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文言文神秘的面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都占有一定分量,而且在中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题目。所以我们要用一定的精力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当然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由于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文言文功底均较为薄弱,理解起文章来比较吃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呢?现将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在反复中领悟精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针对一些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或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仍难接受的古文,反复诵读,不失为学习这类文章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如《礼记〈大道之行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教学时可提前将背诵任务布置给学生,先让他们反复诵读,慢慢消化,自己整理出诵读过程中不能理解的问题,等到讲解文章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随堂解决。再者,通过学生自己梳理知识,也可增强印象,完成学习目标。
  二、知新不忘温故
  学生学习古文往往当时能够学会,过了一段时间就会烟消云散,甚至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进行深刻的剖析,从文章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感悟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东西,增强对文章的再认识。但只做到这些还不够,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要不间断地复习回顾,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复习要做到循序渐进,对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让先前所学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一步一个台阶,积累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让学生树立信心,也能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三、先入为主,预设效果
  中学生感到艰涩的文章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硬骨头”,要想攻克这些壁垒,就要建立长远规划。我的作法是学期初就先制定好学期规划,将教材中的“硬骨头”先拉出来,放在一边,在没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先让学生“啃”,无论是理解还是不理解,先建立印象,有条件的先背下来,自己找出疑惑点,等到讲解这些文章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去找自己的“点”,从而解决疑惑。比如《诗经》《孟子》等文章的教学。如果将这些文章攻克,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
  四、让文学典故“飞”起来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是枯燥的,长时间的学习势必造成身心疲惫,最终会失去耐心,甚至会厌恶文言文学习。其实,文言世界是一座宝库,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宝藏等待人们去挖掘。文学典故就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文言文教学中若能运用典故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部《史记》就有三千多个历史典故,如果熟知这些历史故事,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阔视野或者指导人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适当穿插文学典故,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在无形中还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其实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包装术”。
  五、走近作者,与名人会话
  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其背景,了解作者,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层次地探究文章主旨。为此,可将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人的基本情况整理出来,比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为这些人建立资料档案库,将他们的生卒年限、作品集、创作风格、写作特点、人生际遇等整理下来,根据他们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去阅读他们的作品。如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可以对司马迁及《史记》作全面分析,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坚强品格,体会其良苦用心,这样会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六、夯实基础,成就未来
  基本的字、词、句铸就华丽的文言大厦,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就像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文学习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基本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石。比如,常见的文言实词“辞”、“当”、“谢”、“利”等的用法必须积累,虚词“之”、“以”、“而”、“也”等的用法非常灵活,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才能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特殊句式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只有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对新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
  七、开阔视野,强化训练
  文言文学习只掌握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只选取了少量的篇目,为此,教师可精选浅易的课外文章,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素养,学会知识的迁移。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个维度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目的,这就可以解决眼高手低的现象,也是提高应试技巧的重要环节。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强化,在学习中抓反复,在反复中抓学习,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文学常识,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发展,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只要用心、用力,人人皆可撩起文言文神秘的面纱。
  
  (责任编辑刘宇帆)
其他文献
应用文为特定需要服务,受到明确的写作目的、专门的阅读对象、一定的使用场合等条件的制约。因此,行文要注重得体,既要准确表达意思,又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面简介六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  1.书信  书信格式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1)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2)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写完,另起一行空两格或四格写“此致”、“祝”等词语,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
学生预习课文一般是先读读课文,然后围绕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再参照参考书写一写,书上却是“空空如也”。但是,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那么简单,同样要注重在书上多动笔。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
孟尝君田文是齐国人,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很多有才之士纷纷投靠他。田文还担任齐国的宰相,权倾一时。虽然他忠君爱国,但是功高盖主,门下又有食客三千,因而受到了齐王的猜忌。  一日,田文正在陪齐王料理朝政,齐王忽然问道:“你知道我的王后前一阵子去世了,我想重新立一位王后,立哪一位嫔妃比较好呢?”  田文一听,愣住了,齐王有七位嫔妃,究竟立哪一位为后好呢?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首先,立后是一件大事,还可
在一年一度的中考总复习工作将要来临之际,我们做为毕业班的老师,是不是应该从往年中考的失意教训中得到一点警示呢?我是初三物理教师,近来反复回忆了这几年来自己指导学生中考复习情况,以及中考后的结果和各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情况,我非常担心:学生在复习中进行题海战术的“魔鬼训练”会带来悲惨的结局.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行的指导.  其实,中考总复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初中三年寒窗的最后冲击.在总复习阶
楚王失弓新編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法定义务的涵义。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③在我国,公民履行义务与爱国主义的关系。④道德义务的范畴。⑤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应该怎么做。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故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篇小说。多少年来,人们从“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城镇少年的童年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能充分而恰当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本人主要采用了对话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走近伟人——体味伟人伟大的人格    孟子说:“知人论世,”无论欣赏任何文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行为。它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性。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很多类,在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庄生晓梦迷蝴蝶”——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举事寓意,以情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