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一九七九年十月,景德镇陶瓷馆古瓷专业组陈孟龙、李会中两先生以研究复制元青花瓷为课题,开始探讨元青花的彩绘工艺。起初他俩沿用自明中期以来的传统青花钩线、分水的技法,反复绘制都无法表现元青花的艺术特色。经过分析研究馆藏元青花瓷、瓷片标本及图片资料等,触发他俩对元青花彩绘工艺的新思考,发现“钩线、分水”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彩绘技法。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跳出了青花行业中还在延续的工艺模式,领略并掌握到湮没已久的彩绘技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绘出几可乱真的元青花复制品,总结写成《元代青花瓷的复制技术》一文。此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这项在青花仿古瓷领域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逐渐在景德镇大小仿古瓷作坊生长开花。弹指卅年,人事沧桑。陈先生已归道山,李先生 淡泊退出瓷坛,唯以诗书自娱,颐养天年。如今,文物事业蓬勃发展,考古资料日益丰富,人们对元青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广泛深入地探讨相关的诸多问题,本文仅以笔者供职的陶瓷馆元青花复制技术为基础,结合所见经典器物和有关图录,对理论界很少论及的元青花彩绘技法及其相关联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元青花彩绘技法与艺术手法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画体”,归纳规范性画派的风格类型和法则规律,有“画有疏密二体”说。以装饰的艺术特色区分,元青花有细笔、工致、严谨的“密体”和速画、疏简、率意的“疏体”。“密体”的形式多数为白地青花,也有青地白花。“疏体”均为白地青花。
(一)元青花“密体”的彩绘,以“密体”白地青花最具完整的工艺特征,可分为:钩线——抹料——洗染三个工序。
1.钩线。①细匀的线描,似工笔画的铁线描,多用于纹样中钩勒轮廓,表现纹样的整齐、工谨。如开光松竹梅图八棱罐(图1,辽宁省博物馆藏)开光的轮廓线,颈部各种花卉的轮廓线等。另一种是钉头鼠尾描,多用于人物故事图中,如萧何追韩信图梅瓶(图2,南京博物馆(院)藏)萧何的衣袍。②顿挫的笔触,似绘画工兼写的用笔,多用于描绘图画中的景物,如图1中表现松、梅、柳树干的苍劲。第一种钩线匀速运笔,料色流畅、匀净。第二种,运笔提按多变,转折有力,料色饱满。
2.抹料。即在纹样内涂抹、填绘青料。①平抹,在纹样轮廓线内铺毫平匀地涂抹青料,尽量不重迭笔痕,如缠枝牡丹纹罐(图3,包头市博物馆藏)的叶片、花瓣。②点抹,笔锋朝前,轻按笔肚,一笔点成,不复笔,多用于莲花花瓣,如莲池纹盘(图4,同上),瓣尖点成,瓣基留白,用笔自然率意。
3.洗染。用淡青料水将浓青料色边缘抹淡,达到深浅色调过渡自然的效果,如图3花瓣边缘的色调渐变柔和,手法较为细腻。另有一种是用涂抹的笔触洗染,如麒麟竹石图盘(图5,同上)上嶙峋的山石,用笔较为粗放泼辣,料色淋漓。
以上是元青花常规性的彩绘工艺程序和技法。少数纹样或图画最后还要作适当的修饰点缀,如鱼藻图盘(图6,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鱼腹部经过洗染青料后,深浅的色调变化产生立体感,最后再用浓青料点绘鳜鱼特殊的花斑,画面更为逼真生动。昭君出塞图罐上王昭君后面侍女的衣裙,也是淡青料色染成后再绘绫织的纹样,这样线条清晰,织锦纹样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元青花画竹与元青花其他纹样和图画的画法都不同,元青花画竹借鉴了元代画家画竹的样式,如两笔叶的“重人”式,三笔叶的“飞雁“式。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用笔“遒健圆劲,生意连绵”,“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竹叶“翻正向背,转侧低昂”(元李衎《墨竹谱》)。以青花芭蕉竹石图盘(图7,菲律宾藏)和图5的竹与元画家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图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衎《四清图》(图9,同上)的墨竹画比较,元青花明显有学习文人画的踪迹。
(二)元青花“疏体”的彩绘
