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血浆氨基酸变化及其在肝性脑病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GalN形成FHF大鼠模型后,动态地观察了FHF大鼠血浆氨基酸型式和SEPs各波峰潜伏期值变化,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探讨了血浆氨基酸型式变化在FHF脑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注射GalN后48小时血浆氨基酸除Arg下降至检测限以下外,其余所有氨基酸显著升高,BCAA/AAA比值显著降低;SEPs有N1、P1、N2、P2峰潜伏期值显著延长。FHF大鼠SEPs和血浆氨基酸型式变化、肝功能异常无显著相关,但ALT与Tyr呈正相关,与BCAA/AAA比值呈负相关,血氨与Met、TyrAAA呈正相关。FHF血浆氨基酸型式异常是肝坏死的反映,但未能证实在FHF大鼠HE中血浆氨基酸型式改变起到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应用钡餐造影、内镜、食管pH计和压力计等多种检查方法,对65例食管源性胸痛进行了研究,发现本病以老年多见,高发年龄在60岁以上;男与女发病之比为2:1。食管疾患引起胸痛的病因有裂孔疝和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形态学病变(44.6%);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异常(72.3%);食管运动障碍(61.5%)。主要表现为运动增强型(29.2%)和运动紊乱型(21.5%)。本组胃—食管反流引起胸痛的检出率为61.5%。
期刊
期刊
从断乳鼠肝中粗提肝生长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 HSS),注入事先经四氯化碳(CCl4)处理的大鼠体内,证实其对大鼠中毒性肝坏死有治疗作用,结果表明HSS明显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4.35%/26.08%,P=0.048),使升高的血清ALT短期内恢复正常,肝细胞DNA的3H-TdR掺入量显著增加(80972±19978/51668±18123cpm/mg
本文报告78例胃癌前期病变长期随访和研究的结果。患者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随访5年中发现8例(10.2%)胃癌,其中5例属早期病变。恶变患者有较长病史,都有不完全型肠腺化生,其中7例为Jass Ⅱb型,胃液中SIgA和CEA含量较高。
本文观测了来源于胃癌患者胃癌区域淋巴结的LAK细胞对MNK和K562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和药物对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IL2上清在体外诱导后,胃癌区域淋巴结淋巴细胞可以获得明显的LAK活性,从而作为自体LAK细胞的来源;在培养液中加入消炎痛(10μg/ml)和人参皂甙(10μg/ml)后,可使LAK细胞获得对MNK和K562肿瘤细胞最好的杀伤作用。人参皂甙可能作为生物调变剂而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期刊
期刊
本文探讨了应用体外培养3H-TdR掺入放射自显影技术判定萎缩性胃炎疗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放射自显影法测定胃粘膜细胞标记指数,能从量的角度反映慢性胃炎的性质、程度及病情变化,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似可作为判定萎缩性胃炎疗效的细胞动力学指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