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功能障碍表现与康复训练策略

来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在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病率相似[1],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过敏、温凉觉缺失等,随之会出现一些轻触觉、针刺痛觉的减退,导致严重的残疾和生存质量下降[2].多个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一半以上,其中30%的DPN患者存在明显的不适症状并需要治疗[3-5].然而,大多数研究对DPN的诊断标准不一,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4].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及控制血糖外,没有合适的干预方式能够治疗或逆转DPN[6].随着研究的深入,对DPN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但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法、疾病管理等方面,对DPN引起的功能障碍及其康复没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全周期康复技术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研究中,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病率高,其功能障碍的全周期康复尤其是家庭康复指导已作为一个重点攻关课题.但当前有关DPN的康复研究以运动疗法或物理因子治疗的干预和系统综述为主,面向的功能障碍单一、零散,影响临床开展系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康复治疗及国内就此疾病的全周期康复体系建设.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一是DPN引起的功能障碍表现,二是对应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策略,为后面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1]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随着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普及和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低体重、早产等高危儿的存活率逐渐增加,脑瘫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我国六省(区)1-6岁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1.92‰[2],其中以痉挛型居多,占全部脑瘫的53.6%.
期刊
脑卒中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但仍有50%-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损害[1].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是一种新兴的中枢干预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2].将NIBS与外周性干预按照一定的模式相结合,可促进大脑功能重塑[3],然而,不同的结合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4].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和经颅磁刺激(tran
期刊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调控技术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外周干预途径舌三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5例)和对照组(n=15例).两组均予常规吞咽障碍治疗,另试验组采用r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伪r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治疗频次均为1次/天,5次/周,治疗2周.治
脑卒中在全球是高致死率的疾病.而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约20%-40%脑卒中患者可出现痉挛[1].长期痉挛可引起肌肉短缩、关节活动受限、姿势异常及疼痛等,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并限制其日常生活[2-3].目前,痉挛的治疗主要通过肉毒毒素注射、牵伸、热敷及电刺激.近年来,振动治疗被证实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痉挛[4-5].
期刊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是指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间不同步所引起的各种睡眠觉醒障碍,其最常见症状是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及日间睡眠增多.据估计,多达10%的成人睡眠障碍患者可能患有CRSWDs[1].CRSWDs可诱发抑郁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改变.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安全、无创、无疼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量化区分痉挛状态的神经及外周因素的可行性,了解痉挛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0例,NeuroFlexor比较双侧腕屈肌被动牵伸时的神经成分阻力(neural compo-nent,NC)、肌肉弹性成分阻力(elasticity component,EC)和粘性成分阻力(viscosity component,VC),Myotonometer比较双侧桡侧腕屈肌的肌肉硬度(stiffness,S)及张力(frequency,F).用改良Ashworth量表(
目的: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基础上,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94例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10Hz高频rTMS、伪rTMS及单独HIIT进行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于干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成瘾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常伴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目前应用于改善CP患儿功能障碍的技术主要有任务导向性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力量训练、引导式教育、电刺激、辅助器具、A型肉毒毒素注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矫形手术等,这些治疗技术大多是通过改善末端效应器进而促进大脑重塑,以改善CP患儿相应功能、提高活动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
期刊
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6%-84%,当患侧肩关节处于较大应力位置或主被动活动时,可引起患侧肩部产生不同程度疼痛,同时常伴有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甚至可有静息自发性疼痛,增加了患者痛苦,甚至会因此产生消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1].偏瘫后肩痛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2],有些患者因为惧怕肩痛不愿进行患侧肩关节功能训练.脑卒中后肩痛通常有多种诱发因素,如肩袖损伤、肌张力异常、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摆放不当等[3-6],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收效欠佳[7
期刊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常伴有严重的后遗症[1-2].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后遗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并难以治愈[3].调查显示,高达80%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即使经康复治疗后,也仅有5%-20%患者上肢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4].同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动作观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6].近年来,大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