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害羞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羞涩害臊,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为什么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乔希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美国男孩,对于他来说,对人友善、广交朋友是很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乔希的朋友梅根则不同,她性格安静,容易害羞,她对周围不熟悉的人或环境适应起来很慢。有些人认为梅根对人冷淡,不友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和她相处久一点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听众,并且拥有惊人的机智。她最亲密的朋友知道她更多的事情,比如她在钢琴弹奏方面很有才华,还自己谱写乐曲,等等。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害羞,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人的性格为什么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害羞是什么?
  害羞是人类拥有的多种情绪之一,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一种反应。害羞意味着某种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如尴尬、紧张、羞怯、不安全等。害羞的人有时还会伴之以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反应,如脸红、说不出话来、站立不稳、喘不过气来等。与在人群中和社交场合中应付自如的人相比,害羞的人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做事,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想成为他人关注的对象。在新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在开学第一天的新生欢迎会上,第一次当众发言,害羞的人会更感窘迫。当感到所有的目光都对着自己时,他们就不能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面对新事物,他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宁愿旁观也不想亲身参与。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所以他们更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里,与熟悉的人在一起。
  害羞的感觉可以是轻度的、中度的或强烈的。轻度害羞或者说“正常害羞”现象相当普遍。在美国,约40%的成年人都有害羞的时候,他们也参加派对,也去酒吧、美术展览馆等公共场所,但会有羞怯的表现,其中有多达15%的人会从害羞发展到在公共场合感到困窘尴尬,再发展成为社交焦虑症,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甚至“离开家都有困难”。极端害羞导致的严重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据统计,这类患者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2%。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害羞与其性格有关。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性格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敏感型性格及多重人格性格等。外向型性格的人自信,精力充沛,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新奇的体验,喜欢结识新人,期待更多参与社交的机会,在社交场合往往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并很容易与人找到共同话题,他们因此很得人缘,在社交中也更容易成功。内向型性格的人则相反,他们容易害羞,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想要和大家聚一聚的时候,也都会有想独处的时候。总体来看,大多数人在社交性上介于合群与害羞之间,只有极少数人缺乏足够的社会交往,甚至对社会交往心存恐惧。
  我们为什么害羞?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大多数人的看法:人的性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先天遗传”(生物学上的因素)与“后天影响”(环境和教养)的结合,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与行为模式。对害羞这种性格而言,情况也是相同的。一个人是否害羞,部分原因与遗传基因有关,但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后天习得,以及人生经历等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身体的一些物理性状,如身高、体形、眼珠和肤色等。遗传基因同时也会对某些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包括害羞在内。一些人因遗传因素而天生害羞。不过,有遗传性害羞倾向的人并非一定会发展成为害羞性格的人,后天环境、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也对性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体验对害羞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面对有可能导致自己害羞的情景,一个人采取什么方式应对,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性格的形成。如果害羞的人能一点点地接受新东西,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但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窘,被取笑或被欺负,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变得更加害羞。
  一个人是否会变得容易害羞,周围人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害羞孩子的家长如果过于谨慎,或过度保护,就有可能使孩子在面对不适应或不熟悉的环境时,采取退缩态度。
  大多数害羞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只有少数人(15%~20%)有明显的可被人觉察到的害羞表现。不同文化中的害羞程度也有所不同。相关调查表明,以色列人是最少害羞的;日本人和中国台湾人是最容易害羞的;在过去30年里,美国人的害羞程度增加了10%以上。
  害羞,还是社交恐惧?
  自心理学家提出“社交恐惧症”和“社会焦虑症”以来,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那么你能分辨自己究竟只是害羞,还是有社交恐惧症呢?
