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就是经典理论著作也没有专门阐述过这个问题。慢慢地演练太极拳架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慢练就是慢练,还需要说为什么吗”。


  太极拳所包括的内容大概有四个方面:1.攻法;2.架子;3.推手;4.散手。武派太极拳家李亦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论述了架子与推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从练架子与练推手的目的说起,后又涉及到了推手与散手的关系。文章开头便说,欲“四两拨千斤”,则须“引进落空”;又一步步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使肢体符合推手和散手的技术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换句话说,经过长时间缓慢地练拳架,肢体逐渐实现了动力定型,以至于以较快的速度打拳也不会变形散架;即使是在推手、散手时,也会形成不假思索地自动反应。拙文就是对缓慢地练习太极拳架是出于技击需要的有关阐述。
  一般拳术大多以直劲、快劲为主,以发挥人体先天自然本能。就战略思想而言,太极拳并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为训练目的。所谓“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并不是说太极拳是反自然的。太极拳是理性化思考的结果,通过对其它技击形式的反思,认识到一般拳术是强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者。太极拳认为在技击中,通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有可能达到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理想境界。打太极拳需要认真学才能有所作为,如果不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缓慢练习,学会架子后不久即进行快练,往往会使拳架动作一滑而过,成为顿挫明显的外家拳。太极拳也曾叫“长拳”,但不是现代意义的长拳,是指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太极拳之长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引进落空,要练就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防守功夫;二是指四两拨千斤,要练就挤按、采肘靠的进攻功夫。这些技术都需要肢体节节贯穿、连绵不断,绵里裹铁、刚柔兼济,周身一家、上下相随,精神意气、内外相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30年代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杨澄甫先生要求“不得有直劲,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也是出于技击目的,慢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基本功的慢练并不是太极拳一家独有,很多拳术入门时都需要一段时间慢练,尤其是内家拳法,无不重视慢练,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干脆把慢练拳架称之为“行桩功”。外家拳法,以气而言“外练为武”,拳术中含有大量“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动作,稍稍熟练即可以较快的速度练习,只是慢练的过程和时间比较短罢了。内家拳法,以气而言“内练为文”,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慢练的过程和时间则要求很长,甚至贯穿整个修炼生涯。在现代运动科学理论中,速度快的运动称为无氧运动,快速打拳时间虽然很短,打完之后却气喘嘘嘘,需要补充氧气。打太极拳速度要求比较慢,即使是连续打一两个小时,普通人也只是充汗却不喘气,不需要补充氧气,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够使人体内有充足的氧气,对人体健康无伤害。打太极拳时从容不迫,可使人体持续地出现愉悦感,因而适应各个年龄段的人。青少年和中老年、体弱多病与身体强壮者,都可以从事这项运动。缓慢练习太极拳本来是为了散手技击的需要,却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当然,慢练的太极拳并不是说越慢越好,慢到一定程度即可。传统杨式太极拳打一遍约需8分钟,最快2分钟即可完成;陈式老架打一遍约需5~8分钟,二路炮捶约3分钟;王海洲打的赵堡太极拳架大约4分钟,最快要求2分钟;马岳梁老年时打吴式快拳仅6分钟。太极拳家练拳都是快慢有度,王海洲打赵堡太极拳如游龙戏水,灵活轻松;陈小旺打二路炮捶如急风骤雨,刚强猛烈;马虹打陈式太极拳如画中江山,书卷十足;冯志强打陈式太极拳如老马奔腾,浑厚凝重;乔松茂打武派太极拳如流水高山,高贵儒雅。看这些太极拳名家演练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超越于技而达乎其道者,故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为提高锻炼效果,太极拳不但可以像八卦掌那样,同一个架子有高、中、低“三盘”练法,还可以同一个架子以慢、中、快三种不同速度进行练习。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作为每天的必修主课,这种练法有利于养生,我们称它为“养架子”;二是以慢速、较低的姿势,每个动作完毕停下来几秒钟,这样打一遍拳大概需要个把小时。每隔一两天这样练习一次,有利于功力增长,我们称它为“功架子”;三是以较高的姿势、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练习一次,有利于提高技击反应能力。快架子会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快,均应以不失要求为度,我们称它为“打架子”。初入门者即可将“养架子”与“功架子”混合练习,只不过练“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动作正确与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换。”“养架子”须有一定基础,才可以混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养架子”无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中老年练习者总以适度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许多长于技击的太极拳家不是也很长寿么?太极拳慢练虽无时间要求,但也不是无限度的,那些死气沉沉、半死不活的练法,并不是太极拳运动。一些研究表明,当运动时心跳速率加快

