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以赫伯特·布鲁默《电影与行为》为对象的考察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测量电影对观众行为的影响,是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较早介入电影研究的诉求所在,但在电影人文学科化之后,却很少再被提及.20世纪20—30年代受佩恩基金会资助的赫伯特·布鲁默电影影响研究,较好地体现了此类基于传播学方法,而非市场、非定量,以及文本分析领域之外的定性观众研究的特点.对《电影与行为》以"自传体观众个人观影传记"为特色材料收集的定性研究诉求、"直描与转述"的分析书写策略,以及以"社会效益"为论题观照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介绍与评议,从而得以考察源于社会学科的定性观众研究对主流定量与文本分析观众研究两极路径的补充意义,以及该研究范式在电影观众研究学术史中的后续影响和当下价值.
其他文献
依据媒体等同理论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考察了河南省武陟县老年人对社交机器人外观的刻板印象分类,以及刻板印象分类会如何影响他们对机器人的感知孤独风险与使用意愿.通过分层抽样,730位老年人观看了18张在温暖和能力上存在外观差异的社交机器人图像,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机器人外观形成的刻板印象分为温暖和能力两个维度,感知温暖和感知能力均能促进他们的使用意愿;感知孤独风险在感知温暖和使用意愿之间起到遮掩中介作用,即,老年人认为外观越温暖的机器人越有可能带来感知孤独风险,从而降低使用意愿.验证了媒体等同理论与刻板印象模型
技术演进不断颠覆既有的信息空间秩序,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被动摇,诸多风险也随之显现.在此情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主流媒体"概念,不仅反映了我国主流媒体观念的嬗变,更映射出国家、社会以及主流媒体自身的深刻诉求.构建新型主流媒体需要紧扣"新型"和"主流"两个核心,平衡技术逻辑、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秉承开放的姿态,以优质内容的生产、孕育、集纳、分发为出发点,重建与各媒体行动者的连接,进而激活多方关系、协调多元价值、引领社会共识,或可为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一种可行的行动框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家校合作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家校合作是一项开放性、主动性、非线性的系统性工程,但在协同运转过程中,存在着家校合作意识薄弱、法律制度缺位、形式单一、内容狭窄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将协同思想引入家校合作问题研究中,分析现阶段家校合作陷入实践困境的原因,从加强家校协同意识、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创新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出发,构建有效的多主体协同共育机制,能够进一步优化各子系统间的运行方式,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