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冠部件之博鬓的设计美学研究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k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文献对博鬓多有记载,但其源起、形制、装饰细节和设计审美却鲜有研究。文章从设计学、史学、美学和服装学角度来解读博鬓:博鬓有三层含义,宽大的鬓发、头部首饰和礼冠上的配件;博鬓源自古代妇女对鬓角的装饰,后成为礼冠的一部分,因其体量较大,为礼冠的典型特征,所以得命“博鬓冠”;历代博鬓形状各异,但其灵感皆源于自然界,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博鬓好用贵重宝石装饰,与帽匡的装饰材质及颜色保持一致,达到和谐之美;博鬓的设计蕴含物质和精神文化双重审美,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充分展现了中国衣以载道的思想。
  关键词: 礼冠;博鬓;设计美学;史学;博鬓冠
  中图分类号: TS941.11;K892.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7008806
  引用页码: 071202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7.014(篇序)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esthetics of Bobin on ceremonial coronet
  ZHU Dahui1, YAN Lanlan2, SONG Jing1
  (1.Fashion & Art Design Institut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School of Fashion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literatures have recorded Bobin, while the origin, shape, details and design aesthetics were rarely discussed. This article refutes the beauty of Bobin based on the design science, historiography, aesthetics and clothology. The conclusion is: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the meaning of Bobin, large earlocks, head accessori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ceremonial coronet; Bobin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coration of earlocks of ancient women, and became a part of ceremonial coronet, because of its large volume and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ceremonial coronet, it got the name "Bobian coronet"; The shape of Bobins were various, but they all came from nature, which highlighted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decoration of Bobin mainly uses precious gem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orative material and color of the coronet so as to reach harmonious beauty; The design of Bobin contai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esthetics, such as molding beauty, color beauty, decorative beauty, material beauty and structure beauty, fully representing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costume.
  Key words: ceremonial coronet; Bobin; design aesthetics; historiography; Bobin coronet
  收稿日期: 20210311;
  修回日期: 202106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130)
  作者简介: 朱达辉(197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魏征所著《隋书·礼仪志七》中记载:“贵妃、德妃、淑妃,是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饰花九钿,并二博鬓。”博鬓为后妃、命妇礼冠上的一种装饰,始于隋代,唐宋明三代沿用[1]。作为古代贵族女子礼冠的典型部件,博鬓的形制各异,颇具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美学思想。古代女子礼冠形制极为复杂,博鬓作为其零星部件之一,缺少较为系统的研究。关于博鬓的源起、命名、形制及审美尚不明晰,本文从文字、图像和实物三方面进行交叉考证,借助设计学、史学、美学和服装学相关理论,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博鬓之美的全貌。
