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杂文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年到,我虚岁七十。写杂文,不过是近七八年的事,而陈凤翚老先生写杂文,已有五十年历史。讲年龄,陈老长我15岁,讲写杂文,陈老早我半个世纪。我写陈老,犹如小学生写博士生,真的有些底气不足。
  底气不足,依然要写,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陈老是黑龙江省杂文学会会长,身体力行,写了三千多篇杂文、随笔,出版了多部杂文、随笔作品集,不仅是黑龙江杂文界的领军人物,在全国杂文界,也颇有影响。虽然陈老当过厅级干部,但在与他相识的众多的杂文作者眼中,他是可以推心置腹、亦师亦友、相互磋商的文友。陈老在位时,大家称他“陈部长”,退休以后,依然习惯称他“陈部长”,其实,无论在位还是退休,大家从来没有因为“陈部长”三个字,产生官场的那种距离感。
  杂文作者,须有担当精神,批评意识,敢于讲真话。对于众多杂文作者来说,在这方面也许不会有太多的顾忌,但像陈部长这样的作者,也能做到敢于讲真话,真的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勇气来自人品,來自自信,更来自拳拳赤子对祖国深沉的爱。
  杂文作者首先要有见识,要有深邃的思想。有批判力度,充分展现剖骨析髓、穷形尽相的批判功夫;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体恤民瘼,为民鼓呼。作为八十多岁的老人,陈老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运动”,对极“左”思想的危害,有深刻认识,深恶痛绝。在陈老的作品中,思想与时俱进,批判冲锋在前。针对思想僵化,盲目服从,拒绝改革,故步自封的落后现象,陈老呼吁:“我们已经有了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迷信本本,岂不是自我束缚的‘套中人’吗?不应该从自我包围中解脱出来吗?”
  在《解放奴性》一文中,陈老写道:“时代埋葬了奴隶社会,使它成为历史陈迹,奴性却保留下来,且代有传人,香烟不断,从未断子绝孙。
  奴性在延伸,女子自称‘奴家’。这不过是奴性广泛渗透的一种。奴性几乎延伸到所有领域。
  ——官本位时,造就了官奴。在清代,大小官员自称‘奴才’。《宰相刘罗锅》里的和大人,最会说这两个字,是大官奴性的典型。《法门寺》里有一个‘站惯了’的贾桂,是小官奴性的代表。
  ——商业交换的发展,造就了钱奴。在资本原始积累时,大作家笔下的葛朗台之流,至今还活跃在当代世界大舞台上。
  ——也有人说,‘宁为魔鬼的牛马,也别做女人的奴隶’。我们翻看文明史,几乎所有社会里,都有为色所迷的人成为十足的色奴。在中国可以选举西门庆作他们的代表人物。
  ——和外国人打交道后,洋兵洋将,洋枪洋炮,洋货洋教,洋学洋文,潮水般地涌来,洋奴也应运而生,鲁迅笔下的‘西崽相’,在中国也有百多年历史。
  官奴、钱奴、色奴、洋奴们,不断改换包装,不断变换旗帜,更迭口号,加涂油彩,只是奴性是万万不变的。”
  这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杂文的题材,包罗万象,作为杂文作者,知识丰富,方能信手拈来。杂文作者应文思驰骋、浮想联翩,道古论今、纵横捭阖。
  在《矛盾的13》一文中,陈老写道:“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名画里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11个人惊恐、愤怒,还有表白,只有犹大颓然后仰,神情慌乱,他为13块金币出卖了耶稣。
  西方人对13的憎恨和恐惧,乃至迷信,就来源于这一传说。美国人和许多西方人一样,害怕13。
  害怕13的人,畏之如虎,视之为敌。只要和13相联系,就断然拒绝。所以在高层建筑里没有13层,宴会不能有13个人一桌,不能上13道莱,极力避开讨厌的13。
  但是,美国人在生活中,偏偏又离不开13,天天和13打交道。不说一年里12个月都要有13日,那天总得吃饭穿衣上班进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想躲开13,难而又难。
  就连美国国防部和空军的部章,都有13条杠。众议院院徽有13个星。国会东西各有13条街。联邦有13个部,总统也就有13个顾问。更有趣的是美元上印有国徽,就把13送到家家户户。要怕13,那就别使用美元,这哪里能做到。”
  一千三百字的短文,用到四十个“13”,由阿拉伯数13,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陈老知识之渊博。旁征博引,借题发挥,独到见解,娓娓道来。一篇好杂文,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往往还给读者带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享受。
  杂文是文学的一种。既然是文学,就要有文采。有文采是杂文和一般政论最鲜明的区别,也是杂文作者文学功底的展现。
  在《姜太公声明》一文中,以第一人称姜太公自叙,对当下社会的迷信怪相予以抨击:“方今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为几千年所未有。逢此勃勃生机,人天共庆,惟一事不解,耿耿于怀,不吐不快。何以有人把当世之功,悉记于鬼神名下?看如今神州,造庙祭神之风,愈演愈烈,算命相面之弊,相沿成习,神汉弄鬼,不以为丑,巫医驱病,信以为真,电脑算命,以为新奇,选取88,成为时尚,堪可忧也,堪可悲也!因搬神弄鬼而化为冤魂者,不知几多,求仙拜佛耗费资财者,日渐其众,此绝非健康社会应有之风貌,为之忧虑者,当非我姜太公一人。
  抑或与我被封神有关乎?每念及此对书生造孽恨恨不已。缘于此,特郑重声明,我姜太公非神,也不曾封神,神鬼世界,原属于虚,切勿上当受骗。”
  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文笔辛辣,发人深省。全篇用短句,读起来有古诗文韵律之美。
  杂文需要良知与勇气。陈老年轻时,因文获罪,当过右派,当过“牛鬼蛇神”。平反后,初心不改,依然笔耕不辍。“回想几十年的为文生涯,有苦有乐,苦不必说,乐却有三:一可促进学习,二可鞭策思考,三可规范做人。回忆平生所得甚多。所以,在晚年,也把写杂文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把写杂文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视杂文为生命,这句话,道出了众多杂文作者的心声。陈老写杂文,没有一丝的功利杂念,“底线至少是于社会有所补益”,“在社会前进的大合力中,希望发出一点声音,有一点热,发一点光”。骨气,气节傲然于笔端。
