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也需“先声夺人”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课堂的导入也应体现这一新理念。如果说过去的课堂导入过多的是考虑如何便于教师教的话,那么新课标下的教学导入应多注重如何利于学生学,语文教学导入要“先声夺人”。
  一、导趣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學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课堂导入一个首要目的应是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学习。
  如执教《与朱元思书》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根据事先布置的预习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或游玩过、印象深刻的风景名胜,学生踊跃发言。有的描绘美丽风景,有的介绍当地特色,有的吟诵起有关诗句,有的甚至拿出了照片。这时笔者再显示富春江风光的画面,自然进入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进入了主动学习的境界。让学生置身于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二、导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以其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显示了它鲜明的人文特征。然而,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的情感不能有所体验,以至于使语文教材的情感性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如何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呢?充满情感的导入,无疑为教材这座情感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导入:
  伴着轻缓的音乐,导入字幕由上而下出现,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深情地讲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总理,他没有一个亲生骨肉,却为革命抚养了无数后代;他生前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后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他就是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去世后,全国人民非常悲痛,听说在与总理遗体告别时,人们的泪水就把地毯打湿了一米多宽。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种充满浓浓情感的语言,极容易渲染课堂气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笔者在执教《四月的维也纳》时,是这样导入的:结合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先请学生欣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伴随音乐想象画面,接着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在古人笔下,春天有着“红杏枝头春意闹”、“姹紫嫣红总是春”的生机与活力,春天有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轻柔与细腻,那么在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笔下,远方的欧洲小城维也纳的春天,又给人何种别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冯骥才的脚步一起去感受一下。”
  语文课只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充满感情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
  三、导思
  好的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能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思维流动的课堂,才是朝气蓬勃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总是活跃的,关键是如何引导。课堂导语应“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不应为学生活跃的思维加堤固坝,不应禁锢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时导语设计得好,会极大地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他们的思考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首长和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很欣赏高邮市龙振老师执教《死海不死》的导入,用实验的方法来“仿造死海”,同时用浓盐水使鸡蛋上浮,实验中几次佯装“造海”失败,几次加盐,蛋都不上浮。在学生哄笑声中,教师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许多与死海形成有关的问题。在这样导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义,学生带疑去读,读为解疑。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导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导入应是导趣、导情、导思三者的相互结合,导趣、导情、导思三者并不是完全割裂开,而是互相交融,相辅相成的。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1.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学校与家庭进一步加强合作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作为学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必须寻求的合作伙伴也只能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因为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学生不可
期刊
身为班主任,经常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复杂的世界,老师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以自己的爱心、耐心加细心细微体察,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笔者班有位A同学,自由散漫,不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不认真,成绩不理想。笔者几次找他谈心,课后帮他辅导功课,又让班上的优等生帮助他,效果不好,往后几天,他经常旷课。当笔者打电话到他家时,他父母觉得挺奇怪,因为该生每天准时
期刊
一、说题内涵   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要求解题者暴露面对题目时的思维过程,即“说数学思维”。教师说题,可以把题目的来源,解题方法说出来;学生说题,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理清解题顺序,也可以暴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知识的盲点。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改变原有的数学习惯,适应新的数学,必须在初一开始,而说题不失为一种绝佳的
期刊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后进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并着实令人头疼的问题。后进生转化问题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尝试用四个方面去解决后进生问题,分别是关爱和沟通、尊重和信任、赏识和激励以及督促和宽容。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以创新的理念解决后进生问题,才能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爱和沟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对
期刊
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1.拟人化规范日常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思维都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情感拟人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教育,将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才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   有的幼儿在家里习惯乱扔果皮纸屑。入园后,教师可以问他们:“果皮纸屑的家在哪呢?”一句话,所有的幼儿都会记住:我要把果皮纸
期刊
摘 要:奥尼尔的经典剧作《毛猿》中的主人公扬克被视为现代社会被异化的典型形象。扬克的悲剧性命运是被社会主体力量预先设定好的,作为一个代表社会异己力量的底层人物,他对禁锢的挣脱和對自由的追求必然导致悲剧的诞生。封闭禁锢的成长环境和癫狂不羁的外部表现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扬克的命运悲剧,并大大增强了全剧的悲剧意识。扬克个人的努力在整个社会理性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的最终死亡既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又象征着
期刊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明确指出了思想品德课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期刊
摘 要:社会救助的“社区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本文以烟台市上夼西路社区为个案,初步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力求为社会救助“社区化”之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区化”;社区就业;新型分类救助;资源整合;“一站式”服务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地域、
期刊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学生主动性取决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大小。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时,整个身心处于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就突出,学习效率自然也高。  一、新旧课堂对比的启示  新课改背景下,很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公开课,为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提供了对比反思的范例。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一时还难以从“
期刊
档案、图书都是保存与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馆和图书馆都是获取信息、情报的重要来源,图书馆和档案馆两者虽在任务、性质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是两者都具有信息知识含量高,信息存储系统、成熟、权威等特点,共性较多,如果能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图书馆发挥档案的功能与效率,将非常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美国总统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