大概就是生态摄影人的成就——生态摄影家们在这里拍摄了太多的照片。现在他依然每周都去,主要拍昆嵛山的风光片。
  他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似矛盾,实则可以和谐发展。但这要靠多方的努力:“国家可以完善立法,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而每个人都要“以最实际的行动保护自然生命”。
  顾晓军的行动,就是继续走在生态摄影的大路上……
其他文献
冰岛虽然叫“冰”岛,但地热喷泉却是一大特色,境内很多地方都有丰富的地热和温泉资源,以及间歇喷泉,举世闻名。要知道“间歇喷泉”的英文Geyser就是从冰岛这里的间歇喷泉以及冰岛语而诞生,可见这里间歇喷泉的鼻祖地位。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Strokkur Geyser(史托克间歇喷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喷得够高,可以达到20~30米以上,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忠实”,比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还勤勉,每5
期刊
拍、力、景,要、求、定, 虚、调、言,感、光、性。  全篇以上述12个字为纲,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漫谈开来。去年利用12期漫谈了拍、力、景、要、求、定、虚七个字,本期接上年漫谈“调”字。  “调”字代表影调、色调和情调。这“三调”是摄影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表现方法;是视觉感情语言的表现形式;是摄影艺术造型的基本手段。了解、掌握和运用“三调”是摄影艺术的必修课。  影调  如果说摄影是用光作画,那么影调和
期刊
我每次自驾进入鲁阿哈国家公园,都会被狂躁的大象一路追杀,落荒而逃。这里是非洲象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坦桑尼亚象牙盗猎比较严重的地区。大象一见到我的越野车,以为是盗猎者,就会扇着耳朵、甩着长鼻子径直朝我冲过来。最惊险的一次,一头公象尖叫着,突然从路旁茂密的树林中蹿出,我手足无措,来不及调转方向盘,象鼻子已经撞到了车头,把车向后直推了十几米,险些被推翻。  每次遇到大象袭击,惊险之余,我都会觉得难过,
期刊
除两极外,沙漠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系统了。众所周知,沙漠具有环境严酷、面积广、动植物种类少、风沙大、降雨少和气温变化幅度大等特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由此而来。沙漠分类,是按照每年降雨天数、降雨量总额、温度和湿度4个标准来区分的,主要为两类:特干地区——全年无雨季、降水无周期性,年降水量在100 mm以下——面积占全球陆地的4.2%;干燥地区,是指蒸发量比
期刊
我对非洲和野生动物产生兴趣的源头是CCTV的《动物世界》。从记事起,我就痴迷于《动物世界》,其中许多纪录片取材于非洲稀树大草原。从80年代初的黑白电视机到现在的液晶电视,30年来,我一集都没漏过。我最爱去的地方是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去了不下百次。我每到一个城市,其他景点可以不去,动物园是绝对要去的。从小学开始,我订阅了一些书刊,只要有非洲野生动物的文字和图片,就剪裁下来,整理在一个小匣子里。到上高中
期刊
黑犀牛是坦桑尼亚的代表动物之一,被誉为“非洲五大兽”,受到各界的格外关注。黑犀又叫尖吻犀,体长2.8~4.0米,肩高1.3~1.9米,重达900~3000公斤,是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动物。黑犀牛的体色其实是灰色的,但由于经常在泥土中打滚,看起来反倒是黑色。它皮厚毛少,稀泥可以保护身体以防蚊蝇叮咬。鼻骨上突起两只角,纵向排列,前面的角较长,最长可达1.3米。黑犀牛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上唇卷绕,在取食
期刊
黑斑羚又名高角羚,是一种中型牛科动物。黑斑羚的体态优雅,有着出众的跳跃能力,生活在稀树草原上和浓密的灌木丛中。在非洲,它们的数量达到了200多万只。  草原轻骑兵——  黑斑羚是塞卢斯最常见的羚羊,数量达到50万只。每次我来到非洲坦桑尼亚东南部的塞卢斯,满眼都是黑斑羚,以致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有一样我百看不厌,那就是它的跳跃。黑斑羚跳跃的姿势优雅灵动,白色的小尾巴直立起来,脖子伸得老长,四蹄散开,头
期刊
在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山头,你会发现一架“飞碟”,让旅程变成“潜入UFO”的探险之旅。  破落废墟之中,有一个碟型建筑名叫“Buzludzha”,它是一个废弃的纪念碑,看外表是灰白扁圆的外围插了一支“香烛”,残破地屹立于大风呼呼吹的山顶,即使在夏天也会觉得寒气逼人。据国外媒体报道,保加利亚布兹卢德扎纪念碑是一座巨型建筑,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彷佛一个被遗弃的飞碟,又好似另一颗星球上的建筑。是为了纪念19
期刊
早在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就将鲁菲济沿岸直到基萨基区的土地命名为“狩猎保护地”,成立了非洲大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战结束后,英国取代德国接管了坦噶尼克大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前身)。1922年,英国当局将鲁菲济河沿岸4个保护区命名为“赛卢斯保护区”。  之所以命名为赛卢斯,是为了纪念被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赞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狩猎家”的英国人赛卢斯。他不仅是一位猎人、探险家,也是一位自然保护
期刊
1979年6月,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基诺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这也是中国56个民族当中最后一个被确立下来的少数民族。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汉语音译为“攸乐”,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听起来类似诺亚方舟的典故。  传说创世女神(阿嫫腰北)为了清洗世间的混乱秩序,发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