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理由]
和汽车业不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中国纺织业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入世当初,普遍被认为入世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甚至被认为将一统国际纺织品天下。
然而,入世之后,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并不顺利,纺织品配额完全取消之后,中国纺织品出口依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围剿”,无论是新形式的配额还是反倾销,抑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都让人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捏了一把汗。
纺织业,入世后在围追堵截中顽强发展的产业。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的日子,这标志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今,中国的贸易增速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纺织行业,在这5年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入世五年的纺织行业:有喜有忧
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现历史性突破
入世5年来,我国纺织业抓住了WTO带来的机遇,纺织贸易发展迅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2001年的534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近1500亿美元,增长了近146%(见图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14.6%上升至22%。仅今年的1-10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433.84亿美元(包括箱包及鞋类)。

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进出口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总出口的70%左右,加工贸易约占26%,基本形成了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进出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去年我国纺织服装一般贸易方式出口795.9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总出口的69%,加工贸易出口305.1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6.5%,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17.24%;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9.28%;除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外,其他贸易方式出口仅占4.5%左右(见图2)。

国企失去主力军地位,民营企业成为纺织行业中坚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纺织行业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失去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出口年均增长5.75%,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呈现逐步大幅度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52.64%下降到30.02%,下降22.62个百分点。而三资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19.83%,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34%-37%,其出口比重位于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首。集体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23.56%,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8%-10%。与这些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1.40%,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2.44%增长到2005年的26.73%,增加了24.31个百分点。
伴随出口额的增长,纺织贸易摩擦多发
入世后,在中国纺织品巨大的出口量和出口增速面前,美欧等发达国家多利用“242条款”(俗称特保)、“16条款”(俗称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而与此同时,南非、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提出让中国自我限制纺织品出口的要求,原本靠产品价格低廉占领市场的策略将导致更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入世后的5年中,我国纺织品服装遭遇的反倾销案件将近30起,而这之前的1980至2001的20多年中,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遭遇的反倾销总共不到50起。仅配额取消后的2005年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就遭遇了反倾销控诉案件近10起。
纺织业的经验启示
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
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业经过大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得到较好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以浙江省为例,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全面装备了新设备,落后设备被淘汰,绍兴、萧山等地纺织业的无梭化率达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统计显示,1-7月,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26%;利润总额为39.52亿元,增长28.86%,占全国纺织行业利润的比重继续上升,从2000年的近1/4,上升到目前的1/3强。
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加快经济增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纺织行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国纺织工业协会自2002年底启动了纺织业集群的试点工作,先后命名了100多个集群试点(见表1)。这些纺织行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它们无论从试点市、试点镇的数目还是产值来说,在全国纺织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表1 主要省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市、县区、镇数目统计表(单位:个)
省、市 试点市数目 试点县区数目 试点镇数目
江苏省 8 15
浙江省 6 5 14
广东省 6 3 13
山东省 4 3 1
福建省 1 0 8
河北省 1 3 0
辽宁省 1 0 0
湖北省 0 0 2
纺织企业“走出去”以规避贸易风险
面对欧美等国为我国纺织业设置的贸易壁垒,一些纺织企业为了规避贸易风险,纷纷走出去,大力开发非设限市场,扩大对拉美、东盟和其它地区的产品出口。通过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设立了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实现原产地的“非中国化”、“多元化”和“本土化”,增强了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像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就是由山东青岛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的纺织企业,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了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并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服装产品成功出口美国。现在,山东另一家纺织大企业———雅美集团也进军非洲,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巴哈达尔市租赁一家纺织厂,加工服装向欧美出口。
发展变化背后存在的问题
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贸易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纺织贸易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进而扩大出口,在这一模式中,主要依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因而导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工贸易在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加工层次较低。目前在纺织业的加工环节中,我们承担的大多是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低层次,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国外母公司手中,因此出口效益不高,企业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
出口市场依存度过高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2005年仅出口到这四大传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已达到693.09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60.25%(见图3)。

