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众出版盘点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tytytytytytytyt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末如期而至,盘点依旧务虚。2008年的中国,从冬天的雪灾到春天的汶川地震,从夏天的奥运到今天的金融危机,留下一长串斑驳的脚印。而2008年的大众出版,无论精彩与平淡,脚步都将继续,记忆已经长存。
  
  一、七年之痒,《百家讲坛》遭遇落寞之势
  
  2001年创立的《百家讲坛》,到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七年之痒,如今的《百家讲坛》早已辉煌难再,活跃在报章版面的阎崇年被掴掌,于丹受威胁等等话题,充其量只能作为人们的谈资和笑料,已难以抵挡《百家讲坛》不断下滑的收视率。有媒体在“清算百家讲坛”时,下了“死亡通知书”:“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在进入多事之秋的同时,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不可避免,《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也同样难抵颓势。打开当当网的排行榜,《百家讲坛》系列图书早已跌出前十名行列,“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在榜单上昙花一现,阎崇年的《康熙大帝》上市一个多月后仅排名30,其他新晋主讲人推出的图书更是没有任何惊喜。就连每年一度的作家富豪榜,2007年的大赢家于丹和易中天都名次大跌。所有的迹象都已经表明,《百家讲坛》以及其系列图书,已经走向落寞。
  大众图书市场原本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阅读趋向与读者口味永远在变化,没有什么书可以在排行榜上屹立不倒,从这个角度讲,《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倒下未尝不是件幸事,至少读者不会再审美疲劳。
  
  二、网络十年,盛大文学触动传统出版
  
  12月17日刚刚揭晓的“《新周刊》新锐榜”,盛大文学毫无悬念的当选为“年度新锐企业”。这不得不归功于其从创立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搞出的一系列名堂,无论最后的效果如何,盛大文学都像是一架桥梁,桥的这头是传统,桥的那头是网络。
  2008年7月4日,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旗下有起点中文、红袖添香、晋江原创三大文学网站,占据了中国网络文学份额的80%以上。公司由原新浪副总编辑侯小强出任CEO,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出任总裁。不久,以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秦文君为代表的30余名作协主席又在网上搞起了文学竞赛。随后,盛大文学以高版税等手段集结包括张抗抗、王海钨、海岩、刘震云、余华等在内的国内一线作家的作品,在其网站首发。进入12月,盛大文学又宣布,启动一项韩寒与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格子的网上擂台赛,读者用手机短信和网络投票来决定胜负。这一长串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碰撞,都在告诉人们,融合已势不可挡。
  与网络文学浩浩荡荡度过十岁生日相比,传统文学的发展道路并不红火。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就曾说到:“目前传统作家面临出版瓶颈。传统文学变得越来越小众,畅销作家仅有余华、刘震云等十多位,而这十多位一线作家,已经让小众阅读饱和。大批传统作家的作品找不到出版机会,即便出版,印量也很低,他们曾经是名声很高的作家,迄今也还是文坛的中坚力量,但市场将他们漏掉了。网络发表作品,在将来是非畅销传统作家的唯一出路。”这意味着,盛大文学肩负的是帮助中国文学转型的历史使命。更何况,盛大文学在每月向写手发放200多万稿费的同时,仅起点中文网的年收入就达到了6000万。文学不只是理想,文学还需要吃饭,盛大文学的可爱就在于此。
  只是融合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作协主席们的作品在网上不但遭遇了点击率的尴尬,更有网友直言道:味同嚼蜡。不过侯小强早就说过,这些竞赛之类不过是在给传统文学圈钱,“对于传统作家来说,网络只是他们宣传的工具,出新书了,拿到网站免费连载吸引人气,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创造一种新模式让网站和作家实现双赢。”
  
