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的“相似性”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4022489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似性”是现代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之一,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本文就“相似性”的概念及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来了解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为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意象相似性 完形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继承的是西方“体验哲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假设,认为语言离不开经验“相似性”(iconicity)是认知学派新的热点问题,研究语言结构与客观世界的对应性。“相似性”的产生,源于对经典理论的批判,尤其认为语言符号和客观所指的非必然性的观点,而是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
  
  一 “相似性”的概念
  
  “相似性”指出,在认知世界里,我们习惯按照客观世界的结构来安排语言结构,“相似性原理”体现在“相似顺序”(iconic sequencing),“相似邻近”(iconic proximity)和“相似数量”(iconic quantity)三个方面。借用“相似顺序”举例,见下两句:
  A)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B)* 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and opened the bottle.
  显然第一句更符合现实世界的自然时间顺序,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二句尽管在句法结构上很完美但没有任何意义的原因。
  “相似性”描述语言结构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从认知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了解在语言的“范畴化”和构建“认知模型”过程中,语言产生的基本机制。
  
  二 “相似性”和语言习得
  
  传统的语言习得理论基于“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形成就是某种习惯的过程。在语言获得过程中,正确的输入非常重要,在不断强化过程中,我们固化了某种语言形式,形成能力,因此语言的获得是基于离散语言结构的训练的结果。而乔姆斯基发展了这种观点,只不过从“行为主义”转向“心智主义”,涉及到抽象的语言存在向“表层结构”转换的过程。总的来说,两种观点没有考虑语言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是一个界限不明确的整体,而不是相互不包含的离散体。
  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意义在表层而不是深层通过象征手法构建的过程。事实上,语言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相似性”的原理上,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范畴的过渡
  首先是基于“相似性”的范畴之间的边界问题。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学习者倾向把客观世界的投射进行归类,形成“原型”概念。“原型”作为“核心范畴”存在,目的是与其它“核心范畴”加以区分,但有时现实世界不同个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有标准的家具如“床”和标准的电器像“变压器”,那么同时具有二者特征的如“电视机”,就成为偏离标准概念的“边缘成员”。
  “边缘成员”的存在是对“相似邻近”原理的使用,目的是在脑海中构成客观世界的完整意象,促使语言结构相互连接,并且相互投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想可以解决语言“模糊性”问题,导致语言学习过程更加符合客观世界的结构和顺序。
  2 比喻用法
  认知语言学另外一个突破,就是对修辞手段的全新阐释。经典修辞理论认为比喻用法(主要是“暗喻”和“借喻”)是一种文学手段,主要是用来润色和修饰文体,因此其作用是功能性的。那么修辞非语言固有的特征,而是派生物,所以在经典的语言理论中很少涉及,而划为文体学的范畴。认知语言学从语言习得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获得的机理和过程,发现修辞其实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基本手段,没有这种手段,获得一门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语言本身还是象征性的。只有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投射”,才能使语言成为一个联想互动的体系。
  比喻的出现实际上依赖“范畴相似性”。既然有相同之处,就能产生相互替换。像经典例句:Argument is war.
  虽然Argument和war属于不同范畴,但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共同属性和特征,尤其在一些“明显特征”上,因此用war描述argument才成为可能。
  
  三 二语习得中的“相似性”
  
