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和福柯:“主义”之争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巴黎街头,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左)与米歇尔·福柯(右)

  在一张1969年拍摄于巴黎街头的黑白照片中,剃光头、戴牛角眼镜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捏着两张从口袋掏出的有折痕的纸,正对着记者的麦克风发表一篇宣言。
  在他一旁,身材矮小、头发泛着银光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正低头试图在寒风中点燃一支烟。两人的身后,露出另一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侧脸。
  只有在法国,我们才能在社会运动中看到如此多思想家的身影;也只有在法国,人们已经习惯于,学者不仅躲在象牙塔里潜心钻研,还会为了社会的不公不义走上街头。
  20世纪的法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与之相应,法国的思想界也经历了几次重要转折。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的萨特和福柯,可以说代表了20世纪法国思想的两个时代。
  萨特所掀起的存在主义运动,为经历过战争失败的法兰西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由福柯推至顶峰的结构主义思潮,反映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治困境中,法国人根深蒂固的政治挫败感。
  透过萨特和福柯的思想和经历,我们也许能够管窥20世纪法国思想范式的重大转换和争论焦点,并有可能理解这个热爱自由的民族对现代人类困境所作的思考。

自由的悖论


  英国作家萨拉·贝克韦尔提议,把存在主义的诞生定在1932年至1933年之交,三个年轻哲学家在巴黎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闲聊。从德国柏林放寒假回巴黎的雷蒙·阿隆,兴致勃勃地向27岁的让﹣保罗·萨特和25岁的西蒙·德·波伏娃,介绍一种叫作“现象学”的新鲜思潮。
  彼时,萨特还只是个循规蹈矩、受过学院哲学训练的中学教师。由德国思想家埃德蒙·胡塞尔所开启的现象学,却绕过了思辨哲学对于理念世界的追寻,振臂高呼“回到事物本身”。
  胡塞尔主张,不应再去追问事物的表象之下是否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真理就在自我呈现的现象当中。用阿隆的话来说:“如果你是个现象学家,就可以从这杯鸡尾酒大谈哲学!”
  这让厌倦了大学所学及高中教学的年轻萨特激动得“脸色惨白”。1933年的暑假一过,萨特就怀着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的雄心,动身前往柏林进修胡塞尔的现象学。
  在萨特前往柏林进修之时,纳粹党已经在德国兴起,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欧洲上空,薩特也被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发布参战动员,萨特被派往布鲁马斯担任气象兵。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法国军队在短暂抵抗之后溃败,萨特则在德法边境被德军俘虏,后来又被遣送至德国特里尔的一个战俘营。
  战争爆发前,萨特虽然持标准左翼学生的政治观点,但并不热心政治。逃出战俘营后,萨特深信必须积极参加反抗压迫的斗争。他回到巴黎后,与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一起,创办了名为“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抵抗组织。

  对处在维希傀儡政府统治下的法国人来说,《存在与虚无》是一篇反抗压迫的宣言。

  1943年,萨特出版了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由于战时巴黎煤炭短缺,且电力供应不足,萨特不得不到圣·日耳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馆写作。这部从战火中诞生的著作,奠定了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础。萨特将自由置于所有人类经验的核心,他认为有两种存在的方式—“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指人其实和世间万物一样,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他只是存在于那里,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自为的存在”是指人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在于人有意识,而人的自由就在于这种不断创造自身存在意义的行动中。萨特用一句简短的口号,将存在主义概括为“存在先于本质”。
维希政府统治时期,在户外阅读的女性

  存在主义在经历过战争失败的法国人精神深处,掀起了一场革命。对处在维希傀儡政府统治下的法国人来说,自由是最为缺乏也最为宝贵的事物,《存在与虚无》是一篇反抗压迫的宣言。
  尽管有人批评萨特的自由观过于理想,夸大了人的能动性而不顾现实,但萨特指出,他所谓的自由总是处在某种特定的“处境”中,完整的自由必定也包含了现实的限制。不管加诸人的处境有多么极端,只有人自己才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即使面对战争、监禁或死亡,人的自由都是不可剥夺的。
  尽管萨特将现实的条件纳入了他对自由的论述,但“处境自由”仍然成为萨特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加里·古廷所认为的,在德国占领期间,在与占领军合作或抵抗之间作选择是相对简单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的选择要复杂得多,很多相反的选择都能合理宣称是出于“自由”的名义。
  尤其在战后法国的种种政治斗争中,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积极参与斗争的萨特时常面对着自由的悖论。萨特需要解释的不再只是自由本身,而是在特殊人类状况中的自由。

