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不同,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名目之多,不可胜计。古代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少数民族体育,基本内容是个个少数民族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健体强身的运动项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关键词 水乡 大漠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作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不同,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名目之多,不可胜计。他们所创造的这些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这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民族习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水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一)赛龙舟
传统的龙舟类型分两种:真龙舟和假龙舟。真龙舟就是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假龙舟则是在竞赛时,将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各种颜色的彩布装饰而成。真龙舟非常精致,描金绘彩,龙身颜色有“老白龙”、“老红龙”、“老黄龙”、“老青龙”四种颜色。这种“真龙船”,只有在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平时把龙舟供奉于寺庙中。参赛的龙舟都是新制的真龙舟,龙舟外形精致,龙舟保留了龙头小而颈长、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龙尾高翘的传统造型特点,龙头龙尾造型简单,以利于提高船速。传统的龙舟竞渡自古以来都是在农历的五月五举行。传统龙舟赛的参赛人数是根据船的大小决定的,大约是二三十人组成,一般是由挠手若干、舱手1人、指挥1人、击鼓鸣锣各1人组成。
(二)水秋千
《东京梦华录》中说:水傀儡是在船上表演的杂技,“近殿水中,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作乐而已,谓之水傀儡。”水百戏就是”水秋千”。关于水秋千,该书中也有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种水秋千类似现在的跳水,但不是用跳板,而是用秋千板。在船头设秋千架,将秋千荡高到与架平,翻筋斗入水。这种水秋千跳水比跳板跳水的难度更大,因为秋千荡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果没有适时跳离,它就会往回荡,再脱手跳离就很危险了。这种高超的跳水表演,每年只一次。它和龙舟竞赛在同一天进行。每逢这天,连皇官中的宫女都登楼上阁,撩开门窗上的珠帘,尽情观赏。《宫词》,就是专门描写这一情景的:“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由于水秋千极具危险性,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基本失传,只是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有该项运动的记载。
二、大漠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一)赛马
对于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来说,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赛马、套马、跳马、马术等项目,就是蒙古族人民所擅长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幼没有不能骑马的,大凡男女儿童,从五六岁起即能骑马驱驰于田野,甚至连妇女也都具有熟练的骑术。《清稗类钞·风俗类》记载说,青海的蒙古族妇女,出门必定跨马,数里之遥,常不用鞍,往往一跨而骑上马背。因此,以马为重要工具的运动项目,是蒙古族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如蒙古族的赛马,分为走马、跑马、颠马三种。其中,走马即把奔跑时的马的侧步作为衡量标准,主要比赛快速、稳健、美观;跑马,则主要比赛速度和耐力近代规模最大的赛马是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举行的,有儿童短途赛、成年短途赛、女子短途赛、少年长途赛、16华里颠马赛、20华里走马赛、60华里长途赛及万米圈赛等。
(二)摔跤
蒙古人的摔跤活动,与赛马一样,也是非常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传说成吉思汗幼时与一位牧人摔跤,一连赢了三次,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设法帮助他报了父仇。后来成吉思汗称王,便把摔跤定位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于是,草原上的男子个个就练习摔跤,渐成习俗。到了清代,蒙古族摔跤又有大的发展,重大喜庆节日和祭祀都把摔跤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如蒙古王公贵族在矩形塞宴时为了助兴都进行摔跤比赛。每当“那达慕”举行之际,身着半袖背心,腰系围裙,下着肥大套裤,脚蹬蒙古靴的摔跤手们,就会跳着狮子舞步或雄鹰舞步出场,然后进行摔跤比赛。这种比赛采用单淘汰制,不按身高和体重分级别,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身体的任何部分着地都算输。
(三)射箭
追溯蒙古历史文化,依旧清晰可见射箭在蒙古民族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史记》中记述道:“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魏书》记载道:“俗善骑射,随水草而牧”,“人人善射,以战死为荣”。《唐书》中记载:“尤善射,长于射猎”,“其箭尤长”、“坚硬过铁”。《元史》中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黑鞑事略》:“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之,三岁有索维之鞍,稗手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待长大后骑射出众,能在急驰中顾左而射右,回首发矢,技艺娴熟。甚至妇女也能像男了一样骑马驰骋,善于射箭。此外“男了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科为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日渐丁军。
三、结束语
古代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少数民族体育,基本内容是个个少数民族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健体强身的运动项目 。其特点就在于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姿的内容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其重大意义在于同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一样,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伟大祖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其多彩而异趣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芳香,有的带有高原的神奇,更有的包藏着谷地的奥秘。几乎一个项目就是一首瑰丽的诗歌,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