  三、数据失真,作家富豪榜受质疑
  
  2008中国作家富豪榜12月出炉,郭敬明以1300万元蝉联冠军宝座,年收入比去年增加了整整200万。
  关于作家富豪榜“无关文学”、“文学商业化”等的指责声从作家富豪榜诞生那天起就没有消停过,其实“作家富豪榜”并非“作家成就榜”,“富豪榜”的排行依据,只是根据发行数算出的收益,收益与成就之间不是等号,将“富豪榜”苛责成为“纯文学榜”、“成就榜”,是自己的误读与一厢情愿。然而作家富豪榜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出版,这也是为什么富豪榜会受到出版者质疑的原因。
  而“作家富豪榜”提供的数据准确率有多高?出版人路金波似乎具有发言权,他旗下的作家在榜单上占据了8席。但他表示:“‘作家富豪榜’有些数据八九不离十,有些数据却存在偏差。饶雪漫、石康、蔡骏、韩寒的版税额都差不多,但郭妮和李西闽的数字就偏高了。”他还表示,榜单太低估了安妮寶贝,“虽然安妮这一年的确没有新书出版,但只靠旧书,安妮一年的版税也不会低于200万。”而第一次上榜的以写玄幻武侠小说出名的沧月更是直言,“所谓的作家富豪榜是不靠谱的”,因为她认为榜单上350万的数字非常不准。
  炮制榜单的吴怀尧解释了这些数据从何而来,他说,相关数据调查历时三个多月,涵盖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成都、合肥等十大城市;图书选取时间主要为2007年11月上旬至2008年11月底;版税率以10%为基数,仅以图书版税计算,不考虑在影视改编方面获得的利润等。
  吴怀尧还说:这个榜单就是一朵花,每个人看到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他所做的,只是把一朵“花”开出来而已。的确如此,没必要那么当真。至少我们看到了,作家与文学也是可以赚钱的。
  
  四、山寨风行,大众出版领域难抵风潮
  
  如果要评选2008年流行语,“山寨”肯定高票当选。“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从山寨手机到山寨店铺、山寨品牌……一时间山寨变成了一种时代文化。就连《新闻联播》都说:“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蔓延到整个网络,蒋方舟就曾经利用暑假时间,录了三期山寨版的“百家讲坛”——百家蒋坛,而蒋方舟更是被戏称为“山寨于丹”。另外还有山寨春晚、山寨《红楼梦》,山寨大旗已经无所不在。山寨得好了,是使草根阶级浮出水面的力量,但若山寨得不好,诸如《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再出《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以及各种“心得”、各种“三国”、各种“密码”等图书的出版,恐怕就误会了山寨的本质。
  山寨文化的流行,有时代发展必然性藏身其中,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是其闪光点所在,但在山寨大旗下,也隐藏着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阴影。
  五、童书市场,出版人热议杨红樱现象
  
  从1998年7月国内书业数据调查公司开卷的第一次监控,到今年的7月份,开卷监控和推演得出的数据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有作品的销售量已达2600万到3000万册之间。2008年前6个月,少儿畅销图书前180个席位中,杨红樱一个人独据71席。杨红樱已经成为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家。
  而10月10日,以“多维视野中的杨红樱”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发言中提出:杨红樱作品畅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读者年龄定位明确,掌握了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的诀窍,“一是要有好看的故事,二是要有记得住的人物形象,三是看了能感动”。孙云晓认为,杨红樱的作品十分关注儿童的人格塑造,探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膜、误区,倡导理解与沟通,让孩子拥有健康、和谐、完美的童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学价值。浙江少儿社副社长郑重认为,一本图书的短期热销是一种商业现象,像杨红樱作品这样的长期热销便构成一种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错把油滑、媚俗、搞笑当成了幽默”,是“非文学的畅销,而不是文学的畅销”,儿童文学主流批评界就对杨红樱给予了尖锐而苛刻的评价。
  无论哪一种声音,都不妨碍杨红樱图书的畅销,更不妨碍有如此多的孩子喜欢杨红樱,也难怪会有孩子在被问到“知道杨红樱吗?”时,说“当然知道,不知道的是猪”了。
  
  六、金融风暴,经济类图书成为抢手货
  
  金融风暴横扫全球,人们对经济问题也日益关注起来,经济类图书在这时异军突起,众多出版社涉水经济图书市场。
  最近只要去书店就会发现,“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诸多畅销书的关键词,去年风光无限的炒股类、基金类图书已经悄然被关于金融危机的图书所取代。《华尔街50年》、《次贷危机》……这些过去只被经济金融专业人士所关注的图书,如今备受普通读者的欢迎。另外也有很多家出版社开始着手引进相关畅销书,重庆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们准备引进紧扣金融危机主题的图书,比如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戈登的《伟大的博弈》这类用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真实反映金融危机的图书。
  在金融风暴的猛烈攻击下,图书的作用开始凸显,图书不再教人们如何炒股挣大钱,而是教会企业如何在经济浪潮中规避风险,个人如何躲避金融危机的影响,精神的力量如今显得尤为重要。
  
