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4 h、8 h和12 h排尿方式比较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别用4 h、8 h和12 h观察法观察早产儿出生早期的排尿方式,了解3种观察法结果有无差异。

方法

选取出生1~7 d的早产儿32例。男17例,女15例;胎龄32~36+6(34.2±1.5)周;出生体质量1.2~3.6(2.1±0.6) kg。根据记录排尿时新生儿日龄分为7组(第1-7天组)。每个观察对象连续观察12 h,分别对4 h、8 h和12 h记录的排尿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排尿参数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的意识状态(清醒/睡眠)、排尿次数等。

结果

共记录排尿617次。第1天组11例早产儿出生12 h内排尿2~9(5.1±2.2)次,其中4例出生8 h内无排尿。第3天组开始发现早产儿排尿前有手臂或大腿微动或排尿后有啼哭。7组早产儿12 h内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明显的间断排尿模式。第2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和第6天组4 h与12 h排尿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8 h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在所有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残余尿量个体变化大(0~30 mL),次残余尿量随日龄变化不明显。

结论

用4 h观察法可以推测出生7 d内新生儿8 h和12 h内排尿量、残余尿量,但不能替代8 h和12 h观察法观察的排尿频率。

其他文献
学风反映和体现着党风,关系党员的形象优劣和党的事业成败。当前,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艰巨的考验,赋予学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对学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领导干部集中学习时间一般都比较短,要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工夫,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养
目的分析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为早期发现重症MAS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7例确诊为MA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包括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及有创通气)分为重症MAS组(52例)、非重症MAS组(55例),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