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林青霞,不老神话如何养成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林青霞和邢李原结婚后宣布退出娱乐圈,虽已淡出娱乐圈,但林青霞银幕的那些经典形象却依旧深入人心,她被誉为东南亚第一美女,又是当时台湾娱乐圈的玉女掌门人。如今62岁的林青霞依旧有着美丽的容貌,迷人的气质。对于不老神话,林青霞归结为“文化”美容:她拜黄永玉为师学习书画,在他的调教下成为“野孩子”;和季羡林成为忘年交,从大师那里学到了不少读书、修身的方法……
  放弃名利,甘为人母
  1975年,林青霞拍摄了《八百壮士》,一举夺得了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与林凤娇以及秦汉、秦祥林并称“二秦二林”。然而成名带来的兴奋之余,更让林青霞开始了厌倦和害怕,总想抽身离开娱乐圈,但是不舍和不甘占了上风,就这样电影接了一部又一部,随后的20年里,她的睡眠出现了问题,不能好好谈一次恋爱,连看一本书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1993年,林青霞和认识多年的好友秦汉坠入爱河,然而她和秦汉的感情一有风吹草动,媒体就会争相追逐。有段时间,林青霞想逃到一个谁也不认识她的地方去,远离娱乐圈的是是非非。妈妈看在眼里,劝林青霞不开心的话就别拍戏了。妈妈的话让林青霞吃了定心丸,她不仅做出了离开娱乐圈到美国读书深造的决定,还宣布她和刚认识没多久香港富豪邢李原的婚期。
  1994年6月29日,林青霞和邢李原在旧金山举行了婚礼。淡出了娱乐圈,婚后林青霞像所有妻子一样打理家庭的日常生活,由于邢李原和前妻有一个孩子,她还得担负起作为后妈的责任。邢李原担心她把精力放在家庭厨房上,会影响她的皮肤,谁知林青霞淡然地说:“一个人40岁以后的容貌,要自己负责。所谓相由心生,你只要心存善良,不贪不痴,就永远不会老去。心中没有怨怼,没有恐惧,让每一个跟我在一起的人愉悦,这样的女人才美得长久。”
  沉浸在作为妻子的甜蜜中,没多久林青霞怀孕了。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询问她有没有因为婚姻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而感到后悔。“女人只有在平淡的日子里,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其实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心里觉得很平和,不用跟人争、跟人计较,凡事抱着欣赏的心态,这种感觉比穿戴一身珠宝还要好。”
  女儿满月后,林青霞辞退了保姆,女儿的奶粉、尿裤、衣服她都是亲自采购,尽管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可是她很满足这种小女人生活。随后几年,林青霞的母性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又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孩子多,林青霞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
  有一次林青霞的生日,邢李原没有到酒店预订房间,而是亲自做了几个菜,看着林青霞和身边的四个孩子,邢李原动情地说:“你对我好,对我和前妻的女儿好,也对我的前妻好。中国人不是说家和万事兴吗?我很有幸,找到了你这样一个让家庭和睦的好女人。”林青霞深情地回应说:“我就是一个普通女人,我厌倦娱乐圈决定退隐。而现在,我去菜市场买菜,回家给你和女儿们做饭,我也站在街头等出租车。我如此普通,普通让我这样快乐。”
  林青霞的话提醒了邢李原,妻子渴望的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这以后,他总是抽时间陪林青霞和孩子们旅游、玩耍。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林青霞觉得当初为婚姻而放弃演艺事业是值得的。
  成“野”孩子,活出精彩
  当初因为阴差阳错,林青霞进入了娱乐圈,其实在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当艺术家的梦想。在孩子们稍微大一点时,她决定开始实行当艺术家的梦想——学习绘画。可是林青霞并不打算拜师学艺,而是采取最“笨”的方法——临摹。她在家中客厅的大理石吧台贴上一张麻将纸,临摹了一张马蒂斯的裸女画。等邢李原回来后,林青霞拿出画作在他的面前炫耀,邢李原幽默地说:“你画得这么好,不如画钞票好了,这样我也不用这么辛苦地赚钱了!”