  七、关注健康,市場催热健康图书热卖
  
  在当当网的图书排行榜上,《不生病的智慧》、《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求医不如求己》等健康类图书正持续热卖,健康类图书正习益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
  一方面,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投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转变健康观念的标志。普通人渴望掌握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于是这类健康类图书恰好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而且很多畅销的健康图书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用简单的图谱、朗朗上口的三字诀、顺口溜,来阐释相对专业的疾病防治知识、营养科学知识,很容易就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健康类图书的流行,也需要警惕其是否真的具有科学性。曾经畅销的《无毒一身轻》,不就被医学界专家普遍认为其观点太片面、太绝对,而且作者林光常的博士身份也被媒体曝出造假,“营养专家”身份也纯属自封,忽悠大众罢了。
  出版社关注热门领域并没有错,但如果仅仅是随便找个“专家”,胡乱拼凑图片和文字,炮制一个全新概念,那就不仅仅是跟风出版,而是在拿读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开玩笑了。
其他文献
金丽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2009年,出版业虽然要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觉得也许还会不错,因为图书消费并不是什么大的消费行为,金融危机时,人们更需要放松和消遣,图书有此功能。    张小波:  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9年图书业起伏变化都会很大,比如纸张价位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出版界。我们的选择就是小心谨慎、稳妥,同时寻求更多资本的进入,另外就是把力量
期刊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2008年度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结果发布,《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小房子》等10部童书榜上有名。但包括华裔作家在内,都没能够为华语儿童文学争点光,奉献出一本为中国孩子所喜欢的童书,这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这份榜单是国外媒体主导评选、投票者的范围扩大到更多国家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书是国外孩子的阅读喜好,无法说明国内儿童文学的创作水准”当作一个完美的借口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澳大利亚1991年出台的关于图书出版规定可能将面临一次根本性的调整。当地知名作家、出版界人士纷纷亮相。展开维权行动。  1991年施行至今的图书出版规定:“如果澳作者创作的书籍在澳出版,任何澳以外的出版商不得在澳境内销售该书的海外版”,以及“澳出版商享有30天的权利,可以在澳出版任何一部海外发行的书籍。只有他们放弃此权利,书商方可自由引进该书籍的海外版。”这一有利于保护澳本土出版业
期刊
2008年逐渐步入尾声,一系列突发事件无不在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凸显书业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挺身而出,救灾救人;奥运盛会,全国各地的出版发行机构调节年度工作计划,错开年内销售高峰季差异化备战;金融危机,出版机构积极应对,挖潜增效……  相较而言,图书零售市场则稍显平淡,在2007年的辉煌过后,2008年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重归平静,表现之一,就是超级畅销书的缺乏,毕竟读者的注
期刊
12月25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了2008年侦破查办的8起整治“四假”重点案件。一批制售非法报刊团伙被陆续打掉,一批以敲诈勒索为目的的假冒记者被绳之以法,有力地净化了全国报刊市场环境。  这8起案件包括:已经宣判的江苏无锡“10·16”非法报纸发行案、沈阳《沿海时报》非法记者站案和山西吕梁假冒记者敲诈勒索案,三个案件中涉案主犯分别获刑2年至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至5万元不等;江苏徐州“
期刊
本刊讯 (记者王化兵)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轻工社从2008年11月初开始,先后举办了以呈现30年发展业绩、呈现“轻工出版”、“瑞丽”、“都市主妇”三大品牌、呈现“和谐、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回顾过去畅谈发展”新老职工座谈会、拍摄电视短片《历史的跨越》、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举办职工歌咏大会和举办《辉煌30年》展览等。  据轻工社社长杨西京介绍,通过这
期刊
编者按:经广泛征求业内人士的意见,本刊评选出了2008年中国出版业的十大举措与十大事件,这些举措与事件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将会广为流传并被载入出版史册。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四大资格准入制度正式写入《图书出版管理规定》    时间:5月1日  《图书出版管理规定》指出,出版辞书、地图、中小学教科书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对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
期刊
回顾2008年教材诸相时,心情难于平复,很自然地想起了一句旧时俗语:“年年难过年年过”。盘点2008年教材政策,可以说也必须说的大事主要有四个方面:免费教材政策,教材循环使用政策,教材招标政策,教材租型政策。    一、教材招标政策使教材免费变异成了教材减费    计划2008年秋季全面推开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政策,在行业持续有力的呼吁下暂停了。所以暂停,是因为招标政策的实施遭遇到若
期刊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喜事大事接连不断的一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纸张价涨跌、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两岸出版交流20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大事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这些事件都是影响和推动出版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作为一名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观察者,本人愿与中国出版人一起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深入出版产业的内部,归纳出版业发展的主题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与出版同人分享
期刊
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中国向世界全面展示了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008年对于出版业来说,同样是数字出版的奥运年,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的数字出版的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新一轮的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一、数字出版已成为拓展的新空间    传统出版社从两年前对数字出版的没感觉,到如今探寻数字出版的具体问题,在思想认识和具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