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未来的喜好太自信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k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服,买买买;鞋子,买买买;化妆品,买买买……可是过几天后都不喜欢了——为什么我们为未来做完选择,后来却发现之前的选择并不是现在所喜欢的呢?美国怀俄明大学的研究者通过一个现场实验,证明过度自信存在于跨期选择中。
  研究者创设了一个选择情境,时间跨度是一周或两周。第一天,所有的被试者需要在13种小吃中选出当前想吃的2种,并为一周及两周后的这个时间各选出2种小吃,并用百分数说明自己有多大自信能实现预估。结果人们普遍确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的喜好。但真到了下周或下下周,只有45%的人按照自己之前的预估出牌。超过一半的被试用者实际选择否定了自己原先的选择。显然,人们对未来喜好的预估与未来实际选择之间发生了分离。
  当为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提前模拟未来的发生场景,可模拟内容毕竟不是真实情境,且过程易受到当前环境的干扰。因此,无论是购物、选择食品,还是为未来做计划,有自信是好事,但在消费中还是谨慎一些为妙。
其他文献
双语教育减缓脑力衰退   ——儿时学习老来受益   一项新研究发现,若儿童在10岁左右开始学习英语,会促进脑白质的结构化,而这些高级的完整结构正是控制语言学习和语义加工的区域。研究者对20名在英国至少居住了13个月的30岁左右被调查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这些被调查者均是在10岁左右开始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的。之后研究者将他们的图象分析能力与只说英语的人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进行外语学习的人,通
眼睛查出螨蟲是不是特别紧张呢?莫慌!其实这是每个人眼睛上都可能会发现到的“生物”。随着近年来螨虫检测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对螨虫感染类疾病逐步认识。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科的袁进教授指出,人们大可不必“闻虫色变”,以免过度治疗。  袁进表示,一般来说,螨虫常蜗居在眼睫毛和睑板腺位置,主要以皮肤碎屑和腺体分泌物作为食物来源,它的习性是“昼伏夜出”,白天待在潜伏场所,晚上就跑出来觅
翻开2013年第3期《现代妇女》,读着那散发墨香的文字,被一篇篇打动内心的文字洗礼。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罗伟写的《嘘,别惊动了天使》。5岁的熊嘉琪是不幸的,先天胆道闭锁——真正的绝症,不仅仅是孩子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受到的打击也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熊嘉琪又是幸福的。她在《中国梦想秀》、《回声嘹亮》、《向幸福出发》等栏目里亮相,每一个观众都用他们的爱心包围着她,那些善意的谎言温暖了这
《家有儿女》中饰演小雪的杨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她的“习惯”:每次她一个人外出乘坐出租车,就会下意识地把车牌号码给记下来,然后打开手机上的GPS定位,把车牌号码发给爸妈。杨紫说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小爸妈要求的。  看了之后,我一点没有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而是有些心酸。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能感受杨紫父母的那种担心。  我有一个孩子,自从他出生后,对他安全的担心这条弦一直绷得紧紧的。现在孩子11岁了,他
圆子:  你好!最近我發现一个问题:我跟老公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老公总是会说起他高中谈了恋爱,炫耀他的初恋多好、多有魅力。我有时候听烦了,就感到很生气。  我记得我们谈恋爱那会儿,他去前女友住的城市出差,后来我发现他手机里有他前女友的照片。还有一次他偷偷申请了另一个qq,加了他的前女友。到后来他的手机里也有前女友的联系方式,只是名字少写了一个字,微信不知道加没加。这些事都是两年前了吧。  最近我没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你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很大程度上在阻碍父母理解真实的教育世界,采取真正有效
1  读一本书,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一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没有用,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
爱情永远不是神话,真正的爱情永远都存在,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节约我们的爱情。现在许多人信奉“用完就扔”,像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打火机一样,对待爱情也是用完就扔。不少人在谈恋爱时,实际上是在做爱情交易,当对方不能给自己什么时,爱情也就结束了。  当我看到一对夫妻从菜市场走出来,平淡地唠着柴米油盐时,我相信他們会白头到老;当我看到年轻的妻子默默地守护着身患绝症的丈夫并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我相信了他们的真挚
中国的许多夫妻,都在充当对方的差评师。挑剔的女人们,提起自己的丈夫来,总是怨气多过喜气、埋怨多于赞美:“他啊,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就没见过这么懒的人。”“我家那口子,一点都不会心疼人,就知道把老婆当保姆使唤。”“瞧他那没出息的样儿,每个月就那么点工资,根本养不活一家老小!”  想想看,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屡见不鲜?  当年千辛万苦选中的枕边人,竟成了各自口中不值一提的破落户,说来也真叫人心酸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