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可持续性的多民族混合社区文化保护研究——以印尼雅加达佩科扬地区为例

来源 :住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城市化和移民潮的背景下,传统城市和村落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区中,政府、居民、宗教等问题导致了文化隔离和建筑管控不利的现象产生。通过对印尼佩科扬社区的走访调研,探讨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通过成功的案例的学习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对我国多民族混合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其他文献
通过纤维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研究4种废纸(废新闻纸、废箱纸板、办公废纸、废书刊纸)纤维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性;然后以聚乳酸(PLA)为基体、4种废纸纤维为增强体,利用注塑成形法制备废纸纤维/PL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并探究废纸纤维对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新闻纸纤维表面受损严重,多处出现扭结及横节纹;废箱纸板及废书刊纸纤维形态完整,扭结程度低且表面较为粗糙;办公废纸纤维长径比较大、细小纤维含量较少、纤维形态特性良好但表面相对光滑。废新闻纸/PL
基于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分析我国植物光照灯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梳理了各项标准的异同和特点.研究植物光照灯性能参数,定义“蓝红色波段辐射率”作为植物
针对我国养老设施空间环境无法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问题,基于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成果,梳理日本、美国、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设计经验,提出维持老年人身心状态、激发其内心情感、促进其与社会融合的创新设计策略。
本文以各类文献书籍、旁证案例和概要纪实等,对198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卫生间和厨房的变迁进行调研及梳理。结合发展变化中的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探讨厨卫变迁背后的动因。为读者呈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内厨卫变迁过程,增加对厨卫设计合理性的理解,对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厨卫层面的文献支持,并对未来厨卫发展趋势提出构想。
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将1994~2019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中社区养老研究领域相关论文作为基础数据并导入分析。绘制社区养老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合作网络、核心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等知识图谱,结合年度发文分布趋势,对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社区养老研究群体分布呈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在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以及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类等领域都各自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2.社区养老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在科学研究院和设计院
以绿竹碱木质素为原料,探究了不同碱催化剂降解木质素对酚类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碱催化剂在温和的水热体系中可实现对木质素的高效降解,其中,由Na OH和亲核试剂Na2SO3组成的复合碱降解效果最优,木质素降解率(83.1±1.2)%和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86.85%)最高,酚羟基含量相对于空白组提高了约24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复合碱体系中,Na OH和Na2SO
住宅建筑周边空间与室内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对降低住宅能耗具有重要作用。以浙江长兴县16栋住宅建筑为样本,在其周边50m、100m和200m半径的不同范围上,分析空间形态与全年、采暖期以及制冷期住宅建筑能耗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选取的住宅建筑周边开放空间度、建筑平均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均与其能耗强度有关联。2.在冬季采暖期,住宅周边立体空间开放、平面空间紧凑的形态特征有利于降低能耗强度;在夏季制冷期,住宅周边绿地有利于降低能耗强度,人工化的城市道路显著增大能耗强度。3.50m范围形态指标多在采暖期
文章从物业管理角度,阐述通过智能化科技手段,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控制物业管理运营成本,最终实现物业企业的智慧发展之路;并结合实例,通过智慧科技在办公楼和住宅物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以数据论证智慧科技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住居特征是关于某区域住宅实体和居住状况的综合表达。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方式,初步梳理了上海乡村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村级组织设施和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等指标的发展脉络,从家庭规模、建成年代、结构类型、住宅层数、住宅来源、住宅类型及厨卫设施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尝试呈现上海乡村住居特征,研究有助于揭示大都市乡村人居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徽派传统民居在徽州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营造技艺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技术与艺术的智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文章通过追溯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从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据此对营造技艺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策略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