自有品牌少,产品竞争力弱
我国现在的紡织服装企业只是一个为世界生产服装的制造大车间,鲜有企业能出口自己品牌的产品。杉杉、雅戈尔、罗蒙、红豆属于国内比较知名的服装企业,但是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国内的驰名服装品牌也多以贴牌加工为主的间接出口为主,如罗蒙年出口西服约500万件,但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到美国的仅有几千件。商务部有关官员近日透露,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产业价值链的10%左右,其余的35%和55%的盈利分别由品牌和渠道环节瓜分,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只能停留在竞争10%的盈利环节。
未来的纺织业:在压力中前行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目前我国纺织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产业,有较高的产业整体配套能力,竞争力较以往大大增强;在具有劳动力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纺织业工人的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纺织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了从纺织原料到面料到服装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布局集群化程度也较高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设计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缺乏国际性的大品牌,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产业需要升级和调整;纺织企业众多,但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落后。这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会有大的制约。同时,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作为纺织品大国,我们要注意自我控制出口数量有序增加以避免引起他国的贸易报复。在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时,通过双边磋商或者利用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贸易纠纷,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纺织企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积极应诉,以彻底改变我国在双边贸易纠纷中的不利地位。
其次,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品牌。纺织企业的创新应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对特定的客户群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自己产品的不足,为创新提供动力和契机;二是不断学习和创新,引进先进生产线,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利用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优势推出产品。在通过创新创建自主品牌时,我国纺织企业可以借鉴红豆的经验,提出三个创新目标:技术方面,要实现变制造为创造;管理创新,要实现变努力工作为聪明工作;营销方面,要实现从低端品牌走向高端品牌。通过不断地创新,提高出口纺织品的竞争力,达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重视非价格竞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和自主开展国际营销。以新型营销模式为例,纺织企业应积极发展连锁制、代理制、陪送制和品牌营销、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在销售环节上,应尽量减少国内外厂商环节,以便直接了解市场需求,快速交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就促销而言,应重视各种服务,强化商业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与产品形象。此外,还可以开发“绿色纺织原料”、“绿色纺织品”,创造“绿色品牌”和“绿色名牌”,以进一步提高纺织企业及产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广阔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继续走市场多元化道路。我国的纺织企业除应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外,还应继续扩大对东欧、中东、南美地区和前独联体等轻纺工业相对不发达及其竞争优势相对不足的国家的出口;也可以走“产地多元化道路”,大胆“走出去”,到中南美、俄羅斯、非洲及南亚等地建立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经济研究中心)
和汽车业不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中国纺织业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入世当初,普遍被认为入世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甚至被认为将一统国际纺织品天下。
然而,入世之后,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并不顺利,纺织品配额完全取消之后,中国纺织品出口依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围剿”,无论是新形式的配额还是反倾销,抑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都让人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捏了一把汗。
纺织业,入世后在围追堵截中顽强发展的产业。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的日子,这标志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今,中国的贸易增速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纺织行业,在这5年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入世五年的纺织行业:有喜有忧
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现历史性突破
入世5年来,我国纺织业抓住了WTO带来的机遇,纺织贸易发展迅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2001年的534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近1500亿美元,增长了近146%(见图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14.6%上升至22%。仅今年的1-10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433.84亿美元(包括箱包及鞋类)。

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进出口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总出口的70%左右,加工贸易约占26%,基本形成了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进出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去年我国纺织服装一般贸易方式出口795.9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总出口的69%,加工贸易出口305.1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6.5%,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17.24%;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9.28%;除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外,其他贸易方式出口仅占4.5%左右(见图2)。

