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肿瘤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肿瘤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与其病理特征、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85例星形细胞肿瘤组织(WHOⅡ级35例,WHOⅣ级50例)中染色体10q的杂合性缺失情况.结果 (1)35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中,22例(62.9%)无异常改变,6例(17.1%)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7例(20.0%) 10号染色体多体.50例胶质母细胞(WHOⅣ级)中,5例(10.0%)无异常改变,34例(68.0%)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11例(22.0%)10号染色体多体.(2)染色体10q在低年龄组的缺失率为36.4%(12/33),高年龄组的缺失率为82.4% (28/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的缺失率为21.4% (6/28),胶质母细胞瘤的缺失率为87.2%(34/3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级别、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与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 星形细胞肿瘤染色体10q杂合性缺失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级别有关.10q杂合性缺失与星形细胞肿瘤的进展有关,对星形细胞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文献
卫生部病理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分子病理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12年10月27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卫生部全国病理质量控制及评价中心主任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教授为主席,分子病理质量控制组组长杜祥教授主持,来自全国15家医院的分子病理质量控制组成员以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伴YWHAE-FAM22基因重排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较差,无论是组织学级别还是肿瘤侵袭性都比伴JAZFI-SUZ12基因重排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因此有必要区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亚型.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免疫标志物来识别这种伴YWHAE-FAM22基因重排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e等[1]收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67例,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中伴YWHAE-FAM22基因重排的子宫内膜间质
期刊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包括胃肠道、胰腺、胆管和肝、支气管和肺、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甲状腺、甲状旁腺以及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最常见,约占所有NET的55% ~ 70%.我们对56例消化系统NE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嗜铬粒素A(CgA)、突触
期刊
腱膜及肌腱透明细胞肉瘤(CCSTA)在1965年被Enzinger首次描述,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向黑色素细胞分化的特征,被重命名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Bridge等指出,CCSTA存在涉及EWSR1-ATF1重排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2;22) (q13;q12),由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缺乏这一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CCSTA目前被认为是有别于黑色素瘤的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Ekfors
期刊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与BRAF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病例557例,其中结肠癌325例,直肠癌232例.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557例中 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和197例中BRAF基因第15号外显子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特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的相关性.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基因突变率为40.4%(225/557),常
患儿女,5个月.因皮肤巩膜黄染10 d伴发热3d于2012年6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和巩膜中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哕音;心音有力,胸骨左缘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缘下10 cm,剑突下8 cm,质韧,脾肋缘下12 cm,质韧;四肢肌张力正常,活动良好.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3 g/L,血小板97×109/L;B超示肝脾肿大,肝内血管走形异常;C
期刊
患者男,72岁,因无明显诱因反复腹痛2周于2011年12月21日入院.疼痛呈阵发性刺痛,无恶心、呕吐、反酸、呼吸困难等不适.体检:皮肤及巩膜黄疸,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压痛,以上腹部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胆囊,Mushy征阳性.腹部B超示:肝内胆管扩张并胆总管下段平行管状高回声,考虑为(1)蛔虫残体,(2)其他待排除;胆囊肿大并多发结石;胆囊腔内中等回声团(考虑为胆泥块);
期刊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遗传病、传染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治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子病理学已成为病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论从基础病理研究还是临床病理诊断,以分子生物遗传学技术与传统病理学技术相结合的分子病理学技术得到了临床病理医师和病理科研人员的广泛应用.其方法种类也日趋成熟丰富.尤其在临床病理诊断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中,依靠分子病理技术得出的结果数据不仅具有诊断作用,而且还为指导用药和预后判断提
期刊
目的 探讨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PAM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胃镜、肉眼及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SP法)染色,复习文献和总结.结果 例1为31岁男性,例2和例3分别为47岁和42岁女性,例1、2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例3为持续性上腹胀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显示3例肿瘤均主要位于胃窦部,呈团块状突向
目的 探讨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回顾性复习2005至2012年间44例PRMS的临床资料、镜下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分析其预后.结果 男性33例,女性11例,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31/44,70.5%),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1岁和55岁,年龄范围为2 ~ 85岁.22例肿瘤位于四肢(50.0%),16例位于躯干(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