这种装饰的彩绘工艺没有较严密的工序,一般是根据器型的大小,构图的疏密和纹样的繁简而采用适应的工艺和灵活的手法。如折技牡丹花纹梨式壶(图1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花瓣是用线条钩绘轮廓再抹青料色,叶片则是用两个笔触组合涂抹绘一出而成,并省去了洗染的工序。有些更小的器物,构图简单,运笔快速,彩绘随意,纹样还带有抽象意味。如折枝菊花纹连座小炉(图11,香港天民楼藏)流畅的弧线,明快的笔痕,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技能和洗炼的艺术概括力。
(三)青地白花的彩绘
这种形式绝大多数运用于大盘内,也偶见于大碗的装饰。工艺较为简单:钩线——抹料(或线绘)。表现的均为纹样。
1.钩线。均采用细匀的线条钩绘纹样,局部面积较大的纹样,则描绘细部特征,如莲花纹大碗(盘)(图12)内壁的缠枝牡丹纹,描绘了具体的花瓣和叶脉。
2.表现青地。有两种手法:①抹料,在纹样轮廓外涂抹青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以青映白(见上图),青白明朗。②线描。有网格式,在纹样外画网格作青地,如白麟凤纹盘(图1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内壁缠枝牡丹纹的青地。漩涡式,在纹样外画漩涡式线圈作青地,如瑞兽图盘(图14)内壁的青地。线描法的两式青地色调较抹料法的青地稍淡,如图13的盘心、盘壁分别为涂抹和网格作青地,视觉效果上盘心的青地深而四周稍浅,增加了层次感。
青地白花纹样还有一种洒点的特殊装饰,只偶见于大盘。这是在彩绘完毕后在盘内满洒细小的青料点。一是减弱了青地与白花的强烈对比,使色调柔和。二是白色纹样宛如罩上一层轻纱,隐约产生朦胧感。如莲池水禽纹盘(图15,伊朗国家博物馆藏),虽然是典型的纹样,依然给人晨雾中莲池自然的美感,体现了构思者独运之匠心。
(四)青花与刻画
1.刻画配合青花装饰。先在坯体上刻画纹样,再在其上青花彩绘,如云龙纹罐(图16,镇江博物馆藏)先锥刻云龙纹的全部线条,再用青花彩绘,其工艺同于“密体”的彩绘工艺。缠枝牡丹纹罐(图17,山西省博物院藏),先锥刻缠枝花茎、叶脉、花瓣和瓣纹等,再在其上采用“钩线、抹料、洗染”的工艺彩绘。不过多数有刻画的缠枝牡丹纹仅仅是刻画叶脉和花瓣的瓣纹。因刻画的线条下凹,所吸收青料较多,又有折光等因素,烧成后刻画的线条显露出比平面稍深的色调。因此,青花配合刻画的纹样线条清晰,层次丰富。
2.刻画结合青花装饰。刻画部分纹样与青花彩绘纹样组合成完整统一的纹样。如海浪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图18,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锥刻的龙纹鳞片含釉较多而泛淡青色,龙体则呈现青白色,在青花描绘的海水波涛中翻腾,青白映衬,相得益彰。这种装饰意匠充分利用陶瓷材质的性能,主题鲜明,手法新颖。
(五)青花与印花
在器物成型时,以印花装饰局部纹样,再用青花彩绘其他部分。如图11(图12)盘内壁印花缠枝牡丹纹,用青花为地托白色花叶。芭蕉花果纹盘(图19,上海博物馆藏)构图与上图相似,不同处是用青花细线钩绘了印花牡丹花瓣。以上印花结合青花有两个特点:一是主体纹样与辅助纹样为白地青花与青地白花的对比,有节奏感;二是平面彩绘的青花与微微凸起的浅浮雕印花的两种纹样对比,相映成趣。
(六)青花与雕塑
元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样,瓶、罐、壶、炉类有的附加部件,如兽耳、凤首流等,有的带盖、连座,如狮纽盖、荷叶盖等,附加的部件都要模印或捏塑成型再贴塑或附加到器物上,然后青花描绘点缀与整个器物统一协调。如飞凤纹凤首盖瓶(图20,意大利那波利博物馆藏),盖作凤俯首前倾,张目曲喙,弧形长颈,造型柔美,似受辽代缸瓦窑凤首瓶的启示设计的。与造型相协调的青花装饰将盖与瓶融为一体,描绘也细腻精致,整个器物好像是飞而不去的凤凰。在青花与雕塑结合方面,如果说此瓶是雍容高雅的经典,那末,凤首扁壶(图21,首都博物馆藏)则为孤标秀出的杰作,此壶流作高昂的凤首,颈羽飘散添加了几分野逸,青花彩绘笔意活泼自然。青花釉里红开光花卉纹盖罐(图22,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用捏雕花卉贴塑在罐腹的开光内,再用青花和釉里红料分别彩绘叶和花,彩绘结合雕塑也别出心裁。其他还有兽耳罐、象耳瓶之类,青花描绘在雕塑的部件上都起到“点晴”作用。
三、结 语
元代以来直到上世纪初,古陶瓷文献资料都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借鉴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复制再现元青花的方式,是分析元青花彩绘技术与艺术手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彩绘技术入手,归纳出三个工艺程序和相关联的艺术手法,为进一步认识元青花鲜明的装饰特色和时代风格提供重要的依据。(责编:雨岚)