国企失去主力军地位,民营企业成为纺织行业中坚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纺织行业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失去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出口年均增长5.75%,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呈现逐步大幅度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52.64%下降到30.02%,下降22.62个百分点。而三资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19.83%,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34%-37%,其出口比重位于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首。集体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23.56%,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8%-10%。与这些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1.40%,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2.44%增长到2005年的26.73%,增加了24.31个百分点。
伴随出口额的增长,纺织贸易摩擦多发
入世后,在中国纺织品巨大的出口量和出口增速面前,美欧等发达国家多利用“242条款”(俗称特保)、“16条款”(俗称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而与此同时,南非、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提出让中国自我限制纺织品出口的要求,原本靠产品价格低廉占领市场的策略将导致更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入世后的5年中,我国纺织品服装遭遇的反倾销案件将近30起,而这之前的1980至2001的20多年中,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遭遇的反倾销总共不到50起。仅配额取消后的2005年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就遭遇了反倾销控诉案件近10起。
纺织业的经验启示
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
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业经过大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得到较好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以浙江省为例,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全面装备了新设备,落后设备被淘汰,绍兴、萧山等地纺织业的无梭化率达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统计显示,1-7月,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26%;利润总额为39.52亿元,增长28.86%,占全国纺织行业利润的比重继续上升,从2000年的近1/4,上升到目前的1/3强。
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加快经济增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纺织行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国纺织工业协会自2002年底启动了纺织业集群的试点工作,先后命名了100多个集群试点(见表1)。这些纺织行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它们无论从试点市、试点镇的数目还是产值来说,在全国纺织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表1 主要省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市、县区、镇数目统计表(单位:个)
省、市 试点市数目 试点县区数目 试点镇数目
江苏省 8 15
浙江省 6 5 14
广东省 6 3 13
山东省 4 3 1
福建省 1 0 8
河北省 1 3 0
辽宁省 1 0 0
湖北省 0 0 2
纺织企业“走出去”以规避贸易风险
面对欧美等国为我国纺织业设置的贸易壁垒,一些纺织企业为了规避贸易风险,纷纷走出去,大力开发非设限市场,扩大对拉美、东盟和其它地区的产品出口。通过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设立了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实现原产地的“非中国化”、“多元化”和“本土化”,增强了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像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就是由山东青岛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的纺织企业,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了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并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服装产品成功出口美国。现在,山东另一家纺织大企业———雅美集团也进军非洲,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巴哈达尔市租赁一家纺织厂,加工服装向欧美出口。
发展变化背后存在的问题
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贸易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纺织贸易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进而扩大出口,在这一模式中,主要依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因而导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工贸易在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加工层次较低。目前在纺织业的加工环节中,我们承担的大多是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低层次,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国外母公司手中,因此出口效益不高,企业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
出口市场依存度过高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2005年仅出口到这四大传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已达到693.09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60.25%(见图3)。

自有品牌少,产品竞争力弱
我国现在的紡织服装企业只是一个为世界生产服装的制造大车间,鲜有企业能出口自己品牌的产品。杉杉、雅戈尔、罗蒙、红豆属于国内比较知名的服装企业,但是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国内的驰名服装品牌也多以贴牌加工为主的间接出口为主,如罗蒙年出口西服约500万件,但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到美国的仅有几千件。商务部有关官员近日透露,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产业价值链的10%左右,其余的35%和55%的盈利分别由品牌和渠道环节瓜分,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只能停留在竞争10%的盈利环节。
未来的纺织业:在压力中前行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目前我国纺织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产业,有较高的产业整体配套能力,竞争力较以往大大增强;在具有劳动力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纺织业工人的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纺织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了从纺织原料到面料到服装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布局集群化程度也较高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设计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缺乏国际性的大品牌,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产业需要升级和调整;纺织企业众多,但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落后。这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会有大的制约。同时,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作为纺织品大国,我们要注意自我控制出口数量有序增加以避免引起他国的贸易报复。在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时,通过双边磋商或者利用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贸易纠纷,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纺织企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积极应诉,以彻底改变我国在双边贸易纠纷中的不利地位。
其次,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品牌。纺织企业的创新应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对特定的客户群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自己产品的不足,为创新提供动力和契机;二是不断学习和创新,引进先进生产线,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利用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优势推出产品。在通过创新创建自主品牌时,我国纺织企业可以借鉴红豆的经验,提出三个创新目标:技术方面,要实现变制造为创造;管理创新,要实现变努力工作为聪明工作;营销方面,要实现从低端品牌走向高端品牌。通过不断地创新,提高出口纺织品的竞争力,达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重视非价格竞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和自主开展国际营销。以新型营销模式为例,纺织企业应积极发展连锁制、代理制、陪送制和品牌营销、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在销售环节上,应尽量减少国内外厂商环节,以便直接了解市场需求,快速交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就促销而言,应重视各种服务,强化商业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与产品形象。此外,还可以开发“绿色纺织原料”、“绿色纺织品”,创造“绿色品牌”和“绿色名牌”,以进一步提高纺织企业及产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广阔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继续走市场多元化道路。我国的纺织企业除应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外,还应继续扩大对东欧、中东、南美地区和前独联体等轻纺工业相对不发达及其竞争优势相对不足的国家的出口;也可以走“产地多元化道路”,大胆“走出去”,到中南美、俄羅斯、非洲及南亚等地建立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