不超过50%时,即没有锻炼效果。一些人说练习太极拳越慢越好,作为自身体会虽未尝不可,但作为普遍规律则未必有科学根据。因为内家拳是以慢练为主的拳法,有人就批评练八卦掌时转得很快,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八卦掌走圈也应多慢少快,多转少换,慢练时如太极拳。太极拳练时虽然绵绵不断,顿挫不明显,但发力时却与八卦掌、形意拳一样刚、整、顿、挫。就是说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二者相辅相成。健身也罢,技击也罢,都要灵活掌握、适度运用三种架子,混合练习,打破单一沉闷的练习方式。不偏执于一端,纠正那些错误见解,恢复传统太极拳本来面目,对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不无裨益。
  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迟,是技击所必须遵守的规律,太极拳亦不例外。前辈太极拳家为什么提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境界呢?四两真的可以拨千斤吗?手慢真的可以打手快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不可以!”难道先辈太极拳家说的不对吗?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回答,他们没有说错,主要看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些话的原意。慢练太极拳有特殊目的,慢练本身并不是目的。技击时双方出手如闪电,当对方打来之时,太极拳家练就“舍己从人”的功夫,这叫“引进落空”。为了“引进落空”,所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不动时重心没有移动,此时四两不可能拨倒千斤;彼微动时重心已移动,便为四两拨千斤提供了条件。对方劲力落空之后,瞬间重心不稳甚至前俯后仰,这时轻轻在对方着力点加一点所谓四两之力,对方即会应声倒地。此时发劲速度当然快于对手、力量当然大于对手,于志钧先生在他的《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称之为“阴阳骤变”。如果得机得势,能够做到像《苌氏武技论》中说的,下肢无论在对方的内侧还是外侧,从前面直插到其背后,还会将对方擎发出丈外。武氏太极拳论著中也有与苌氏武技论类似的技术。所谓“四两拨千斤”,不过是千斤落空在前、四两拨动在后而已,传统拳论称此为后发制人。事实上,后发之力也远不止四两,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此百钧之力比较符合技击格斗时的情形,四两之力不过是夸张和形容罢了。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互为辩证,太极拳大概更能体现这个观点。格斗技击瞬息万变,“动缓则缓随”易,“动急则急应”难。太极拳理想的技击境界首先是要“引进落空”,李亦《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开宗明义地说:“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当对方以极快的速度打来,你怎能够以很慢的速度去接手呢?这当然要快。当将对方引进落空之后,机会稍纵即逝,你怎能以很慢的速度将对方拨倒呢?这当然也要快。“彼微动,己先动”之动更要快,快从何而来?这就不是慢练拳架所能完成的了,平时也需要兼练快架子、快推手、快散手。所以李亦在《五字诀》中说要“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要“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陈长兴在《用武要言》中说要“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杨氏九诀》说要“力在惊弹走螺旋”,此时是一点也不能慢的。在各武术流派中,几乎都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概念,太极拳尤其重视且充分发展了这项技术。传统武术招法无数,当对方腿击搂膝、佯攻假打、拳打寸劲,或也是以后发制人等时,单一招式即难以战胜对手。太极拳也有许多其它技法,杨澄甫有极深的推手功夫,但他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仍然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如果所谓推手八法或者十三势确能代表太极拳的一切技术,杨氏何必再说那么多呢?除孙式太极拳外,大多数流派都非常重视招法训练。太极拳与其它拳法一样,也要进行全面技术训练。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自王宗岳《太极拳论》问世以来,太极拳界始终奉为神明。王氏提出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技击原则,其它理论著作虽未过多强调,但也在努力发展这种理想。《太极拳论》科学地否定了传统武术中单纯以“大快”胜“小慢”者,丰富了传统武术的战略思想。《太极拳论》说太极拳富于浪漫地夸张,给读者以无限遐思,有很高的艺术性。中国人有重文的传统,武人大多不文,这种艺术性或许无意地误导了一些人。连杨澄甫这样的大师,也误以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使燕雀在太极拳家手中飞不去,更何况一般学拳者呢?“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太极拳家出手虽慢,却能战胜多个对手,以说明慢能制快。大家心理上不敢怀疑、实践中却难以做到,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只是说其父杨健侯晚年尚能敌八九人,却并未说谁长于以慢手打快手。且不说衰迈之年是否还能对阵,即使是老年人能与青年人相敌,耄耋之年出手就一定会慢么?除非对手不加躲闪摆好架势等着挨打,否则,发力一瞬间也一定是快而不是慢。所谓慢制快者,大概是形容技法娴熟者从容不迫对敌之状罢?总之,如果望文生义地认为,太极拳慢练不是一种由慢而快的手段,误以为慢练就是目的,则一定会“枉费功夫贻叹息”。□