一九七九年十月,景德镇陶瓷馆古瓷专业组陈孟龙、李会中两先生以研究复制元青花瓷为课题,开始探讨元青花的彩绘工艺。起初他俩沿用自明中期以来的传统青花钩线、分水的技法,反复绘制都无法表现元青花的艺术特色。经过分析研究馆藏元青花瓷、瓷片标本及图片资料等,触发他俩对元青花彩绘工艺的新思考,发现“钩线、分水”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彩绘技法。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跳出了青花行业中还在延续的工艺模式,领略并掌握到湮没已久的彩绘技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绘出几可乱真的元青花复制品,总结写成《元代青花瓷的复制技术》一文。此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这项在青花仿古瓷领域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逐渐在景德镇大小仿古瓷作坊生长开花。弹指卅年,人事沧桑。陈先生已归道山,李先生 淡泊退出瓷坛,唯以诗书自娱,颐养天年。如今,文物事业蓬勃发展,考古资料日益丰富,人们对元青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广泛深入地探讨相关的诸多问题,本文仅以笔者供职的陶瓷馆元青花复制技术为基础,结合所见经典器物和有关图录,对理论界很少论及的元青花彩绘技法及其相关联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元青花彩绘技法与艺术手法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画体”,归纳规范性画派的风格类型和法则规律,有“画有疏密二体”说。以装饰的艺术特色区分,元青花有细笔、工致、严谨的“密体”和速画、疏简、率意的“疏体”。“密体”的形式多数为白地青花,也有青地白花。“疏体”均为白地青花。
(一)元青花“密体”的彩绘,以“密体”白地青花最具完整的工艺特征,可分为:钩线——抹料——洗染三个工序。
1.钩线。①细匀的线描,似工笔画的铁线描,多用于纹样中钩勒轮廓,表现纹样的整齐、工谨。如开光松竹梅图八棱罐(图1,辽宁省博物馆藏)开光的轮廓线,颈部各种花卉的轮廓线等。另一种是钉头鼠尾描,多用于人物故事图中,如萧何追韩信图梅瓶(图2,南京博物馆(院)藏)萧何的衣袍。②顿挫的笔触,似绘画工兼写的用笔,多用于描绘图画中的景物,如图1中表现松、梅、柳树干的苍劲。第一种钩线匀速运笔,料色流畅、匀净。第二种,运笔提按多变,转折有力,料色饱满。
2.抹料。即在纹样内涂抹、填绘青料。①平抹,在纹样轮廓线内铺毫平匀地涂抹青料,尽量不重迭笔痕,如缠枝牡丹纹罐(图3,包头市博物馆藏)的叶片、花瓣。②点抹,笔锋朝前,轻按笔肚,一笔点成,不复笔,多用于莲花花瓣,如莲池纹盘(图4,同上),瓣尖点成,瓣基留白,用笔自然率意。
3.洗染。用淡青料水将浓青料色边缘抹淡,达到深浅色调过渡自然的效果,如图3花瓣边缘的色调渐变柔和,手法较为细腻。另有一种是用涂抹的笔触洗染,如麒麟竹石图盘(图5,同上)上嶙峋的山石,用笔较为粗放泼辣,料色淋漓。
以上是元青花常规性的彩绘工艺程序和技法。少数纹样或图画最后还要作适当的修饰点缀,如鱼藻图盘(图6,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鱼腹部经过洗染青料后,深浅的色调变化产生立体感,最后再用浓青料点绘鳜鱼特殊的花斑,画面更为逼真生动。昭君出塞图罐上王昭君后面侍女的衣裙,也是淡青料色染成后再绘绫织的纹样,这样线条清晰,织锦纹样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元青花画竹与元青花其他纹样和图画的画法都不同,元青花画竹借鉴了元代画家画竹的样式,如两笔叶的“重人”式,三笔叶的“飞雁“式。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用笔“遒健圆劲,生意连绵”,“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竹叶“翻正向背,转侧低昂”(元李衎《墨竹谱》)。以青花芭蕉竹石图盘(图7,菲律宾藏)和图5的竹与元画家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图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衎《四清图》(图9,同上)的墨竹画比较,元青花明显有学习文人画的踪迹。
(二)元青花“疏体”的彩绘