  老公的褒扬彻底激发了林青霞的画趣,她弄回了不少名家的画册,渐渐地她摸索出了一些名堂,虽然是临摹,可是经常也有神来之笔。有一次,她睡不着,连夜临摹了几米的绘画,第二天一早把画送给大女儿爱林,小女儿言爱看了也要妈妈为她作一张画。
  之前,都是林青霞独自一个人临摹,可是在她的熏陶下,孩子们也爱上了画画。于是,当林青霞临摹作品时,孩子们首先会对原画作品足论道一番,然后天马行空地画起来。晚上,等邢李原回来,林青霞和孩子们都拿出画作,请邢李原打分,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给出了90分,而对于林青霞的作品,他只给出了60分,看着妈妈的囧样,乐得孩子们前俯后仰。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林青霞的“阴谋”:在实现自己画画梦的同时,让孩子们也喜欢上绘画,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更主要的是,她可以通过绘画,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有一次,在朋友的介绍下,林青霞结识了艺术大师黄永玉。黄永玉不仅书画造诣深厚,不羁性格更是被外界追捧:年过九旬的黄永玉喜爱着红装,嗜烟如命,尤爱烟斗,所有人都好奇他的养生秘诀,他却说他喜爱睡觉,不吃水果,不运动;早上写文,下午画画;爱看电影,也爱看连续剧,周末还看看《非诚勿扰》。另外,他还钟爱玩跑车,德国原装奔驰S320、宝马Z4……
  林青霞在朋友的鼓励下向黄永玉提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黄永玉打量着林青霞,几分钟后才缓缓地说道:“向我拜师可以,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我会把你教成野孩子!”林青霞爽朗地回答道,“好啊!那我就变成野孩子咯!”之后一段时间,林青霞一有作品就会拍照发给黄永玉请他指导,黄永玉却发过来了一幅书法作品,“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以接触一下书法,因为我不想把你打造成艺术家,做一个见多识广的‘野’孩子就可以了。”
  为了更好地掌握书法的要领,林青霞报名参加了香港城市大学的书法课。学校老师知道林青霞去上课,都争相一睹林青霞的风采。学校对她保护得体贴入微,在她学习期间,教室的窗户都用纸封了起来。学员们趁机向她索要墨宝,林青霞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写出的每个字词,好坏美丑,她都尽力去斟酌。除了每周到大学上课,林青霞还积极参加各种书法的展览和听讲座、学术研讨会,从而认识了许多书法家朋友,黄永玉表扬她说:“看来你越来越像我所说的野孩子啦。”   有一次,林青霞收到真人秀《偶像来了》的邀请,对于这样的节目,之前她都是委婉回绝,可是黄永玉却鼓励她,“为什么不去呢?我希望你做一个放纵的野孩子!”节目当中林青霞毫无“女神包袱”,兴致勃勃参与各类游戏,有时还“出语惊人”。
  每天临睡前,林青霞都会细细品味着黄永玉关于“野孩子”的话:那是鼓励她多一种生活方式,人只有在不断接触新事物中才能活得精彩。
  文化美容,不老神话
  有一次,林青霞来内地参加“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结束后,她专程看望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她向季老讨教了读书、修身的方法,季老还为林青霞解答了什么是“良知”、“良能”。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香港,林青霞不时地和季老保持着电话的联系,季羡林也将自己的书籍寄给林青霞。随着不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林青霞形成了清晰的人生规划:我人生的每个零都有个转变,二十岁拍电影,三十岁时认清自己,四十岁有了结婚的打算,怎样都不想拍电影。五十岁想追求文化艺术,在六十岁时,我想做个“艺术家”。
  玩书法,搞绘画,让林青霞陶醉在艺术的王国里,其实在她的内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成为作家。要不要写书进入文坛?林青霞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黄永玉,黄永玉沉思了片刻说:“我年过半百时还去考了驾照呢,你为什不能玩文字?记住,只要能让你成为野孩子就去做。”黄永玉的话给了林青霞信心,她研读季羡林和杨绛的散文,也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她还虚心求教,请教倪匡、董桥,以及月刊的编辑、报纸的主笔。众人的意见,她都广纳博采,然后熔铸在自己的文字里。