  “相似性”习得策略不仅存在于母语学习过程中,也广泛成为第二外语学习的有效方法。传统上对“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联系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分成两派,即上文提到的“行为主义”和“心智主义”。前者观点是两种语言获得过程没有区别,均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而以Chomsky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有个“关键期”,因此外语学习者永远达不到母语者的水平。在这种争议的基础上,Selinker提出了著名的“中介语”理论,认为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在获得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遇到“石化”和“迁移”问题,也就是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犯相同错误,或用母语的用法使用外语。
  尽管对母语和外语学习有不同理解,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两种类型的学习过程都是认知过程,必然都采纳“相似性”策略。
  1 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学习一样,是一个心智体验过程。学习者会在脑海中建立“认知模型”,对所获得的语言信息进行分类,形成概念。概念是以“术语”方式储存,成为语言习得的基础,如table或chair。从认知习惯角度来说,词汇习得倾向于从“中位词”开始,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范畴。同时范畴的扩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比喻用法的使用。所以这一切都依赖于“相似性”策略的采用,只有建立了恰当的认知策略,学习者才能在概念之间自由转换,从而获得期望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当然,外语学习与自然发生的母语习得具有很大差异,是更多依赖于有计划、有组织、有教学大纲参与的学习过程,因此属于具有自身特点的认知活动。第一: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是理性分析过程而不是体验过程。在这一点上,“相似性”更多建立在语言符号和脑海中的认知模型发生联系,而不是和客观所指发生联系。当我们学习table时,我们会首先在脑海中激发“桌子”的意象,然后才会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第二:由于外语会受到母语干扰,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达方式会相互矛盾,这时,学习者的文化环境会发生作用。所以,像dog这个范畴对中国人来说,优先激发的类型是典型的小的宠物犬,如Pekinese,而不是猎狗。
  2 二语习得中的“相似性”策略
  既然外语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那么对“相似性”策略的使用,应该具有与母语的获得过程不同的特征。笔者认为,大学外语课堂的“相似性”体现在两个个方面,“意象相似性”和“完形相似性”。
  (1)意象相似性
  “意象相似性”(imagistic iconicity)通常体现在语音学习方面,主要是通过语音之间形态的相互联系进行训练。“意象相似性”通常建立在语音学(音位学)的属性上,因为声音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范畴,因此对语音的了解,更多依赖我们认知机制中临时构建的“声音意象”,并且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通常来说,因为属性相对较接近的更容易配对。根据笔者在教学课堂做的声音替换联系来看,对有一定语音学的专业知识学生来说,那些音位特征接近的语音容易配对,像/?蘩/和/?廾/,/θ/和//,//和/?藜/等,但对那些没有明确标示的语音,则更多采用“意象配对法”。参见下面一些配对实例://和/e/,//和/?蘅/,/w/和/v/,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语音过程中的相似策略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配对时,学习者首先依赖专业知识,如专业知识不起作用,他们会启动意象相似法,通过语音之间的相似形态进行联想。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语音学习顺序:专业的百科知识(//和/e/)/百科知识与意象的结合(//和/e/,//和/?蘅/,/w/和/v/)/意象认知(/w/和/v/),因此可以证明语言学习本质上是意象式的。
  (2)完形相似性
  词汇层面上的“相似性”由“完形相似性”(gestalt iconicity)构成。由于词汇是有形语言的基础,直接和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更多采用完形上的一致性。在这一点上,学习者通常建立有边界的概念模型,如完整的“桌子”或“椅子”模型,通过“投射”的方式与客观事物相联系。比如说,在记忆chair时,学习者在脑海里构筑一个“椅子”的完形意象,该意象是一系列“语义特征”的集合体,其中一些像“four-legged,with a back,being comfortable,being seated,for dining,for decoration”等等。
  通过一些课堂测验验证了这样猜测,学生在挑选配对词时,经常会选择语义相近的词,像busy/engaged,infamous/notorious等。另外一些答案跨越了语法和语义限制,像busy/business,wolf/woe,busy/easy等等。这些例子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完形概念之间通过联想建立连接,联想对象取决于学习者的人生体验和百科知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概念范畴先于语法/语义范畴。概念是语言固有的手段,而语法规则和语义限制是派生的。
  
  四 “相似性”的课堂应用策略
  
  作为认知理论其中一个观点,“相似性”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体验。通过研究“相似性”,作为语言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找出相应的习得策略,从而改革语言教学课程论,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从小的方面来说,“相似性”的探讨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无论是对学习者本身,还是教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的一些课堂测验,我们觉得语言学习可以根据语言的相似特征来完成。从完形角度来讲,可以通过语言外形上的相似结构,建立认知模型,提高认知效率。这样不但两个词的字面意思记住了,连带它们所反映的搭配特征同时掌握了。过去一些通过构词成分来记忆词汇的方式可继续采用,比方说把所有 “-on”结尾的,表示“粒子”的词放到一起,像proton、neutron、electron、anion、omnitron 等等(甚至一些如电视机品牌,像“Flatron”也可顺便告诉学生)。从意象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那些在语义上互相关联的词罗列在一起,建立这些词汇的“意象空间”(mental space)。比方说把“current”(电流)和 “currency”(货币)放到一起,虽然两个词意思不同,但有共同的运动方式,就是都可以“循环”。意象认知也可以应用到语音学习上,比如[]、[ ]、[ɑ:]和[e]这四个“央原音”,在属性和发音部位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与[ɑ:]接近,而[ɑ:]又与[]接近,同时[]与[e]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通过把握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之间的相似属性,建立一个包含亲缘关系不等的认知模型,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效率。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实践,应该由很多语言学假设和理论进行滋养,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似性”理论,可以对语言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反过来也对语言理论进行有效补充。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语言大纲设计作为基础,在基于传统理论基础上,补充一些新的课堂经验作为基础的假设,从而为英语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东北电力大学“英语结构的‘相似性’研究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登记号:0823。
  
  参考文献:
  [1] Croft,William & Cruse, D Allan.(2006).Cognitive Linguistics.Peking University Press,Peking.
  [2] Taylor,John R.(2001).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3] Ungerer F.& Schmid, H.J.(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作者简介:陈劲松,男,1966—,吉林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