  关于博鬓的文献记载零星地分散于历代《舆服志》《礼仪志》和各类典籍之中,颇为简洁。其中,历代《舆服志》和《禮仪志》简要记载了博鬓作为首冠的一部分,其在不同首冠上所分布的数量及博鬓的装饰手段。而《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艺术》《历代<舆服志>图释》《中国艺术史图典》等文献则提及了博鬓的名称和形制,正文部分对古今文献中有关博鬓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举证。有关博鬓的图像可以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以及各时期图志如《明宫冠服仪仗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实物部分有两处可做参考,一是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凤冠,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是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曹庄萧后墓出土萧皇后礼冠。   1 博鬓之名
  中国十分讲究对事物的命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著名的“名正言顺”之思想,说明了“名”的重要性[2]。东汉刘熙所著《释名》一书,就以推论名称之由作为其宗旨[3]。“博鬓”一名的来源,还得从解字说起。《说文解字》载:“博:大,通也,为广大,又为渊博,表示分布甚广。”又载:“鬓,颊发也,是脸颊边靠近耳朵的头发。”[4]可见,“博鬓”直译过来应是“宽大的鬓发”或“宽大的类似鬓发之物”。因此,从历代社会情境来看,“博鬓”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女子鬓角的头发,二是古代女子装饰头部的一种配饰,无论头发还是配饰,其体量都比较大。
  对于第一层意思,《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中有相同解释:“……以及历朝《明宫》《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鬓。”[5]这里的“博鬓”显然为“宽大的鬓发”之意。鬓发的部位虽然比较小,但古代女性却十分在意对鬓发的装饰,会刻意地将鬓发进行修剪或整理成各种形状,唐朝时期颇为流行的“薄鬓”就是古代女子对鬓发的装饰之一[6]。
  第二层意思则认为“博鬓”是一种头部配饰,如魏征所著《隋书·礼仪志七》记载:“贵妃、德妃、淑妃,是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饰花九钿,并二博鬓。”可见,这里的“博鬓”为女子头部的一种装饰品,类似古代女子所戴的簪、钗和步摇等。
  事实上,第二层意思在历代博鬓的发展中进行了演化,从头部装饰物演变为头部所戴礼冠的重要配件,因其形制博大,在礼冠上比较明显,所以还因此得名“博鬓冠”。《中国新疆壁画艺术》中记载:“博鬓冠可追溯到隋唐五代时期,敦煌S105殿西壁的二五四供养人就有戴博鬓冠,冠上插红花钗的。”[7]如图1所示,右边女子头梳高髻,类似唐代女子流行的回鹘髻。《新五代史·回鹘传》记载:“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5]除高髻之外,右边女子的鬓发处进行了夸张的装饰,左右两边各有两个类似如意形状的鬓发,上面还装饰有珠宝首饰,和后来礼冠上的博鬓形制相似。因其称为“博鬓冠”,可以推断女子头顶的高髻和鬓边的博鬓是连在一起的,可见后世礼冠上的博鬓来源于古代女子对两鬓的装饰,且博鬓在冠上的位置起初为两鬓,后又转移到耳后。《旧唐书·舆服志》也曾记载皇后、皇太子妃、内外命妇,皆施两博鬓,与此处的两博鬓在数量上也恰好一致[8]。
  无独有偶,明朝洪武时期,马皇后服用俭朴,为六宫表率。自明朝中期以后,宫中服饰已习奢侈,花样翻新,不胜枚举。旧制,明宫后妃冠用鸦青石作点缀,有时也用珠。崇祯朝时,田贵妃将珠改成琲(琲为成串的珠)。皇后所戴之冠,称“博鬓冠”[9]。显然,敦煌S105殿供养人和明代皇后所戴的“博鬓冠”可以说明“博鬓”是女子头冠上最为重要的配件之一,因其体量较大,比较显眼,所以这种礼冠得名为“博鬓冠”。因此,明代的凤冠也是博鬓冠的一种。
  从文献中对博鬓的定义可知,通常来说,博鬓是作为古代女子礼冠上的一种部件来谈论的。其定义包括“博鬓为花钗冠冠旁有两片叶状宝钿饰物,称博鬓”[10]及“博鬓,在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11]。本文所探讨的博鬓,也是这一层含义,即作为女子礼冠上的一种配件。
  2 博鬓之形
  在對博鬓释名的过程中,可知博鬓作为礼冠上的重要部件,其特点就是体量较大。从文献记载可知,中国历代博鬓有不同的形状,其主要变化在于博鬓的长短、宽窄,以及外轮廓的形状。首先,要弄清楚博鬓使用的具体朝代,通过对历代《舆服志》的梳理可知,仅《旧唐书》《金史》《宋史》《明史》中对博鬓进行了相关描述,如表1所示。这为博鬓起源于隋唐时期,后在金、宋、明时期进行沿用提供了佐证,且宋、明两代为博鬓使用的主要时期,其形制和审美与其时代特征不无联系。
