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与“中国故事”的内在资源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故事”与“中国叙事”无疑是当下创作界的焦点所在。检视关于“中国故事”的种种表述,我们发现,大多数评论者都强调了这一概念参与时代精神建构、塑造国家形象的宏大意义,强调在大国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当下中国和国人经验的发掘与提取,以写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必要,其间既包含着审美风向的调适,更有凝聚民族认同的诉求。正如李云雷在《何谓“中国故事”》一文中谈到的,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简言之,讲好“中国故事”不但是文化事业,也关乎文化政治。其要者在于,因为关联着全球化的语境,“中国故事”的核心不是要找到某种凝定的中国性,而是历史地呈现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在全球化的交流和传播格局中不能替代的意义。当各种传统的大IP已经成为影视界争相孵化、培育和改编的优质资源,文学界里实践“中国故事”当然也非常有必要对本土丰沛悠久的叙事资源做出真正的“创造性转化”,何况纵观文学史,很多事例早已证明:回到源头,回到伟大的母体,是一切伟大创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
  也因此,笔者以为,“中国故事”理应包括的一个向度就是对传统素材的发掘、激活、反思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既可以激发出钱穆所谓的“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也可彰显中国独有的文体观念如世情叙事、志异叙事等之于今天小说的启示意义。有趣的是,近一两年,“故事新编”类的作品恰恰又多了起来,成书的我们就可列举出阿丁的《厌作人间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盛文强的《海盗奇谭》,又如王秀梅的“聊斋同题系列”、李敬泽修订的《青鸟故事集》等等,这些秉承“故事”或“奇谭”之名的创作或取材自传统笔记小说,或直接脱胎于《聊斋志异》,正为我们前文所论留下了可作观照的个案。我们的讨论具体将从如下两个角度展开,其一,“故事新编”在今天,其叙事意义具体如何体现?毕竟讲述“故事”就小说技艺而言是一种大步的后撤之举,而且像阿丁、王秀梅和赵志明都曾以先锋性的叙事著称。其二,“故事”如何“新编”,鲁迅等的示范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是否依然有效?
  阿丁的《厌作人间语》,其题目取自清人王士祯《题聊斋志异》的诗句。在该书的后记中,他直言,“能与西人比一比且不落下风的,《聊斋志异》是一个,《唐传奇》算半个”。因此,对他来说,“《聊斋志异》就如同一座储量丰富的小说之矿,不开采一番并化为己有实在说不过去。……重述聊斋——这是我认为的,向蒲留仙老先生致敬的最佳方式”。阿丁此论并不新鲜,汪曾祺20世纪90年代便有“聊斋新义”的构想和实践,而莫言也早有《学习蒲松龄》的文章,并声称蒲松龄是自己写作的祖师爷爷。不过,与汪曾祺的去芜存菁和莫言的天馬行空不同,阿丁的这个小说集是以对《聊斋志异》经典篇目的仿写、改写来表达自己的敬意的,如《天注定》改写自《田七郎》、《乌鸦》改写自《席方平》、《蛩》改写自《促织》。在有些地方,他固然将原作重塑得面目全非,但整体上还是呈现为稍显拘谨的亦步亦趋。我以为,阿丁这种严格对位式的写作还是为了凸显《聊斋志异》在中国“志异”传统谱系中的典范意义。按照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在其《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中的看法,“异”这一概念是人们“在中国短篇小说的浩瀚大海上航行的指南针”,“在整个文学史的进程中,‘异’这一概念出现在作品标题和文学种类的命名当中,并成为定义作品性质和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阿丁自己以“厌作人间”的“鬼”态标榜,强调的正是“异”之传统对于今天文学的依然有效性。王秀梅近来一直致力“聊斋同题”的创作,已发表的有《瞳人语》《四十千》《续黄粱》等,为何在既有的写作已经颇成格局时转向这个系列,她自言与其追求“既现实又虚无,既朴素又异质,既重实又轻盈,既复杂又单纯”的写作观有关系,她这里对“异质”的强调与阿丁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小说中志怪与志人的分殊隐含着对历史和理性的不同理解,蒲松龄以“异史氏”自谓的用意也在于此。