其他文献
八极拳小架作为优秀的传统武术套路,有着较好的观赏性和使用性,练好小架,把握住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全面认识八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笔者将小架部分技术动作的使用方法分别用图解方式加以整理,以便与各位同仁及八极拳爱好者探讨交流。  1、无极式(或称抱头无极式)  彼此均取格斗式,当对方右手打我头部时,我左脚迅速向前插进,双手提挂于脑后侧,双肘微合,含胸,余光扫视对方,然后跟步转体,右手掌背击打
期刊
王尚文是先师王选杰的衣钵传人,他“学师法而不拘泥于师法”,融多家拳法为一体,精研有得。  他少年时体弱单薄,无缚鸡之力,路见不平则敢怒而不敢言。自古大同口泉沟矿民有着尚武之风。矿工的儿子王尚文在环境的影响下,也练起了少林拳。不久,他的身体变壮了,而且孔武有力了。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武术。自16岁那年拜师学艺后,一发而不可收。十年间,他先后练过少林、摔跤、形意、散打等功夫,从而在尚武的大同颇负盛名
期刊
太极拳以阴阳变化为主要模式,以神、意、气、劲为运化程序。发力是打太极拳的重点,也一直是太极拳界探讨的问题,其中有“四两拨千斤”、“蓄力如张弓,发力如射箭”之说。现就这两句,谈一下打太极拳应发何种劲力。  一、“四两拨千斤”。千斤是指力大,四两则是指以气运身的运化,这是以柔克刚的具体运用。全身气运用协调,才能达到柔化,才有上下相随之意,才能做到“引进落空”。这时,无论对方如何用力,都难以伤及自己,而
期刊
八卦掌散打技击性强,其技法有:推、托、带、领、搬、扣、刁、钻、穿、闪、截、拦、沾、连、粘、随,“打中化,化中打;打中拿,拿中打;拿中化,化中拿”。也就是说,在技击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打、拿、化”才能逢招破招,逢式打式。  八卦掌技击术可对练,也可直接攻击与防守。在运动中能够把打、拿、化融于招法中,才是技击的真谛。    预备式    甲(右者)乙二人同伸右掌,沿圈线架掌右转走;二目视虎口(图1)。
期刊
晚年,辛弃疾罢居铅山。此时,有客来访,眉飞色舞,大谈功名。辛弃疾看似如千年古井,不起波澜,而心中却有万马奔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chān音搀)突骑渡江初。燕兵夜(chuò音绰)银胡(lù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次年,辛弃疾奉表南归,而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闻讯大怒,“赤手领五十骑,
期刊
我自幼喜武,曾学习过多种拳术与功法,但收获不大。偶得一本李照山先生大成拳专著,细细研读后,对大成拳之高级境界甚为神往。为能更加深入地体悟大成拳,我参加了《精武》大成拳函授班。这次学习,使我对大成拳有了新的认识,愈学愈觉其神妙与深奥,愈学问题愈多。适逢《精武》在信阳举办大成面授,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能得到李照山先生的耳提面命,实为幸事!  八月,中原流火。南下千里的劳顿所带来的种种不适都随着李老师
期刊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八极拳以套路演练独特,功法训练、技击对抗威力显著等特色,历久不衰。清末民初,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是八极门中杰出代表人物。他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他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铸就了八极拳的辉煌。  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他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
期刊
古时人们外出经营商业、贩运物资之旅行,或信使递送,军卒衙役执行流放、发配人犯的解递、押送,以及官吏的升迁赴任,大多是步行或骑牲口,只有大户人家、巨贾商人或是相当品级的官家,才有车轿代步。而凡为行旅之人,不管车马行、车轿行,都与步行跋涉者一样必备两件东西——一是雨伞(或斗笠、蓑衣等雨具);二是朴刀(又曰“双手带”,或单刀、剑器,武技高强者则一条木棍足矣),故朴刀实为行旅、跋涉者最重要的防身护卫武器和
期刊
如果学拳击、踢击或泰拳,那么力量训练不可小视。因为这些运动对肌肉及相关组织要求很高,力量训练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它可以改善你的薄弱环节,使其日益强健,从而增强抗击打能力。  对于技击者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锻炼踢击部位的肌肉。如果你是位泰拳手,还要锻炼肘和膝的力量和相关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根链子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断开,习武也是如此。如果身体各部位发展不平衡,就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进
期刊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而武术却如一个老人,脚步逐渐放慢,与现代化的氛围格格不入。变则通,武术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不被外部信息所左右,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认知过程。为缩短这个认知过程,我们有必要就中国武术的过去以及面对的历史情境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武术面对的历史境况    自《诗经·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记载起,有文字记载的武术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清末,中国社会变革急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