  前文提到,《中国艺术史图典》认为博鬓为叶状宝钿饰物,而《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在对博鬓的定义中,对其形状、材质、数量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博鬓,以竹丝弯制成云朵、花状,外蒙绫娟,上缀珍珠翡翠;一般作为四片,左右各二。使用是连缀在礼冠沿口,下垂及肩。通常以珠宝质料及数量区分身份等级。”[12]中国素有衣以载道的传统,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服饰的政治统治功能,将其作为“分亲疏、辨贵贱、明等威”的工具。历代服饰制度等级森严,且古人十分重视头部装饰,因此博鬓的数量和装饰性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博鬓的图像在《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和《明宫冠服仪仗图》里均有记载,从历代图像中,可以梳理出博鬓的几种典型形状,如表2所示。
  由《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和《明宫冠服仪仗图》里的历代礼冠图像可知,宋代礼冠上的博鬓有花朵状、椭圆形长叶子状和燕尾状。明代礼冠上的幞头有云朵状、燕尾状、椭圆形卷叶子状与椭圆形竖直垂于脑后的形制等。其中,博鬓使用最多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叶子状、椭圆形卷叶子状和云朵状。
  椭圆形长叶子状博鬓类似明代翼善冠上折之幞头。《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宋代真宗刘皇后、宋代英宗高皇后、宋代神宗后、宋代徽宗后、宋代钦宗后、宋代高宗后、宋代孝宗后、宋代光宗李皇后、宋代宁宗韩皇后九位皇后的礼冠皆采用此形状,只是宋代英宗高皇后和宋代神宗后礼冠上的博鬓更细更长,似唐代男子幞头下垂的燕尾。
  使用椭圆形卷叶子状博鬓的有八位皇后,包括明代太祖孝慈高皇后、诚孝昭皇后、孝恭章皇后、孝庄睿皇后、孝肃皇后、孝洁肃皇后、孝懿庄皇后和孝安皇后,其中明代诚孝昭皇后和孝恭章皇后的博鬓较为细长,而明代孝庄睿皇后和孝肃皇后的博鬓则更细更长,也似唐代男子幞头下垂的燕尾。
  使用云朵状博鬓的有七位皇后,且博鬓有长有短,其中宋代仁宗后、明代太祖孝慈高皇后、明代仁孝文皇后、明代孝贞纯皇后和明代孝格皇后的博鬓较长,而明代孝惠皇后和明代孝康敬皇后较短。仅有明代孝元贞皇后和明代孝和皇后的博鬓形制特殊,为椭圆形,竖直垂于脑后,其他皇后的博鬓皆向左右展开。此外,仅有宋代仁宗皇后的博鬓类似花朵形,博鬓重叠在一起如同盛开的鲜花。   《明宫冠服仪仗图》中记载了六种礼冠,包括九龙四凤冠、双凤翊龙冠、九翟冠、九翚四凤冠、太子妃燕居冠、七翟冠等,其博鬓形制亦为云朵状和椭圆形长叶子状。可见,这两种形状是宋明时期博鬓的主流形状[13]。
  在实物方面,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代萧后墓出土萧皇后礼冠,博鬓长18 cm,中间宽约3.2 cm,一端宽约4 cm,另一端宽约4.8 cm,厚约0.29 cm[14]。其博鬓形制类似于唐朝男子软脚幞头脑后垂下的燕尾,形制细长,不似宋明时期较为圆润饱满的椭圆形博鬓,如《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唐太宗头戴幞头像(图2)。萧皇后礼冠上的博鬓和男子幞头垂下的燕尾在形制上的相似度,也体现了中国女子服饰需与男子服饰相一致的特征,这也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服饰上的体现。图3为隋代萧皇后礼冠的复原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博鬓的形制[15]。
  另一个实物案例为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凤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定陵一共出土四顶凤冠,明代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各两件,分别为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此四顶凤冠皆有博鬓,且博鬓形制细长,与萧皇后礼冠的博鬓形制类似,偏燕尾状。图4为明代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复制品,该凤冠通高35.5 cm,冠底直径约20 cm,博鬓长31.8 cm,宽8 cm,质量2.905 kg[16]。其博鬓的形制细长,《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明代孝静毅皇后礼冠的博鬓也为此形,互为印证。
  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女子礼冠上的博鬓类似树叶,为片状,且叶片大而薄,其形状和古代女子其他饰品的灵感来源相同,多来自自然界。历代礼冠上的博鬓形制各异,有云朵形、花朵形、树叶形、燕尾形等,凸显了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所特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3 博鬓之饰
