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444w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60例脑卒中患者中合并PSD的有82例,总发病率为34%,其中轻度抑郁20例,占22%;中度抑郁40例,占52%;重度抑郁22例,占26%。32例发生在脑卒中急性阶段(30 d内),50例发生在恢复阶段,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结论 由于脑卒中后并发PSD的几率较高且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PSD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在左侧大脑、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及无社会交往发生率高,因此应重视对卒中后抑郁症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或消除抑郁症状,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因素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对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使躯体疾病治疗复杂化,影响肢体及语言的康复等,已成为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回顾分析本院2006~2009年2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60例患者,均经临床和CT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其中男140例,女120例,年龄50~78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155例,出血性卒中95例,混合性卒中10例。患者均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
  1.2.2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抑郁症的评定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版进行评定,总分≤8分为非PSD患者,>8分者为PSD患者,采用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D的发生率 本组260例脑卒中患者中合并PSD的有82例,总发病率为34%,其中轻度抑郁20例,占22%;中度抑郁40例,占52%;重度抑郁22例,占26%。32例发生在脑卒中急性阶段(30 d内),50例发生在恢复阶段,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
  2.2 抑郁症状特点[1] 本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为抑郁情绪、言语减少、食欲减低、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减退、兴趣下降、主动性差、失望、焦虑,严重者有厌世、轻生念头。
  2.3 抑郁与基础病的关系 在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中,PSD发生率高于不合并这些疾患的患者。
  2.4 抑郁与早期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2] 对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及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预后。慢性期患者中抑郁的发生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障碍及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等具有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3]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目前阻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PSD不仅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PSD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两种学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机制学说,即PSD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之间平衡失调有关,病损部位累及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下降而致抑郁;二是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脑卒中后的生理即心理平衡失调而致反应性抑郁状态。
  3.2 发病原因[4,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与抑郁症有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ADL越低抑郁症状越明显,可能与病后丧失独立性,寂寞和家庭社会负担等因素增加心理打击有关,说明PSD与反应性抑郁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大脑皮质,皮质下,小脑等病变均可引起抑郁,皮质下血管病抑郁的发生率较大脑皮质及小脑病变抑郁发生率高。PSD的发生可以使躯体疾病的症状扩大化,造成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缺陷,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的康复,造成病程慢性化。由于各种原因,急性期躯体功能无显著改善,在慢性期,患者负性心理反应日渐突出,这是发生抑郁的第二个高峰期,一般在3个月以后。PSD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PSD患者。
  总之,由于脑卒中后并发PSD的几率较高且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PSD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在左侧大脑、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及无社会交往发生率高,因此应重视对卒中后抑郁症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或消除抑郁症状,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 廖瑜,脑梗死后抑郁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64.
  [3] 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等.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54-156.
  [4] 李红玲,90例卒中后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康复,2001,16:22.
  [5] 赵艳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分析和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54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就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机制法规、工作特征,探讨了实践工作策略。对提升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规范性、有效性,优化管理效果,确保食品企业的安全、优质生产、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0.前言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食品行业生产行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法规,笔者就新机制管理下,如何优化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展开探讨,
摘要劳技教师是否专业化将决定劳技教学今后的走向,而许多老师都没接受基本的专业培训,甚至都没参加过任何新式的培训就走向劳技教学岗位,对劳技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导致劳技活动实效性不够,这将引起我们深思。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原发或继发性心肌收缩力减退,心排血量不足,而出现动脉系缺血、静脉系瘀血的临床综合征,也是血心管系统的常见病,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
妇产科临床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引入的新技术,主要运用于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妇科恶性肿瘤、不孕症、异位妊娠、产后出血、妇科肿瘤出血等多种妇产科疾病.本文介绍了
桥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交通疏导设施,在城市空间中张显着日趋重要的位置.本文研究探讨宁波琴桥的设计精神灵魂,从人文艺术巧妙融合的设计手法阐述了琴桥的美学价值.
本文通过探讨康复训练计划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得出结论:康复训练计划单的使用能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揭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得出结论:针刺“百会”、“风府”及“曲池”、“足三里”可以促进受伤神经元的恢复,有较好的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
通过分析探讨PACU老年全麻术后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术后护理,得出结论:对于老年患者,加强低氧血症的监测和护理,有助于其安全的度过麻醉恢复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一次法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80例,245颗牙的治疗措施。结果 对照组125颗牙临床疗效:成功98例,失败27例;观察组120例临床疗效:成功116例,失败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次法)根管充填术后1周可自愈性疼痛发生率和非自愈性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传统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管治疗一次法选择恰当的适应证,掌握正确的根管预备和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262例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治愈148例,占56.49%,好转90例,占34.35,未愈4例,占1.53%,死亡20例,占7.63%。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加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