  2011年,林青霞出版了第一本书《窗里窗外》。新书出版前,林青霞将样稿发给了琼瑶、马家辉以及作家董桥,琼瑶给她写了长篇序,而马家辉和他探讨文章的结果,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一方面,林青霞提高了文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她利用新書成了联络朋友的纽带。在与朋友们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林青霞还把女儿拉到了自己的写作上来,她让女儿邢嘉倩成为第一个读者,还让她给《窗里窗外》写序。
  在新书首发式上,主持人好友、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称呼她是“大明星、大美人”,“不要再叫我大美人,做美人很累。也不要叫我大明星,我现在可能是‘作家’。”
  乘胜追击,2014年林青霞完成了心情随笔《云去云来》,除了大部分心情随笔之外,也有她对邓丽君、张国荣的回忆。“这些朋友都永远离开了我们,因为他们不懂得急流勇退,像我虽然离开了娱乐圈,但是却活得非常幸福。”表面上这些文字是对逝去朋友们的怀念,其实也是她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在新书发布会上,林青霞淡然地说:“从万众瞩目到平平淡淡,从大青衣到家庭主妇,我学会了转变,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孩子们,我再也不是吃闲饭的啦。”
  画画、书法、写作,林青霞的生活简单而丰富,因为对文字的热爱,她认识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朋友们都送书给她,以至于客厅、书房、睡房、洗手间和镜子上,到处都是字。她也乐得收到好书,读完还可当面讨教。每年中秋节前,林青霞会组织一场以文会友的活动,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林青霞的行为也感染了老公邢李原,他开始收藏林风眠和张大千作品,妇唱夫随,让人羡慕。
  曾经有记者询问林青霞,如果邢李原厌倦了婚姻她怎么办,林青霞答非所问:“我就是那种想着存点钱,跟爱人一道过安稳日子的女子。如果某一天,你在哪里见到我这个身材发福、剪了短发、素面朝天的女人,请一定叫我‘家庭主妇’,我已不是‘大美人’。”是啊,人过了六十岁,就不再为那些生命中的小破事烦恼,规规矩矩“女神”了一辈子,多闷啊。这个女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成长,每时每刻都在求变,62岁了还可以这样美,这样洒脱,真让人高兴——生命是多么过瘾的事,你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编辑/郑佳慧
其他文献
在美国耶鲁大学有一只威名显赫的猫。从2013年开始,这只叫布巴的猫每天都会出现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最近,布巴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毕业证书,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学校为它建立雕像。  布巴原本是一只流浪猫,三年前被耶鲁大学附近一家书店的老板收养。闲逛时,布巴摸索着进了耶鲁大学,从此发现世界上居然还有上课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每天过来听课了。  布巴非常“勤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教室
期刊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一位音乐家,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迪伦的粉丝,称他为“最爱的诗人”。  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50年,获得过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此次的诺贝尔文学奖,迪伦却只想和一个女人分享,那就是他的初
期刊