  类似树叶的博鬓面积大而薄,面积大为在博鬓上进行装饰提供了充分的场地,薄则可以减轻薄鬓的重量,更具功能性。关于薄鬓的材质,前文提到博鬓以竹丝弯制而成,又在丝竹框外罩上绫娟,且以珠宝质料及数量区分身份等级。虽然本文仅提到了翡翠,但从历代礼冠的图像和出土的礼冠可知,博鬓的装饰十分奢华,包括金银、玛瑙、绿松石、珍珠、翡翠、点翠及各式珠宝,体现中国皇族珠光宝气,熠熠生辉的华贵之美。从文献上来看,关于博鬓装饰的记载十分简要,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历代《舆服志》中,仅《金史》部分记载了“饰以金蝉鑻金”,即用金丝把金蝉和博鬓连接在一起。《明史》部分记载了博鬓上会装饰金龙或鸾凤,还会装饰翠云、金宝钿、垂珠滴。翠云为点翠工艺做的云朵形的花钿,金宝钿为金和宝石做的花钿,珠滴则是在博鬓的边缘垂有珍珠做的水滴形。《明宫冠服仪仗图》中,对明代永乐三年皇后双凤翊龙冠(图5)是这样描述的:“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珠。翠凤二,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珠翠穰花鬓二,珠翠云二十一,翠口圈一。金宝钿花九,饰以珠。金凤二,口衔珠结。三博鬓,饰以鸾凤。金宝钿二十四,边垂珠滴。金簪二。珊瑚凤冠觜一副。”[17]
  从表2中历代礼冠的博鬓可知,博鬓的装饰颜色主要有红色、蓝色、金色、绿色等,这些都是金银珠宝的颜色,自带光泽,耀眼夺目。且博鬓上还采用了大量的珍珠和點翠工艺,尽显奢华。要弄清楚博鬓详细的装饰之美,还要从实物中探寻博鬓上不同的颜色所使用材质和工艺。
  从出土的隋代萧皇后冠和明代四顶凤冠可以考查博鬓的装饰细节,其中萧皇后冠由框架、博鬓与花树三部分组成。整个礼冠为金黄色,帽匡采用掐丝工艺,铺满花朵造型,其博鬓细长,表面也为掐丝镶嵌工艺,且颜色材质和色彩与帽身保持高度一致。图6为隋代萧皇后礼冠复制品[14]。
  定陵出土的明代凤冠,其博鬓装饰更为复杂,如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之间插饰翠云、翠叶。冠后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龙首一个,龙口衔博鬓,左右各三扇,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 588颗,小红宝石18块,冠重2.595 kg[18],其复制品如图7所示。从实物来看,博鬓边缘用金,博鬓表面除了图案之外,还装饰了红宝石、蓝宝石,下垂金色珠滴。可见,无论是萧皇后冠还是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博鬓部分的装饰与凤冠主体部分的装饰材质及颜色保持一致,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博鬓的装饰随礼冠的装饰而改变,体现中国传统服饰统一和谐之美。
  4 博鬓之中国美学
  与中国的服装一样,中国的首饰艺术也十分发达,尤其注意对头部的装饰。博鬓之美,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物质文化层面,博鬓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博鬓的造型边缘圆润,灵感来自自然万物,体现了中国圆融之美。“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源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表现为整体的浑然天成[19]。博鬓的色彩丰富瑰丽,得益于博鬓独特的装饰方式,历代博鬓运用了华贵的金色,与艳丽的次宝石之色相呼应,再加上珍珠之白色,层次鲜明、相互融合,而且博鬓的色彩和装饰随礼冠的装饰有所侧重,变化多端,体现大处统一小处变化的传统审美。博鬓的材料多采用金、银、珍珠、翡翠、次宝石等,材质丰富,各有千秋,且博鬓的结构采用树叶形的薄片结构,轻盈地悬挂于礼冠之上,微透的博鬓底面和上饰的珠宝一虚一实,形成虚实相间之美。
  从设计美的形式法则来看,讲究点、线、面的统一,并遵循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美学原则[20]。博鬓上的珠宝点缀为点,博鬓云朵形、椭圆树叶形及花朵形的外轮廓为线,博鬓的叶片为面。从图像和实物可以看出,博鬓的装饰体现了点、线、面在色彩、材质和造型上的变化和统一。博鬓左右对称,体现了平衡之美,博鬓的大小比例适中,与礼冠的高度相和谐,悬挂于礼冠之上增加了礼冠的灵动性,博鬓与礼冠色彩和材质上保持统一;但与礼冠规则的形状相反,单个博鬓的形状是不对称形,在统一中保持变化,符合高度的形式美法则。   在精神文化层面于古代中国而言,首饰艺术是一种区分贵贱的礼仪,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不同时期的首饰表现时代的特征。隋唐首饰雍容华贵,象征了天国气息和民族自信,宋代首饰内敛优雅、理性自然,而明代首饰则多吉祥如意、色彩夺目、工艺精致[19]。
  这些审美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博鬓上多有体现。从中国传统审美来看,博鬓还体现了中式审美中不依奇异为美、不依逼真为美、不依纤细为美等审美原则[21]。以《明史·舆服志》所记载的明代凤冠上的博鬓为例,其一,博鬓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之道和社会等级,皇后凤冠的博鬓上采用龙,而皇妃及其他皇族女性的凤冠博鬓上仅可以使用鸾凤。这里同样体现了女子随夫君之等级的社会制度,皇后随皇帝,可以使用龙,其他人则禁止使用。同时在博鬓数量上也体现了等级之差,皇后礼冠采用三博鬓,而其他后妃和命妇仅能使用两博鬓。其二,博鬓体现了高超的工艺之美和吉祥愿望,博鬓上的龙凤栩栩如生,色彩艳丽,龙凤皆为中华民族之图腾,象征吉祥如意。博鬓上装饰的数量不菲、色彩鲜艳的次宝石和金宝钿彰显了皇族的华贵和威严,且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寓意。博鬓边缘下垂小巧輕盈的珍珠,走起路来动静结合,尽显稳重与灵动,映射了古代女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融合之美。
  5 结 语