参考文献:
[1]张鲁雅.中华体育之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关键词 水乡 大漠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作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不同,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名目之多,不可胜计。他们所创造的这些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这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民族习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水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一)赛龙舟
传统的龙舟类型分两种:真龙舟和假龙舟。真龙舟就是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假龙舟则是在竞赛时,将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各种颜色的彩布装饰而成。真龙舟非常精致,描金绘彩,龙身颜色有“老白龙”、“老红龙”、“老黄龙”、“老青龙”四种颜色。这种“真龙船”,只有在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平时把龙舟供奉于寺庙中。参赛的龙舟都是新制的真龙舟,龙舟外形精致,龙舟保留了龙头小而颈长、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龙尾高翘的传统造型特点,龙头龙尾造型简单,以利于提高船速。传统的龙舟竞渡自古以来都是在农历的五月五举行。传统龙舟赛的参赛人数是根据船的大小决定的,大约是二三十人组成,一般是由挠手若干、舱手1人、指挥1人、击鼓鸣锣各1人组成。
(二)水秋千
《东京梦华录》中说:水傀儡是在船上表演的杂技,“近殿水中,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作乐而已,谓之水傀儡。”水百戏就是”水秋千”。关于水秋千,该书中也有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种水秋千类似现在的跳水,但不是用跳板,而是用秋千板。在船头设秋千架,将秋千荡高到与架平,翻筋斗入水。这种水秋千跳水比跳板跳水的难度更大,因为秋千荡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果没有适时跳离,它就会往回荡,再脱手跳离就很危险了。这种高超的跳水表演,每年只一次。它和龙舟竞赛在同一天进行。每逢这天,连皇官中的宫女都登楼上阁,撩开门窗上的珠帘,尽情观赏。《宫词》,就是专门描写这一情景的:“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由于水秋千极具危险性,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基本失传,只是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有该项运动的记载。
二、大漠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一)赛马
对于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来说,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赛马、套马、跳马、马术等项目,就是蒙古族人民所擅长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幼没有不能骑马的,大凡男女儿童,从五六岁起即能骑马驱驰于田野,甚至连妇女也都具有熟练的骑术。《清稗类钞·风俗类》记载说,青海的蒙古族妇女,出门必定跨马,数里之遥,常不用鞍,往往一跨而骑上马背。因此,以马为重要工具的运动项目,是蒙古族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如蒙古族的赛马,分为走马、跑马、颠马三种。其中,走马即把奔跑时的马的侧步作为衡量标准,主要比赛快速、稳健、美观;跑马,则主要比赛速度和耐力近代规模最大的赛马是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举行的,有儿童短途赛、成年短途赛、女子短途赛、少年长途赛、16华里颠马赛、20华里走马赛、60华里长途赛及万米圈赛等。
(二)摔跤
蒙古人的摔跤活动,与赛马一样,也是非常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传说成吉思汗幼时与一位牧人摔跤,一连赢了三次,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设法帮助他报了父仇。后来成吉思汗称王,便把摔跤定位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于是,草原上的男子个个就练习摔跤,渐成习俗。到了清代,蒙古族摔跤又有大的发展,重大喜庆节日和祭祀都把摔跤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如蒙古王公贵族在矩形塞宴时为了助兴都进行摔跤比赛。每当“那达慕”举行之际,身着半袖背心,腰系围裙,下着肥大套裤,脚蹬蒙古靴的摔跤手们,就会跳着狮子舞步或雄鹰舞步出场,然后进行摔跤比赛。这种比赛采用单淘汰制,不按身高和体重分级别,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身体的任何部分着地都算输。
(三)射箭
追溯蒙古历史文化,依旧清晰可见射箭在蒙古民族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史记》中记述道:“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魏书》记载道:“俗善骑射,随水草而牧”,“人人善射,以战死为荣”。《唐书》中记载:“尤善射,长于射猎”,“其箭尤长”、“坚硬过铁”。《元史》中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黑鞑事略》:“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之,三岁有索维之鞍,稗手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待长大后骑射出众,能在急驰中顾左而射右,回首发矢,技艺娴熟。甚至妇女也能像男了一样骑马驰骋,善于射箭。此外“男了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科为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日渐丁军。
三、结束语
古代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少数民族体育,基本内容是个个少数民族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健体强身的运动项目 。其特点就在于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姿的内容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其重大意义在于同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一样,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伟大祖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其多彩而异趣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芳香,有的带有高原的神奇,更有的包藏着谷地的奥秘。几乎一个项目就是一首瑰丽的诗歌,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
参考文献:
[1]张鲁雅.中华体育之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