面对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人性,“志异”叙事以文入史,看似奇谈怪论却往往直指理性的叙事未必能照应的核心或症结。盛文强在他的《海盗奇谭》自序里谈到,当面对晦暗或有散佚的材料时,“历史学家至此无路可走,孤证难以取信,传言也非治史的依凭,文学想象恰可在这些断片的缝隙里游刃有余。越是不足取信的传闻,甚至带有偏见的一面之词,则越容易构建起文学叙事的龙骨”。因此,我以为,“故事”的复兴,在叙述姿态上固然是后撤,但在深在的文学观念上,未必没有野心。这大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偏偏是对后设叙述之类的先锋技巧做出了出色实践的几位小说家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向古回溯。
  那既然选择了“故事”,到底该如何“新编”,才能让写作者摆脱一味拟旧、袭蹈前人的窠臼呢?鲁迅所谓的“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点染”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鲁迅之后,现代时期进行“故事新编”写作者不在少数,但正如茅盾所言:“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面,而他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应憎与应爱,乃至将古代与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味,却未能学而几及。”茅盾此言道出了问题的关键,鲁迅让老子、庄子、大禹等古人活在一个现时语境中,其调侃与反讽处好学,但荒诞与庄严的辩证和古今的错综交融才是“故事新编”更有意味的所在。又比如沈从文,1930年代初,他曾根据被誉为是“佛教百科全书”的《法苑珠林》中的十二篇佛经本事,融入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传说而写了八个故事,结集为《月下小景》。在题记中,沈从文说,他的改写意在让“死去了的故事,如何可以变成活的,简单的故事,又如何可以使它成为完全的”,其方法是借鉴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佛经本事那短短的篇章中“极其动人的情节”,虽然这些故事“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豸,故事布置,常常恣纵不可比方”,“且将它们同时代或另一时代相类故事加以比较,因此明白了几个为一般人平时所疏忽的问题”。沈从文在改写中既体现了他在文体上的自觉,对古人想象力的召唤,也显现了他沉入典籍后在耽溺的阅读中主体文化心理与佛理玄言的两相契合。
  可见,“新编”不是只给故事提供一个现代式的情境那么简单,其要者还在于古今化合交错后的转化和升华,也即詹明信所谓的原初信息与后继信息能否真正形成自洽的“新的搭配”,“构成全新的意义整体”。如果以这个标准去衡量,那当下的志异重述比之于鲁迅等还是未达一间的。而在世界范围内,尤瑟纳尔的《东方故事集》也好,芥川龙之介取材《剪灯新话》和《聊斋志异》的小说也好,都在全球范围内卓有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作家利用传统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来说,既是激励,也是启发。就这一点而言,重述志异的路子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赵 萌
其他文献
芙蓉花,用纤细碰了碰黄昏的锦城  天地都静了,只剩下锦城  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少,只剩下芙蓉花  没有写进书里的表情  来自替风活过的千万枝条  叶子还没有脱下礼帽,雨后的小酒窝  变成自行车上摇摆的小铃铛  有人在宽窄巷子,找到蓝透苦难的天空  有人在都江堰怀古,穷尽山水曲折与低处的秘密  有人在草堂读诗,积攒清苦洁白的结界  八月上,武侯祠记忆清凉  忠义不老,英雄不歇  九月中,青城山曲径通幽
期刊
一  巧英说,老公一头栽进水里了。  孙志华今年刚刚把北京的铺子租给别人。老娘受不了一天比一天厚重的雾霾,天天念叨着回家。正巧村里两委换届改选,镇里潘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当差额候选人。潘书记说,你放心,陪太子读书而已。谁知一选就中,成了新一届书记。  志华感觉中了潘书记的计。  十一月的一天,孙志华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推着摩托车赶着到村部去。老婆出门送两个孩子上学,老娘正坐在院子里,喃喃地念着福音。
期刊
