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新闻从在我国出现至今,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背离新闻采访原则的怪现象开始出现,遏制这些现象有需要新闻人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本文对近年来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怪现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怪现象;弊端
前言:我国电视新闻诞生已经超过半个世纪,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出现。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下,推动了电视新闻的高速发展。从技术的角度讲,我国的电视新闻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我国的电视直播水平已经被世界公认,这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窥见一二。
随着电视新闻的迅速发展,相关部门对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加深,尤其是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作为获取新闻手段的必备手段已经被运用的相当的纯熟,结合记者本身的特点,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各大高校也开设了新闻采访的课程,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一些背离新闻原则的现状发生。
1.忽视理论研究
电视新闻采访是与广播、报纸的采访相对而言的,区别在于报道事实材料的手段不同。电视记者将新闻事实利用摄像机和话筒对被确定为构成新闻事实的画面与声音的收集,转化为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电视新闻采访的概念至今仍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电视新闻采访的发展,电视新闻采访就是信息的了解和和采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和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但当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却仅把用现代化机器收集信息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忽略了电视新闻的需要对素材的了解和掌握,这在我国几乎已经形成不成文的规定,理论研究一直比较滞后且进步慢。从最开始重视采访、写作、编辑的新闻为主要内容,到整个过程的新闻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进步,但是却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新闻的理论研究著作并不多,缺少理论的指导,工作中难免出错,会走弯路。忽视理论研究和对新闻的重视程度出现偏颇都将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弊端,最大的弊端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将只注重事实的采集,忽略理论的指导,而且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认识偏颇执主要体现在县信息采集上,他们只注重那个与画面的采集,忽略了文字、事实、背景的采集,这些也是新闻的一部分。
作为采访中运用现代化最多的一种采访手段,理应再次采访中体现出自身的优势,但是从现实中来看,则不是,电视新闻采访只是将报纸上的新闻用画面“拍”了一遍,根本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反应出新的及时性。新闻不是假的,但却不够新鲜。作为电视记者应该承担的是比广播记者,报纸记者多一项优势的前提下,多一份技能。不同的宣传方式应该带给受众不同的新闻角度,让受众从多角度理解新闻。
2.新闻素材的选取出现偏颇
我国电视新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呈现了很多的精品佳作,但在题材的选择上仍出现了一些偏颇,尤其是部分记者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所选择的新闻题材则多是社会上的奇闻怪趣,缺少现实意义,将新闻的服务性原则忽略,更有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增加收视率,不惜一切代价,让电视机前得部分受众感到难过的同时也感到迷惑,我们的社会就只发生这些新闻吗?部分新闻工作者则只偏重政治新闻的报道,更明白的说是只偏重政府会议的报道,新闻成了领导人念讲话稿,领导人出访的专题。普通百姓坐在电视机前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毫无关系。这种题材的偏颇直接导致人们身边的大量的有價值的新闻,被记者熟视无睹的忽略,新闻的时效性就在记者无人问津下失去了社会价值。
新闻是今天发生的事实,也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的记者是在用他们手上的机器去记录历史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了解我们生活的时代,记者历史上的今天,但是现在题材选择的偏颇却让新闻失去了这个意义。我们记者选择新闻应该考虑全面,新闻报道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些没有价值的空文。
3.摄影记者认识的偏颇
电视采访和报纸采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运用现代的机器拍摄出具有现实感的形象画面呈现给受众,这些形象来源于新闻现场,可以更好的表达记者的思想,也是为我们新闻服务的一种方式。
但现实是我们记者采访中却忽略很多素材,选择那些无法实现且看起来像虚假新闻的形象,甚至在无法获取新闻想要的情况下,要求被采访者摆拍,这样呈现的画面将完全失去新闻意义,新闻价值。比如采访一个画家,画家是具有艺术气息的人,他们的画室很少是清洁、明亮的,如果呈现这样的画面,受众不得不怀疑,这个画家还有时间画画吗?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记者迅速判断现场诸要素的新闻价值之外,还必须在现场找到能够表现和负载新闻价值的形象来加以体现,这些形象不是循规蹈矩的,可以是出乎意料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新闻事实。
4.获取渠道的偏颇
随着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媒体变得越来越多,获取独家新闻也就越来越难,怎样获取新闻素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少记者因为努力地“跑”新闻,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发表了很多优秀新闻作品,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也有部分记者却只呆在办公室等新闻,甚至闭门造车,更有甚者,直接毁了记者的名声,被称为“狗仔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娱乐新闻界的新闻记者。
记者不深入现场所写的新闻是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记者抱以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方法去采访,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及观众对它的喜爱程度。作为一个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应该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为社会,为受众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5.人文关怀缺失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普遍缺失人文关怀。这种现象现在是屡见不鲜,很多新闻忽略无辜者的心情,对其采访没有采用任何的处理就播放在大众面前,这对受众是一种心理的伤害。很多记者将获取信息放在第一位,却忽略了他人的权利。尤其是在突发新闻或者灾难性新闻的时候,很多记者选择了记录新闻,放弃去挽救他人的机会,这样的记者也许是合格的记者,但却缺少了做人起码的道德和善良,向受众传达新闻的时候是不是也传达了冷漠,大众在这样的新闻影响下,是否也会变得冷漠呢?