  从博鬓的命名来看,礼冠上的博鬓来源于古代女子对鬓角的装饰。博鬓的形制各异,灵感皆源于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其结构类似宽大的树叶,面积大而轻薄,为博鬓的装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因此金银、次宝石、点翠和珍珠等奢华装饰成为博鬓主要妆饰手法,且与帽匡的装饰材质及颜色保持一致,达到和谐之美。博鬓的设计蕴含物质和精神文化双重审美,充分展现了中国首饰的礼仪之道和民族信仰。
  参考文献:
  [1]李甍. 历代《舆服志》图释·辽金卷[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5: 146.
  LI Meng. The Illustration of Yufuzhi: Liaojin Volume[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46.
  [2]孔丘.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13.
  KONG Qiu. Lunyu Zhongyong Daxue Xiangjie[M]. Beijing: The Chinese Overseas Publishing House, 2013: 213.
  [3]李廷芝. 中国烹饪辞典[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12.
  LI Tingzhi.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isine[M]. Taiyuan: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9: 12.
  [4]李恩江, 贾玉民. 说文解字译述[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200, 815.
  LI Enjiang, JIA Yumin. Translations of Paraphrasing Texts and Words(Shuo Wen Jie Zi)[M]. Zhengzhou: Central China Peasant Press, 2000: 200, 815.
  [5]钱锋.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55.
  QIAN Feng. A Complete Work of China’s Famous Painting[M]. Beijing: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2: 55.
  [6]周汛, 高春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42.
  ZHOU Xun, GAO Chunming. The Dress Up of Chinese Women in Each Dynasty[M]. Shanghai: Xuelin Publishing House, 1997: 42.
  [7]周龙勤. 中国新疆壁画艺术: 第5卷[M]. 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9: 284.
  ZHOU Longqin. The Art of Wall Painting in Xinjiang China: Vol 5[M]. Urumqi: Xinjiang Photography and Fine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9: 284.
  [8]刘煦. 旧唐书[M]. 陈焕良, 文华, 点校.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 1289.
  LIU Xu, Old Book of Tang[M]. Punctuation and Collation by CHEN Huanliang and WEN Hua. Changsha: Yuelu Press, 1997: 1289.
  [9]陈宝良. 明代风俗[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163.
  CHEN Baoliang. Custom of Ming Dynasty[M].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7: 163.
  [10]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137.
  China Cultural Relics Academy. The Illustrated Book of China Art History: Fashion Volume[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6: 137.   [11]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298.
  ZHOU Xiba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M].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2011: 298.
  [12]周汛, 高春明.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90.
  ZHOU Xun, GAO Chunming.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Costume[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6: 90.