  王青/图
其他文献
印象中,李敬泽素以灵动犀利、精细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人们高度关注。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却突破文本界限,通过爬梳历史文献,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幻想混杂在一起,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它背后那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温情与敬意,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他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致理想读者》《河边的日子》等
期刊
春节时,一天早晨又收到4条微信。与前几天差不多,无非是一些祝词。人家祝我,我自然要回祝。  第一条微信是我的文友发来的。20年来,他已经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但无一部出版。不过,他丝毫不泄气,不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初心。我也劝过他,建议他像我一样写点短小的文章,他哪里肯听?这时,我给他的回祝信是“祝你心想事成”。  第二条微信是亲戚家的孩子发来的。他今年考大学,想考北大清华。说实话,据我的观察,这孩
期刊
俗尘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真是够俗的。  俗是寻常,不高级,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尘是低微,尘埃尘土,没人待见,没人稀罕。  俗尘既是弱小的个体,又是宽广的世面。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粒俗尘,我们又都活在俗尘的世界里。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到他自诩为太阳,然而太阳又是什么?依旧是一粒粒俗尘的组合。  尼采无论在学术上多么有建树,在哲学史甚至人类史上多么有影响,终究,他仍然還是一粒俗尘。 
期刊
因为家中添丁进口,我们只好搬家租住大一点的房子。  原来住了九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每层东西各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来一层六十多户人家。走廊一侧是各家各户的客厅和厨房的窗子,另一侧是整个楼的回字形的天井。从走廊的一头望过去,幽深得似乎看不到尽头,长长的一串人家就像一个藤上蔓生出的枝桠。楼道里的窗子没有几扇是完整的,一到冬天,窗子在寒风中被咣当咣当地撕来扯去,冷风呼呼地往楼道里灌。
期刊
买了几只螃蟹回乡,带给父母。父亲从他的木工小屋里出来,满头满身的木屑,和过去一样懒得抖。坐在躺椅上,我们聊天。我忙着给蟹拍照,发朋友圈,议论蟹价。突然对视,发现父亲老了!  那双眼有点浑浊,有点茫然,真的是一双老人的眼睛!  父亲应该不会老啊!古稀之年他还常常孩子气,去哪儿都要求母亲跟着,母亲去哪儿他也得跟着,总是在母亲的沉稳和聪慧下,活得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如果去买东西,父亲喜欢和店主聊天、玩笑
期刊
□大汉奸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时,钱钟书曾云:“天底下除了向日葵,再没有比他们更亲日的人或东西了。”  □当错误发生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仿佛这个社会不包括他自己似的。  □有病去问一个医生,心里很踏实;去问两个医生,你就糊涂了。  □有一种“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论,认为一个指头出了问题,九个指头都是好的,一个指头的问题无关大局,甚而大赞九个指头,掩盖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实,十指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2期原创版《造屋不如树人》后,感叹不已。  晚清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是何等的聪明,“大智慧”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为何年老后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的府第呢?  联想到当今,很多“出事”的官员,不能说他们能力不强、智慧不高,但大都在“造屋”与“树人”方面栽了跟头,他们心中的天平倾向“造屋”,而忽略了“树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位上”时为子女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忽视了道
期刊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
期刊
奇怪,一些1加1等于2的事情,碰上名人也打折扣。譬如纯净空气,全民控烟,媒体报道轰轰烈烈,于法于理势在必然。但是,却有“控而未严”的所在,即版面上、镜头中时不时冒出“名人烟”。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
期刊
1868年,一位牧师向牛津大学的波德利图书馆捐赠了从1502年到1511年印的三部对折本古书。  关于这些古书,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原来在中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欧洲各国,由于教育不普及,又没有印刷术,书多半是靠分散在各地的修道士们在修道院里抄写的。所以修道院里往往藏有珍贵的古抄本书籍。到十六世纪中叶,亨利八世查封了英国的所有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金银财宝归他自己,房地产封赠给他的亲信贵族或者转卖给地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