这种装饰的彩绘工艺没有较严密的工序,一般是根据器型的大小,构图的疏密和纹样的繁简而采用适应的工艺和灵活的手法。如折技牡丹花纹梨式壶(图1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花瓣是用线条钩绘轮廓再抹青料色,叶片则是用两个笔触组合涂抹绘一出而成,并省去了洗染的工序。有些更小的器物,构图简单,运笔快速,彩绘随意,纹样还带有抽象意味。如折枝菊花纹连座小炉(图11,香港天民楼藏)流畅的弧线,明快的笔痕,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技能和洗炼的艺术概括力。
(三)青地白花的彩绘
这种形式绝大多数运用于大盘内,也偶见于大碗的装饰。工艺较为简单:钩线——抹料(或线绘)。表现的均为纹样。
1.钩线。均采用细匀的线条钩绘纹样,局部面积较大的纹样,则描绘细部特征,如莲花纹大碗(盘)(图12)内壁的缠枝牡丹纹,描绘了具体的花瓣和叶脉。
2.表现青地。有两种手法:①抹料,在纹样轮廓外涂抹青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以青映白(见上图),青白明朗。②线描。有网格式,在纹样外画网格作青地,如白麟凤纹盘(图1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内壁缠枝牡丹纹的青地。漩涡式,在纹样外画漩涡式线圈作青地,如瑞兽图盘(图14)内壁的青地。线描法的两式青地色调较抹料法的青地稍淡,如图13的盘心、盘壁分别为涂抹和网格作青地,视觉效果上盘心的青地深而四周稍浅,增加了层次感。
青地白花纹样还有一种洒点的特殊装饰,只偶见于大盘。这是在彩绘完毕后在盘内满洒细小的青料点。一是减弱了青地与白花的强烈对比,使色调柔和。二是白色纹样宛如罩上一层轻纱,隐约产生朦胧感。如莲池水禽纹盘(图15,伊朗国家博物馆藏),虽然是典型的纹样,依然给人晨雾中莲池自然的美感,体现了构思者独运之匠心。
(四)青花与刻画
1.刻画配合青花装饰。先在坯体上刻画纹样,再在其上青花彩绘,如云龙纹罐(图16,镇江博物馆藏)先锥刻云龙纹的全部线条,再用青花彩绘,其工艺同于“密体”的彩绘工艺。缠枝牡丹纹罐(图17,山西省博物院藏),先锥刻缠枝花茎、叶脉、花瓣和瓣纹等,再在其上采用“钩线、抹料、洗染”的工艺彩绘。不过多数有刻画的缠枝牡丹纹仅仅是刻画叶脉和花瓣的瓣纹。因刻画的线条下凹,所吸收青料较多,又有折光等因素,烧成后刻画的线条显露出比平面稍深的色调。因此,青花配合刻画的纹样线条清晰,层次丰富。
2.刻画结合青花装饰。刻画部分纹样与青花彩绘纹样组合成完整统一的纹样。如海浪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图18,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锥刻的龙纹鳞片含釉较多而泛淡青色,龙体则呈现青白色,在青花描绘的海水波涛中翻腾,青白映衬,相得益彰。这种装饰意匠充分利用陶瓷材质的性能,主题鲜明,手法新颖。
(五)青花与印花
在器物成型时,以印花装饰局部纹样,再用青花彩绘其他部分。如图11(图12)盘内壁印花缠枝牡丹纹,用青花为地托白色花叶。芭蕉花果纹盘(图19,上海博物馆藏)构图与上图相似,不同处是用青花细线钩绘了印花牡丹花瓣。以上印花结合青花有两个特点:一是主体纹样与辅助纹样为白地青花与青地白花的对比,有节奏感;二是平面彩绘的青花与微微凸起的浅浮雕印花的两种纹样对比,相映成趣。
(六)青花与雕塑
元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样,瓶、罐、壶、炉类有的附加部件,如兽耳、凤首流等,有的带盖、连座,如狮纽盖、荷叶盖等,附加的部件都要模印或捏塑成型再贴塑或附加到器物上,然后青花描绘点缀与整个器物统一协调。如飞凤纹凤首盖瓶(图20,意大利那波利博物馆藏),盖作凤俯首前倾,张目曲喙,弧形长颈,造型柔美,似受辽代缸瓦窑凤首瓶的启示设计的。与造型相协调的青花装饰将盖与瓶融为一体,描绘也细腻精致,整个器物好像是飞而不去的凤凰。在青花与雕塑结合方面,如果说此瓶是雍容高雅的经典,那末,凤首扁壶(图21,首都博物馆藏)则为孤标秀出的杰作,此壶流作高昂的凤首,颈羽飘散添加了几分野逸,青花彩绘笔意活泼自然。青花釉里红开光花卉纹盖罐(图22,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用捏雕花卉贴塑在罐腹的开光内,再用青花和釉里红料分别彩绘叶和花,彩绘结合雕塑也别出心裁。其他还有兽耳罐、象耳瓶之类,青花描绘在雕塑的部件上都起到“点晴”作用。
三、结 语
元代以来直到上世纪初,古陶瓷文献资料都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借鉴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复制再现元青花的方式,是分析元青花彩绘技术与艺术手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彩绘技术入手,归纳出三个工艺程序和相关联的艺术手法,为进一步认识元青花鲜明的装饰特色和时代风格提供重要的依据。(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