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求学问不重学历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哈代欣赏他的才气,对他说:你可以在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問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理论”,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和能力。 (腾敦勇)
其他文献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國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本期我们刊发毛泽东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两篇重要文献,并推出叶树荣的赏析文章,帮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人民
期刊
遵義之春 国画/吴山明 何士扬 吴激扬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图说长征(十一)
期刊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些官员痴迷爱好被处分,敲响了爱好越界的警钟,其背后有“投其所好”的魅影,又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添了生动的注脚。不加節制的爱好就是腐败的“前奏”,一旦放松警惕,就会变成“溃决点”。所以领导干部要既练内功,爱之有度,好之适当;又练外功,自觉接受批评,勇于接受监督,方能不为爱好所累所误。 (袁华)
期刊
我国著名医学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96岁的吴蔚然,弥留之际恳求医院放弃治疗,不必再用创伤性治疗无意义地勉强维持他的生命。  吴蔚然出生在江苏常州,兄弟三人都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医学大家。吴蔚然参加过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为毛主席做过手术,守护周总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曾随邓小平乘一辆检阅车出席国庆阅兵式。从医半个多世纪,他的医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业内称他的手术“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在治病过程
期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欢庆党的生日之际,中华大地到处唱响着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9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一系列治国
期刊
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是共产党员学习的不竭源泉。  “为主义而死分也”  李大钊一生追求真理,直至找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曾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我可以自白,我
期刊
江华,一个湘南边陲三省交界处的国贫县,却在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新发展、新飞跃。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幅12.0%:财政总收入9.61亿元,是2010年的3.6倍,年均增幅29.2%;固定资产投资94.22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年均增幅28.3%;规模工业增加值23.06亿元,是2010年的3.8倍,年均增幅21.2%。一个
期刊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社会演进、中华文明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的全局高度和历史站位,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这次会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
期刊
1月4日,“这里是湖南——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帷幕。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致辞时用“一粒种子”向来宾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说:“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杂交水稻,就是湖南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团队培育的,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们远离了饥饿,可以说是‘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长大以后也去学农”  20世纪7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