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和杯状细胞数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接受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453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伴或不伴杯状细胞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伴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病理切片进行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比较杯状细胞数、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数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453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男251例(55.4%),女202例(44.6%)。伴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患者218例,男128例(58.7%),女90例(41.3%),发病年龄为(60.6±11.9)岁,发病年龄高峰为60~69岁;内镜下形态主要以全周型为主[58.2%(127/218)]。不伴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患者235例,男123例(52.3%),女112例(47.7%),发病年龄为(56.1±14.4)岁,发病年龄高峰为50~59岁;内镜下形态主要以全周型为主[40.0%(94/235)]。伴杯状细胞Barrett食管的异型增生发生率高于不伴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患者[75.7%(165/218)比37.0%(8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01,P<0.01)。PAS染色结果发现,杯状细胞可被染为紫红色,轻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杯状细胞数、总隐窝数、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数、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比例均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95.50±40.56比40.00±13.34,21.00±8.31比11.83±2.92,16.50±6.17比7.50±2.47,0.79±0.42比0.63±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03、-3.605、-4.690、-4.340,P均<0.01)。
结论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可能与杯状细胞的出现有关,杯状细胞的减少或消失或许提示Barrett食管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