长久以来,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最推崇或者说是最执着奉行的创作原则。可是,怎样在“无边的现实主义”的语境里,真正写出生活的现实性,像詹姆斯·伍德所说的,使得小说的细节“就是生活的本身”,具有“生活性本身”的艺术特质,进而创作出那样一种“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一直是一些有抱负的小说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曹多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他近期的小说,有着一种新特质,一种正在走向“无限接近生活”的努力与探索
期刊
危难时刻显身手  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祖国始终在心中。在海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们过得像国内一样热闹。2016年9月13日,离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只剩下两天了,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市政公司安哥拉项目部上上下下都在忙着开展安全大检查、采购月饼等节前准备工作,到处充满了节前欢乐喜庆的气氛。  傍晚六时许,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周增辉的手机忽然收到一条奇怪短信,短信内容不长,只有九个字:“我被帮了黑人一千万
期刊
一  几只麻雀站在香樟树的枝头。丁小兵急匆匆从树下经过时,米粒般大小的雀粪恰好掉在他头顶上。他气得跟河豚似的,迅速捡起一颗石子,但没等他直起腰,麻雀便扑棱着飞走了。  丁小兵迟到了。等他赶到约定地点,才得知需要采访的好人名单里,只剩一个还没有被分配出去。大会议室里,其余六个采访者正分别与各自的采访对象交流着。丁小兵拿起名单,指着被划上红色波浪线的那一行问,这个好人来了吗?  社区负责人端着茶杯走到
期刊
1  白同丽蹙眉望着川流不息的大街,不住地看时间。今天财务科两点准时开会,这都快一点半了。  赵律师跳下出租车,远远地快步而来。不好意思,堵车!一口雪白的牙齿,头发后梳,显得比上次干净利落。  打开门,放下包,赵律师没立即进入话题,他去给白同丽倒水。白同丽接过一次性水杯,焐焐手,又放下。赵律师从包里拿出一张纸,面带忧色地将纸递给白同丽,从对方律师那复印来的,确实是你继父当年立的,还公证过。现在他大
期刊
李干去香港旅游。香港是个好地方。老婆说,是购物天堂嘛!  李干心里在想着事儿,还有人。有一会儿,李干听到了老婆的话儿。李干说,好哇,那我们就去天堂吧!  此刻,天还亮亮的。  李干和老婆的眼前,就是香港维多利亚港,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有往港口方向去的,有从港口那边走过来的,每个人的脸上,有浓重表情的,也有平淡表情的,说着话,或是若有所思,一一走过去。  远远地看到一个老人,老人站在港口的一处,一
期刊
丝丝小雨轻轻地敲打着那挂着蓝色窗帘的窗子,窗子里映出一张女孩子的脸,正不安地望着这渐黑的黄昏。  她刚刚接到男友的电话,约她今晚到他家去,她问做什么,他说你来就知道了。他的父母去南方探亲去了,他俩本来说好了这个月不见面,因为她马上有一个考试要复习,是单位的晋级考试,她望着这黑黑的窗外,面露难色。  女孩子往深里想,不禁面容绯红,心越跳越疾,因为她在夜里还从未与男友单独地待在一起过。她担心父母会阻拦
期刊
郭全华是一位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饱含社会正能量的眼光去打量社会生活,真诚地再现生活真实,在小说《香香宾馆》中塑造了一位并非金钱至上的老板娘人物形象。笔者能看出来作者有明确的写作立场。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读者读到什么。刘香这个人物形象传达了社会的一种正能量,但也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笔者认为存在人物形象不太饱满的欠缺。  对于短篇小说而言,人物形象塑造不仅需要到位的描写,更需要叙述方
期刊
淮城曾是“地主城”,人们的衣食住行多有“地主”做派。人们对吃穿住的讲究,红火了烹饪、制衣、建筑等活计,久而久之,淮城出了一批远近闻名的厨师、裁缝、瓦匠、木匠。黄瓦匠便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瓦匠。  地主、官吏对宅子极讲究,这对瓦匠的技艺、审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某些瓦匠在实践中的思悟、创新,也往往能超越雇主的期待。这有点像名师与高徒的“教学相长”。  黄瓦匠是瓦匠行当里的老资格,“老”到什么程度?“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