  大多数人的害羞并不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困扰,他们能正常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会慢慢结识新人,结交新朋友,发展新的友谊,熟悉新的环境。他们会与人慢慢熟悉起来,在可以信任的朋友面前,他们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害羞感觉。
  只有极少数人的害羞会发展到难以克服的程度。那些害羞感变得极为强烈的人完全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去上课,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极端程度的害羞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恐惧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完全避开社交场合,不愿尝试任何新事物,不愿结交任何新朋友,甚至与老师和同学都无法正常沟通。
  极端的害羞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极端害羞的行为通常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克服极端害羞的感觉。
  极度害羞或社交恐惧症是可以克服的,需要付出的是:时间、耐心、勇气和实践。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得到的回报是:克服羞怯,建立信心,拥有更多朋友,对自己有更多自信,拥有更多生活乐趣。害羞与大脑结构有关系吗?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害羞或性格内向的人的大脑看世界的方式可能与性格外向者有所不同。约20%的人天生具有感官知觉敏感性特征,表现出害羞、爱哭、爱问不寻常的问题、喜欢独自沉思等。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他们大脑的某些区域显得更加活跃。敏感型的人在做决定时需要更长的考虑时间,对闲聊、噪声和人多的地方更容易感到厌烦,更容易受到咖啡因作用的影响,更容易受到惊扰。也就是说,这种大脑敏感性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被测试者观看眼前的视觉场景并指出场景的变化情况,与此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对每个被测试者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显示,性格敏感的人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他们大脑中主管视觉信息输入、其他信息输入及视觉注意力的区域明显比其他人的更活跃,他们的大脑不只在观察视觉信息,而且也在对其他信息进行深度处理。
  在其他100多个物种中也发现了这种敏感性特征。从果蝇到鱼类,从犬类动物到灵长类动物,敏感性特征普遍存在,这表明这种特性具有进化上的优势。
  生物学家认为,在一个物种中有可能存在两种同样成功的“个性”。敏感型性格的人占少数,这种人的大脑倾向于“谋定而后动”;另一种类型的人则往往采取“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态度。当资源丰富且容易获得时,敏感型个体并不显示其优势;但在机会与风险并存时,敏感型个体稳妥明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新的研究表明,个性的产生与大脑结构差异有关,比如高度利他主义者的大脑扣带回皮质比一般人更大些,这一大脑区域被认为涉及对他人的理解。还有研究认为,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性格外向者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水平较低,与性格内向者相比,他们更擅长与他人沟通。
  当然,生物遗传并不能决定一切,遗传基因和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着我们大脑和身体的形态和功能。性格与行为之间有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让自己头发长得更长或改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某些行为,使得性格内向的人不再那么害羞,性格外向的人也不再过分表现自己。
  性格内向是不是错?
  人们总是喜欢将暴力倾向和反社会行为归之于一些人“性格孤僻”。比如,媒体喜欢以这样的标题报道攻击事件:某乡村小镇惊现暴力攻击案,攻击者似乎是镇上的一位独行者……那么,性格内向究竟是不是错呢?
  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即人们往往将害羞或喜欢独处与内向混为一谈,认为内向性格就意味着不善社交。事实上,性格内向者未必害羞,性格外向者害羞的却不在少数。一些人只是更喜欢独自活动,更喜欢“独处时间”,大多数性格内向者对人都是友善的,只是因性格不同,他们为人处世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将暴力倾向与性格内向混为一谈是极不公平的,将缺乏社交性视为反社会倾向更是错得离谱。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内向性格的美国女孩的心声。
  我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我因此常被人们误解。许多人认为,内向是一种不被人看好的性格。如果孩子喜欢自个儿在房间里玩,而不是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父母就会感到担忧。十来岁的少年如果喜欢经常一个人独自埋在书堆里,父母就会力劝其放下书本,与同学们一起去玩。
  我不是害羞,也不是不善社交,我不讨厌别人,也没有对谁不友好,我与人交流没有问题,甚至经常在公共场合发言。内向者并非不喜欢或不擅长与人交往,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一点。我不喜欢电话交流,在参加派对时也经常会早早离开,但我喜欢在网上互动,在网络空间里与人交往。
  我们性格内向的人往往被迫违反自己的本性,相信外向性格更好的说法,因为这是美国人的方式。其实,不能说究竟是外向性格好还是内向性格好,它们只是性格不同而已。我们要消除这种偏见,既然我们天生内向,我们就要欣然接受它,了解它,更好地享受生活。我们不必装假,要勇敢地拥抱我们的天性,以真实的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克服害羞很难吗?