“人之死”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萨特一直是法国思想界的明星。他不仅是一个会写艰涩哲学著作的学者,还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甚至认为,自己的作家身份要比哲学家身份重要。
  40岁之前,萨特已经发表了小说《恶心》,还以剧本《苍蝇》和《密室》在戏剧界成名。他从1947年开始主张一种“介入文学”,提倡要让文学直接参与政治,要“努力使读者意识到在那一历史环境中包含的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为了反对与他文学理想相对立的“纯文学”,萨特甚至拒绝了1948年颁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上的成功,让萨特不再需要担任教职维持生计,他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政治。在二战结束后的种种重大政治事件中,都能看到萨特的身影。但是,走出战争阴影的法国社会,似乎已经消耗掉了自身革命的热情,随之而来的1945—1975年是经济增长与消费者富裕的“光辉30年”。萨特主张的存在主义,似乎越来越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20世纪50年代悄然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成为了存在主义的劲敌。与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相反,结构主义认为人的自主性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实际上,人的主体性一直受到诸如语言、神话、无意识这样相对稳定的文化常量的制约。意义不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创造的,相反,人需要仰赖社会性的符号结构提供的意义。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想家开始直接将炮火对准萨特。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批评,萨特对所谓“自为存在”的执迷与原始社会的野性思维并无二致。西方提倡人类自由的文化,也并不比其他社会的文化更为优越。
  此后,在法国思想界崭露头角的米歇尔·福柯,将结构主义思潮推向顶峰。他在《词与物》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珍视的“人”“主体性”“人道主义”等概念,作了不留情面的批判。福柯在这本书的结尾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
  显然,当福柯说出“人将不再存在”时,并不是说作为生物或社会物种的人的灭绝,而是西方文化中有关人的观念,以及对人的优越性的想象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也终将在历史中消失。
  福柯出生于1926年,与萨特一样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人占领法国。青年福柯大部分时间都在勤奋苦读,准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在巴黎高师,他也追随声名显赫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怀抱热忱,但他很快就意识到法国思想需要新鲜空气。
  虽然终其一生,福柯都坚持左翼的立场,但他刻意与马克思主义保持距离。与此同时,福柯对法国盛行的存在主义也产生怀疑,他苦苦思索着摆脱萨特这位法国思想界“父亲”的道路。
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街头

  1966年出版的宣称“人之死”的《词与物》让福柯一跃成为与萨特齐名的学术巨星。

  灵光乍现的时刻,在1953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到来。福柯在巴黎一家熄了灯的戏院看戏。这出戏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花在无休止的等待上,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当有人喊出“给我思想,猪猡!”之时,脖子上套着绳索的奴隶突然跳上舞台胡言乱语一通,全都是无法理解的音节。
  这个在巴黎轰动一时的演出,是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这出荒诞戏剧仿佛哲学寓言,让福柯猛然领悟到,自以为是万物尺度的人,实际上受着由“戈多”所代表的理想社会秩序观念的奴役。《等待戈多》让他“实现了突破”。
  1966年出版,宣称“人之死”的《词与物》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法国的畅销书,并且让福柯一跃成为与萨特齐名的学术巨星。学者迪迪埃·埃里蓬在传记中写道:“所有在1966年春天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幸福的。”
  1966年底,成为众矢之的萨特对福柯的新书作出了严厉的回应。《拱门》杂志刊出对年迈哲学家的专访。萨特声称,福柯只不过是“用幻灯片取代了电影,用一连串静止的图像取代了动态的画面”。他认为《词与物》只是一盘东拼西凑的杂烩,一种意识形态的虚构,是“资产阶级尚有能力构筑起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萨特意气用事的攻击,福柯仅在时隔多年以后才语带讥讽地说:“可怜的资产阶级,要是他们真需要我来筑一道‘防线’的话,那他们也真是虚弱到家了。”

知识分子,普遍还是特殊?