  [13]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 明宫冠服仪仗图[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117, 126, 141, 188, 197, 239, 252, 323, 336.
  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stume and Honor Grand Sketch of Ming Dynasty[M]. Beijing: Beijing Yanshan Press, 2015: 117, 126, 141, 188, 197, 239, 252, 323, 336.
  [14]南京博物院,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江苏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J]. 考古, 2014(7): 71-77.
  Nanjing Museum, Yangzho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Suzho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The burials of emperor Yangdi of the Sui dynasty at Caozhuang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J]. Archaeology, 2014(7): 71-77.
  [15]鄭彤, 谢红, 闫兰兰. 中国唐宋皇后礼冠差异性与传承性研究[J]. 丝绸, 2020, 57(9): 90-95.
  ZHENG Tong, XIE Hong, YAN Lanlan.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and inheritance of empress’ ceremonial crown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9): 90-95.
  [16]张秋平, 袁晓黎. 中国设计全集:第6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66.
  ZHANG Qiuping, YUAN Xiaoli. Collected Works of Chinese Design: Vol 6[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2: 66.
  [17]张廷玉. 明史(4)[M]. 上海: 中华书局, 2012: 1039.
  ZHANG Tingyu. History of Ming Dynasty(Vol 4)[M].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1039.
  [18]王秀玲. 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饰(三)[J]. 收藏家, 2009(11): 29-36.
  WANG Xiuling. Raiment of emperor and empress from Dingling mausoleum(3)[J]. Collectors, 2009(11): 29-36.
  [19]何人可, 季铁, 谭浩. 变革与交汇: 2015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世界华人设计论坛论文集[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6: 38-48, 69.
  HE Renke, JI Tie, TAN Hao. Revolution and Intersection: The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Design Forum in 2015[M].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Press, 2016: 38-48, 69.
  [20]张鄂. 现代设计方法[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209-214.
  ZHANG E. Modern Design Method[M].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9-214.
  [21]石磷硖. 中式服装设计裁剪与制作[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1-23.
  SHI Linxia. The Design, Pattern Cutting and Garment Making of Chinese Costume[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 21-23.
其他文献
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厚板电弧焊接中,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焊接需要有效的焊缝轮廓提取方法.针对厚板T形接头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焊中焊缝图像强烈的电弧干扰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亮度突变性与密度特征检测的焊缝轮廓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改进的Canny算法凸显焊缝轮廓边缘并抑制电弧干扰背景.然后,利用激光条纹在局部区域内存在亮度突变的特性,提出一种亮度突变检测方法对干扰背景进一步抑制.最后,在Otsu阈值分割处
在合资座驾细分市场中,无论是新品牌不断对车型矩阵加码,还是传统厂商的推陈出新,留给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然而,拥有优秀产品力的同时,还具备成熟“智能化”配置的车型
期刊
本文整理一款前期国内外较先进的阀口袋焊接机组的相关资讯,供塑编行业朋友参考了解.为了避免对设备研发企业带来影响,本文所讲解的设备为早期生产研发,相关数据和技术参数仅
油墨作为印刷行业重要的原辅材料,成为影响绿色环保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现行有效的油墨标准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油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BOPP烟膜的透湿量,研究结果表明:透湿量与薄膜厚度、储存时间、拉伸倍率以及增刚剂的用量呈一定的反向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难点之一是如何落实量水而行,即纠正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与水资源条件不协调问题,进而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文章在把握水资源刚性约束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下产业政策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完善产业政策的若干思考,以期为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
本文通过对涂膜工艺中的控温目的、控温原则、控温依据、调控方法和要素等方面简要叙述,说明了控温在涂膜工艺中的重要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剪式集装袋自动折叠机,包括折叠设备,折叠设备内底部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相互远离的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有X型板,折叠设备一端下边沿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板,折叠设备
本文介绍了一种便于移动的集装袋,包括集装袋本体和铰链,所述集装袋本体底部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折叠板,所述折叠板底部相对一侧的左右两侧之间均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折
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于解决新老水问题和水利发展的阶段特征,通过健全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健全水旱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通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通过实施以水定需和建设国家水网,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通过河湖综合治理和建设幸福河湖,全面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