  一些人对自己害羞的天性并不满意,他们想要克服自己的羞怯感,希望与周围人有更多交往,享受到更多与众人在一起的乐趣。如果你也想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害羞,以下的内容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克服害羞需要练习。害羞的人往往给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太少,这并不奇怪,因为害羞的人不像外向性格的人那么自信,他们往往离群索居,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只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学习如何在社交场合表达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方,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克服害羞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慢慢来就好,但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直往前走,在任何情况下退缩都有可能让害羞成为很难越过的一道坎儿。因此,要建立信心,每次向前一小步。
  害羞的人往往害怕尴尬困窘的感觉,但感到尴尬困窘算不了什么,谁都会有这种时候,不要让这种感觉阻止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一次提出与女孩约会,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好意思,这是很自然的。无论你心仪的对象说“是”或者说“不”,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下,但如果你不说出来,就意味着你永远也不会有和她产生交往的机会。所以,不要害羞,想说什么就大胆说出来!
  你要让自己相信: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许多人都学会了如何克服自己的羞怯感,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如何克服害羞,下面是一些有益的建议:
  ·“这不是针对你的,他们也包括在内”;
  ·“和其他人相比,你没有什么不同”:
  ·慢慢习惯与他人分享你的想法,鼓励自己大胆说话;
  ·明确自己对社会做贡献的责任,要知道,害羞会限制自己的成长和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一项研究表明,“成功的害羞者”会坦承自己害羞的弱点并努力去克服。如果要与人谈话,他们就会提前做好准备,私下演练一番。在与人交往中,他们会努力将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少一些害羞的人,而是多一些“成功的害羞者”。
  十大常见恐惧症
  看到一只蜘蛛,可能会吓你一大跳;谈到飞行旅行,可能会让你吓出一身冷汗。类似这样的担心和恐惧比比皆是。美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约8.7%的人患有这种或那种恐惧症,或对某种事物产生极度的恐惧。以下列举其中最为严重的十大恐惧症。
  害怕牙医
  没有多少人会对去看牙医保持轻松的心情。一项调查表明,有9%~20%的美国人因为焦虑或恐惧而害怕去看牙医。极端的牙医恐惧症患者则更严重,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去看牙医,通常只有在牙疼实在受不了时才不得不去看牙医。   引起牙医恐惧症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怕打针,躺在牙科椅上的那种无助感,想到钻头钻入嘴里时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等等。要想避免牙医恐惧症吗?那么你一定要相信,牙医在给你清洁牙齿或进行其他牙科手术时,会尽可能让你感觉舒适,若有什么不适,只要你一挥手示意,医生就会立即停止动作,所以没什么可害怕的。
  害怕犬类动物
  从只有钱包大小的小狗崽,到高大的德国牧羊犬,对于患有恐犬症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怕狗的人可能有被狗咬伤或看到别人被狗咬的经历。心理学家指出,一些人之所以怕狗,是因为他们知道狗有时确实是会咬人的。应对怕狗恐惧症的办法是尝试逐渐接近它们,大部分犬类动物对人类还是很友好的。
  害怕飞机旅行
  在美国,有大约2500万人患某种形式的飞行恐惧症,担忧的程度从只是稍微有点担心焦虑到极端的飞行恐惧症,严重的飞行恐惧症患者不惜任何代价也要远离飞机。
  飞行恐惧症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人害怕飞机有坠毁的危险;另一类人患有幽闭恐惧症,或害怕在狭窄机舱内遭到攻击。
  像其他恐惧症一样,很难用道理去说服这些人。例如,根据2001年死亡人数统计,2万人中只有1人死于空中旅行意外事故。相比之下,100人中就有1人死于车祸,5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脏病发作。有关专家指出,虚拟现实疗法以及其他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飞行恐惧有较好效果。
  害怕电闪雷鸣
  对于一些严重的恶劣天气恐惧症患者来说,正常的电闪雷鸣可导致心脏乱跳,手掌汗湿,一些人甚至为此要搬迁到天气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的地区去居住。