  1968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
  这场突如其来的学生运动,从大学校园、拉丁区的斜巷蔓延至整个法国。事件的发生让法国知识界措手不及,最先陷入窘境的,是宣告“事件”不可能发生的结构主义者们。

  尽管萨特和福柯在学术观点上势不两立,但两位哲学家却会经常出现在同一抗争集会上。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们高喊着“结构不上街”,批评结构主义的理论。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中国姑娘》中,导演甚至安排女主角把一连串番茄砸到福柯的《词与物》上。
  刚为存在主义敲响丧钟的结构主义者们猛然发现,萨特的思想似乎再次迎来了春天。5月10日,萨特签署了一份联合宣言,发表在支持学生诉求的《世界报》上。萨特甚至成为5月20日索邦大学集会上,唯一被允许发表演讲的知识分子“保守派”成员。原本齐声攻击这位思想界领袖的学生们,此刻则极度渴望得到这位“父亲”的认可。有学者敏锐地将这一幕称为“让﹣保罗·萨特的报复”。
  在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的过程中,萨特也在思索发达工业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角色。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知识分子的使命陷入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虽然知识分子声称从普遍有效的知识立场发表意见,但他们的行动却总是在为特殊的社会利益服务。
1968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事件的发生让法国知识界措手不及

  “五月风暴”发生后,萨特意识到,要想摆脱困境,知识分子必须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毕竟这场运动,让所有自认为是社会先知的法国知识分子颜面尽失。
  毫无疑问,“五月风暴”也对福柯產生了深刻影响。只不过事件爆发时,福柯还远在突尼斯,只能通过他的同性伴侣间接了解事态的发展。错过了“五月风暴”的福柯回到法国以后,转而积极参加“介入性”的政治行动。
  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经常能看到文章开头那张照片上的景象—尽管萨特和福柯在学术观点上势不两立,但两位哲学家却会经常出现在同一抗争集会上。
  事实上,福柯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角色作了不一样的思考。他首先区分了普遍知识分子和特殊知识分子。普遍知识分子以萨特为代表,信奉超越历史的、超验的人类价值;特殊知识分子则遵从福柯理想的政治介入模式。
  福柯发现,现代权力事实上并不只是自上而下的、由司法体系牢牢掌控的,而是像毛细血管一般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知识分子不能自外于现代社会权力之网,只能通过引入那些与权力有直接关联之人的“局部知识”,有策略地对抗权力。
  他很快将特殊知识分子的理想,投入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他成立了“监狱信息小组”,让监狱囚犯的非人处境曝光于世,并且用系谱学方法撰写《规训与惩罚》,提出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发端于一种“全景敞视监狱”的模型。
  显然,萨特和福柯对于知识分子的使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萨特终生都信仰一种普遍的人类自由,而福柯虽然不信任这种普遍理想,却也试图通过局部的“越界”解放权力之网中的个人。
  毫无疑问,他们都承接了19世纪末以来由埃米尔·左拉开创的法国知识分子传统,用自己的方式肩负起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其他文献
何子维  2019年10月1日,由10万名激情澎湃的群众、1.5万名身着戎装的军人和一系列重型武器组成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仪式,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上演。  这既是新中国的历史注脚,也勾勒着新中国的国运前程。  在漫长而充满了韧性的70年间,中国举行了15次国庆阅兵。自春秋时期“观兵以威诸侯”沿袭而来的阅兵仪式,既是强化个人对于国家的一种需要,也令中国的叙事自有一种特殊的意味,放
因为长得像周杰伦,AV男优东尼大木常被叫作“暗黑周董”。习惯了这些外号,他并不忌讳别人这样叫,有时还会在微博发周式Pose的照片博网友一笑。  2018年10月,他受邀来到成都参加某个动漫展,为此准备了两首歌。一首是《灌篮高手》的片尾曲《直到世界尽头》,一首是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  东尼出现在会场的瞬间,人群兴奋起来。“大木老师”“周杰伦来了”“真的好像啊”,大家纷纷掏出手机,镜头对准,或是
