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学术腐败四种顽疾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shi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辉、陈进、杨杰、黄禹锡们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学术腐败,他们不但搅浑了学术界,也使学术蒙上了耻辱。对于“学术腐败”,人们可谓是深恶痛绝,把它称为是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而某些学者著书立说时的着意造假、变相抄袭、废话连篇以及为了谋求发表、出版和获奖而采取的各种手段,不能不令人担忧。
  有材料表明,学术腐败近年来主要有四种顽疾:
  顽疾一,抄袭。抄袭剽窃他人之作,似乎已成为一些大学校园里公开的秘密。有人根据媒体披露的高校抄袭和剽窃事件,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的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名编实抄法”、“抢先发表法”等等。在学界以打假著称的学者杨玉圣说,以前人们大都认为抄袭剽窃等问题在那些学术水平低的学校或年轻的学人身上才会发生,但从业已曝光的问题来看,包括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内的许多名牌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已出现过或潜伏着此类丑闻。
  顽疾二,拼凑。一些人以数不清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极不端正,虽身在学术界,却心有旁骛。或热衷于浮名,或竞逐于市利,或垂涎于权势;表面看整天东奔西跑,“研究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而事实上玩的是学术游戏,耍的是“鹦鹉学舌”,虽也有不少的“论文”、“专著”,但细考起来,一点真知灼见也没有。丘成桐教授不无忧虑地批评说,一些中国学者对名利的热衷,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顽疾三,制造“学术泡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学术研究成果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可现在,学界浮躁之风日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断上马,粗制滥造的著作风行天下,而其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有多少呢?大部分不过是翻样的“学术泡沫”。中科院院士严加安说:“陈景润一辈子只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而现在有的博士在毕业后没几年就发表了80多篇论文,可以想象,现在的学风问题有多么严重。这种风气是非常危险的,如不及时重视并加以纠正,老师浮躁,学生跟着浮躁。”
  顽疾四,学术交易。学术交易相对于学术腐败的其他形态而言,是更让人痛心的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交易使学术同普通物品无异,可以自由买卖。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这无疑将進一步加剧学术腐败。
  
其他文献
现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和认知能力在客观上影响着职业生涯能否成功,但尚未有研究深入探析情绪智力和认知能力中哪些维度会影响职业生涯成功主观感受。本研究以中国情境下的管
<正> 崇文区文化馆座落在崇外大街西侧,规划用地1586平方米,建筑占地1258米~2,总建筑面积774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10层(局部3层),建筑总高度38.5米,工程设计概算460万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