结束语:
这是历史发展下的产物,这是追求利益下的产物,但是时代需要的不是没有良知的记者,不是没有价值的文字堆砌的文章,我们的记者被称为人民的喉舌,是为广大受众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守职业道德,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将新闻的社会价值完全体现出来才是每一个记者应该做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怪现象;弊端
前言:我国电视新闻诞生已经超过半个世纪,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出现。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下,推动了电视新闻的高速发展。从技术的角度讲,我国的电视新闻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我国的电视直播水平已经被世界公认,这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窥见一二。
随着电视新闻的迅速发展,相关部门对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加深,尤其是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作为获取新闻手段的必备手段已经被运用的相当的纯熟,结合记者本身的特点,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各大高校也开设了新闻采访的课程,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一些背离新闻原则的现状发生。
1.忽视理论研究
电视新闻采访是与广播、报纸的采访相对而言的,区别在于报道事实材料的手段不同。电视记者将新闻事实利用摄像机和话筒对被确定为构成新闻事实的画面与声音的收集,转化为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电视新闻采访的概念至今仍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电视新闻采访的发展,电视新闻采访就是信息的了解和和采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和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但当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却仅把用现代化机器收集信息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忽略了电视新闻的需要对素材的了解和掌握,这在我国几乎已经形成不成文的规定,理论研究一直比较滞后且进步慢。从最开始重视采访、写作、编辑的新闻为主要内容,到整个过程的新闻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进步,但是却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新闻的理论研究著作并不多,缺少理论的指导,工作中难免出错,会走弯路。忽视理论研究和对新闻的重视程度出现偏颇都将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弊端,最大的弊端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将只注重事实的采集,忽略理论的指导,而且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认识偏颇执主要体现在县信息采集上,他们只注重那个与画面的采集,忽略了文字、事实、背景的采集,这些也是新闻的一部分。
作为采访中运用现代化最多的一种采访手段,理应再次采访中体现出自身的优势,但是从现实中来看,则不是,电视新闻采访只是将报纸上的新闻用画面“拍”了一遍,根本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反应出新的及时性。新闻不是假的,但却不够新鲜。作为电视记者应该承担的是比广播记者,报纸记者多一项优势的前提下,多一份技能。不同的宣传方式应该带给受众不同的新闻角度,让受众从多角度理解新闻。
2.新闻素材的选取出现偏颇
我国电视新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呈现了很多的精品佳作,但在题材的选择上仍出现了一些偏颇,尤其是部分记者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所选择的新闻题材则多是社会上的奇闻怪趣,缺少现实意义,将新闻的服务性原则忽略,更有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增加收视率,不惜一切代价,让电视机前得部分受众感到难过的同时也感到迷惑,我们的社会就只发生这些新闻吗?部分新闻工作者则只偏重政治新闻的报道,更明白的说是只偏重政府会议的报道,新闻成了领导人念讲话稿,领导人出访的专题。普通百姓坐在电视机前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毫无关系。这种题材的偏颇直接导致人们身边的大量的有價值的新闻,被记者熟视无睹的忽略,新闻的时效性就在记者无人问津下失去了社会价值。
新闻是今天发生的事实,也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的记者是在用他们手上的机器去记录历史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了解我们生活的时代,记者历史上的今天,但是现在题材选择的偏颇却让新闻失去了这个意义。我们记者选择新闻应该考虑全面,新闻报道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些没有价值的空文。
3.摄影记者认识的偏颇
电视采访和报纸采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运用现代的机器拍摄出具有现实感的形象画面呈现给受众,这些形象来源于新闻现场,可以更好的表达记者的思想,也是为我们新闻服务的一种方式。
但现实是我们记者采访中却忽略很多素材,选择那些无法实现且看起来像虚假新闻的形象,甚至在无法获取新闻想要的情况下,要求被采访者摆拍,这样呈现的画面将完全失去新闻意义,新闻价值。比如采访一个画家,画家是具有艺术气息的人,他们的画室很少是清洁、明亮的,如果呈现这样的画面,受众不得不怀疑,这个画家还有时间画画吗?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记者迅速判断现场诸要素的新闻价值之外,还必须在现场找到能够表现和负载新闻价值的形象来加以体现,这些形象不是循规蹈矩的,可以是出乎意料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新闻事实。
4.获取渠道的偏颇
随着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媒体变得越来越多,获取独家新闻也就越来越难,怎样获取新闻素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少记者因为努力地“跑”新闻,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发表了很多优秀新闻作品,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也有部分记者却只呆在办公室等新闻,甚至闭门造车,更有甚者,直接毁了记者的名声,被称为“狗仔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娱乐新闻界的新闻记者。
记者不深入现场所写的新闻是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记者抱以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方法去采访,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及观众对它的喜爱程度。作为一个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应该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为社会,为受众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5.人文关怀缺失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普遍缺失人文关怀。这种现象现在是屡见不鲜,很多新闻忽略无辜者的心情,对其采访没有采用任何的处理就播放在大众面前,这对受众是一种心理的伤害。很多记者将获取信息放在第一位,却忽略了他人的权利。尤其是在突发新闻或者灾难性新闻的时候,很多记者选择了记录新闻,放弃去挽救他人的机会,这样的记者也许是合格的记者,但却缺少了做人起码的道德和善良,向受众传达新闻的时候是不是也传达了冷漠,大众在这样的新闻影响下,是否也会变得冷漠呢?
结束语:
这是历史发展下的产物,这是追求利益下的产物,但是时代需要的不是没有良知的记者,不是没有价值的文字堆砌的文章,我们的记者被称为人民的喉舌,是为广大受众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守职业道德,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将新闻的社会价值完全体现出来才是每一个记者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