官方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光棍节”,中国电商的销售总量再一次刷新了自身纪录。不过众多“单身狗”在掏空口袋为自己狂欢庆祝的同时,心中也不免苦涩地纠结一个问题:为什么网上每天都有各路痴心男女撒花发糖,自己再怎么努力却仍然难以脱单?脆弱的小心脏每次都会被秀恩爱的场面狠狠狂虐。  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的一项调查表明,脱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适龄男女在节假日里既虐心又烧脑的一件事。不过若论脱单的难度指数,中国
期刊
近些年,中国的应试教育饱受垢病,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孩子“逃”出国,剩下的家长们则除了抱怨就是抱怨,习惯性地将孩子教育不好的责任推给社会。然而广东的一位父亲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身为公司董事长的臧根林,用自己独特的教子智慧,让儿子在国内应试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主动出击  臧根林曾经说过,教育子女是最难的事情。下属不听话,可以辞退;领导合不来,可以辞职;朋友不投缘,可以绝交。只有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是
期刊
贺勋,细眼睛、小雀斑、高颧骨、小平胸。不美,太高。甘肃女孩贺勋从小是同龄人中的异类,高考时她忤逆父母意愿,大胆报考艺术系。毕业后只身沪漂,刚在上海站稳脚跟又北漂。青春带伤奋斗,她凭个性十足的表演风格,扎根盛世美颜娱乐圈。获王家卫等知名导演认可,参演《一代宗师》《陆垚知马俐》等热播剧。这个“丑”女孩,究竟是怎样成为荧屏新宠?  丑女孩的痴梦:爸爸,我有一个明星梦  2005年8月下旬,甘肃敦煌天高气
期刊
陈少华是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被誉为“酒歌王子”,代表作《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堪称经典。1998年,伴舞张红军酒后持刀,将陈少华下巴砍得只与脸部连着一层皮,缝了130多针。惨遭毁容后,陈少华被迫退隐歌坛。两年后他带着新歌复出,却失去当初的江湖地位,人生和事业陷入低迷。  迷茫中,女友刘梦琪陪伴陈少华創业,并典当名贵手表为他筹集启动资金。经历追债被刀架脖子,洽谈业务雨夜被困深山,两人靠
期刊
2016年11月30日,离异3年的梁宏与沈玉玲,在民政局辦理了复婚手续。梁宏曾是工作狂,沈玉玲是暴躁妻,频繁冲突与伤害后,两人离婚了。儿子因长期缺乏父爱,加之家庭战火纷飞,性格女性化倾向严重。这对离异夫妻的矛盾风云再起。  这时,一名别有用心的男子进驻家庭后,骗取了沈玉玲25万元,并将她掐至昏迷,导致失去记忆。灾难来临,梁宏怎样对待这个曾深深伤害过自己的前妻?最终凶手落网了吗?沈玉玲的记忆复苏了吗
期刊
家在吉林榆树农村的陈甜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和奶奶有病。在长春一位爱心企业家的资助下,她从初中一路读到大学。然而,长大成年的她无法抑制地爱上了这个比她大24岁的中年企业家。结果,一场始料不及的跳楼惨剧乃至更大的悲剧,在2016年7月这个夏天,席卷了两个家庭……  老总爱心助学,女大学生报恩越界  2006年,14岁的陈甜甜正读初中。父亲陈明华常年在外打工,母亲蒋艳有糖尿病,奶奶因有关节炎行动不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细心媒体发现,香港奥运队的团长由香港亿万富豪霍震霆换成了他37岁的长子霍启刚。这意味着,霍启刚正式接过了父亲的位置,成为霍家全面接管香港体育事务的继承人。说起霍启刚,大多数人还停留在“他是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的老公”这一印象中。  2016年7月16日,在霍启刚与郭晶晶共同参加的综艺节目上,他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恩爱细节羡煞旁人,豪门公子和跳水女王的幸福婚姻也再次传为佳话—
期刊
[前情提要] 2017年1月末第3期讲述,85后南阳女孩孙潇潇面对一段三角恋情,嚣张逼退了情敌——北京女孩杨雪,却也刺激得杨雪自杀身亡。面对杨雪父母的责问,孙潇潇男友刘其乐一力承担了所有责任。几年后,当杨雪父亲杨志松因悲伤过度去世、杨雪母亲姜萍一病不起的消息传来,曾一再躲闪逃避的孙潇潇,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她要去杨雪家里当保姆……  “保姆”仇人一朝揭秘:解不开的亲情爱永恒  2015年6月中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