  根据200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一项调查中,73%的受访者有“一点点”或“轻微”的恶劣天气恐惧症。研究报告称,恶劣天气恐惧症患者的人数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被调查者称,他们觉得承认这件事令他们感到尴尬,所以他们没有勇气告诉周围的任何人,包括他们的配偶。
  在治疗方面,专家的建议是:社会支持和准确信息相结合,进行应对焦虑和恐慌方面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使患者害怕雷电的情绪得到缓解。当然,仍需保持足够的安全警惕性,不至于受到雷电的意外伤害。
  害怕蜘蛛
  在看到《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的吃人蜘蛛时,大多数人多少都会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对于患有蜘蛛恐惧症的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蜘蛛也可能导致他们的恐惧。事实上,女性比男性更害怕蜘蛛,其害怕程度是男性的4倍。
  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11个月大的女婴很快就能学会将蜘蛛和蛇的图像与可怕的面部表情联系在一起,而男婴则不会。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非常顺理或章的。作为女性,在采集食物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可怕的爬行动物,畏缩害怕有利于保证母亲和婴儿的安全。而另一方面,男子与女子不一样,狩猎时需要频繁面对各种危险,看到蜘蛛时害怕的进化压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益处。
  害怕黑暗
  很多孩子都害怕黑暗,熄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会有什么精灵鬼怪之类的东西从床底下或衣柜的门背后跑出来。事实上,害怕黑暗是孩子们最普遍的恐惧之一。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们的想法总让我们感到惊讶,孩子们相信他们想象出来的一切东西:在黑暗中有可能出现劫匪,他们有可能被坏人绑架,或者会有人来抢走他们的玩具,等等。”
  虽然孩子们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担心、焦虑和害怕、恐惧中成长起来的,但如果这种焦虑发展到极端,就被认为是一种恐惧症。心理学家指出,黑夜恐惧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可能一直伴随患者进入成年。
  害怕高处
  如果你因站在屋顶或抬头仰望高楼而感到紧张,你要知道,有这种感觉的并不只有你一个。恐高症是最常见的恐惧症之一,估计有3%~5%的人患有恐高症。
  科学家过去一直认为,恐高症是对正常刺激非理性的恐惧。但新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一项新研究发现,与恐高测试得分最低者相比,恐高症状严重者对建筑物高度的判断,往往比实际上要高得多。他们在地面上判断建筑物高度比实际要高出约3米,从楼顶往下看时对建筑物高度的判断则比实际要高出12米。
  害怕见人
  想到要面对其他人说话,你会脸红出汗,浑身不自在吗?这是社交恐惧症的症状之一。社交恐惧症影响着大约1500万美国成年人。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并不仅限于害怕公开演讲,还包括其他一些表现,比如在人前吃饭喝水会出汗,除了与家人在一起外,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会感觉焦虑,等等。社交恐惧症通常从童年时或青春期开始,通常始于13岁以下。
  害怕蛇
  害怕蛇是最常见的恐惧症之一,对蛇的极度恐惧在进化过程中已深深地刻在人类的遗传基因里。能及时发现一条蛇(或者甚至是一只蜘蛛)的存在对于很久以前的人类来说,具有极大的生存优势。在一项研究中,成年人和儿童从许多不具威胁性的图像中迅速挑拣出蛇的图片的速度,比挑选青蛙和鲜花等其他图片的速度要快得多。研究人员指出,瞬间发现蛇的能力,有助于人类祖先在野外更好地生存下去。
  害怕陌生环境
  ·在美国,约有180万18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广场恐怖症(也叫旷野恐怖症或陌生环境恐怖症),其症状表现为,在任何有可能逃生有困难的地方都会产生紧张感,并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令这些人普遍担心的场景和活动包括:电梯、体育赛事、桥上、公共场所,驾驶室、商场购物和坐飞机等。恐惧可以导致一个人害怕离开自己的家,害怕乘坐汽车,害怕呆在狭窄的空间里。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装备了一些适于进行传统大规模战争的火炮和迫击炮。但是,战争热点和潜在威胁的主要表现形式已转变为地区性军事冲突,这些局部战争往往发生在难以到
据《北京日报 》报道,近日,某公司发起了一项“丢书大作战”活动,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顺风车里“丢”下了一万本贴有活动标签的各类书籍,“捡”到书的人可以就地阅读,也可以拿走阅读,并持续分享与传递。创意虽好,效果却有点尴尬。活动方的初衷是期盼通过“丢书”让人们在忙碌中邂逅一份美好,嗅到电子屏外的丝丝墨香,从而找回对深阅读的热情。但是,很多地方却出现了“丢”的书无人问津、被当垃圾清理的情况。有人据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