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奖成为一种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奖项,这并不在诺贝尔本人的预料之中。  诺贝尔奖科技类奖项的评选标准,历经了多次变革,有的内容甚至违背了诺贝尔本人的意愿。1895年,也就是诺贝尔死前的一年,他原本设立的遗嘱是这样的:“我所留下的全部可成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建立一种基金。它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1864年,发生在田纳西州的富兰克林战役  诞生于18世纪晚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由各个州自愿组合、自愿加入的,那么某个州自愿退出,该怎么办?没有相关法律!这就为建国近100年后的“内战”埋下祸根。  “内战”,或者称“南北战争”,其结果之一是初步解放了黑奴,但更重要的是确认了美国的统一原则,即联邦不可分裂。解放黑奴只是副产品  1861年,南方州由于“奴隶制”的问题,开始与北方州交恶,宣布退出联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警方4月25日宣布逮捕一名72岁退休警员,其涉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犯下一系列强奸和谋杀案。随着嫌疑人落网,拖了超过40年的悬案有望水落石出。    嫌疑人名为约瑟夫·詹姆斯·迪安杰洛,涉嫌从1976至1986年在有“金州”之称的加州犯下12宗谋杀案、至少50宗性侵案和120宗入室盗窃案,受害人年龄从13岁至41岁不等。嫌疑人作案地点最初集中在萨克拉门托县,随后蔓延至旧金山东湾地区、文
海明威在散文集《流动的盛宴》中曾写到的莎士比亚书店  当提到法兰西人文精神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思想巨擘。  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一套20世纪法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在一顶“法兰西人文精神继承者”的大帽子下,福柯、萨特、列维施特劳斯、梅洛庞蒂等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思想家们汇聚在了一起。  其实,所谓“人文精神”之“以人为本”内涵的源头,可追溯到17到19世纪先后出现的,哲学上的唯理主义、艺术上的古典主
陈言  6月在日本采访一周,接触了不少人,尤其是30多年来的朋友。现在大家都在60岁以上了,拿还是不拿年金、拿多少厚生年金,这让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不同。  和中国只有一种退休金不同,日本的年金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民年金”,指20岁到60岁的所有国民必须加入的养老保险。每月需缴纳1.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30元),缴足40年后,每月可以领到6.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185元)的年金。笔者周边
当莱纳斯·鲍林改变早餐习惯时,一切就开始不对劲了。  1964年,65岁的鲍林决定在每天早上喝的柳橙汁里添加维生素C片,就像在可口可乐里加糖一样,鲍林全心全意地相信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在此之前,他的早餐没什么值得说的。每天吃过早饭后,鲍林就会到加州理工学院上班,周末无休。他总是这样不知疲倦,工作也卓有成就。30岁时,鲍林就已融合化学和量子力学,提出“价键理论”和“电负性”等创新概念。20年后,
尤里·米尔纳(右)颠覆了硅谷的投资圈,他使数字天空技术(DST)公司以现在看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入了脸书近10%的股份  美俄目前的关系,虽不说跌至冰点,但遇冷是毫无争议的。不过,在对抗的同时,两国也在其他领域相互交融,彼此包容。最典型的,在美国就有超过300万的俄罗斯族裔人口。比如,最近特朗普在“通话门”里希望乌克兰总统调查的那家网络安全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德米特里·阿尔普洛维奇,就是
作为山水相连的邻邦,中国和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由来已久,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这其中,同在北部湾沿岸、仅一河之隔的广西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越恢复邦交以来,从东兴北仑河边到越南芒街市,聚满了来自各地的“淘金客”。来来往往的人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货物中,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极盛时期,北仑河上千帆竞发,搬运工昼夜不停地搬货,船只的汽笛声、货车的鸣笛声、交易者的谈话声,交织成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