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田、薜荔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十四日。
  凌晨下过细雨,早晨村庄中有很薄的雨雾,隔了一天再去看前日的那两朵桃花蓓蕾,都开了。两朵桃花的花瓣沾着雨露,桃花的粉色是清艳的,原本看上去就很有水气,春雨濡花就更美了。放翁说好花如故人,我觉得桃花最是。见到这故人,我欢喜得跟什么似的,好像这个春天因此便值得了。山居的好处也是如此,每一日都会有几样好事物入眼入心,也从很多事物中找到益处。
  此地信号不好,远离网络,真是天地清旷,人也明亮豁达起来。在这里的生活也正响应了巴尔蒙特的诗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去一个山谷看自己家的水田。从前山道边的小松长成大树。水田大部分改成了茶园,只保留两块。田里放干了水,收割后的稻根还整齐地留在田里,其间布满各种翠绿的野草,开着洁白的小花,让人想到花戒指。忆起从前插秧割稻的情形。有一年父亲外出工作,家里一亩多水田的秧都是我和妈妈插的。我一个人负责“打格子”,把秧绳一端在田埂边插好,走到另一端,拉好秧绳另一端,然后沿着秧绳插秧,一路插到田埂边,如此循环往复无数次。这是机械又辛苦孤独的工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然而第二天并不能休息,下雨天也不能停,我们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插秧。
  我们种的是一年两次的双季稻,晚稻的秧必须在立秋前插完。这之前的早季稻收割正值盛夏,我常常帮家里割稻子,近中午时父母就先打发我回家做午饭。烧完午饭我还得做猪食,之后还得翻一翻晒在院子里的谷子,一系列事情完成后才吃饭,然后盛好饭送到田边给家人吃,接着割稻。晚季稻的收割正值金秋,我们要轻松很多,打稻机声此起彼伏地在山谷中回响。也有人家还在用稻桶打稻子,一记一记甩得十分辛苦。
  脚踩在柔软的田泥里非常舒适。“踏着故乡的泥土,我的脚不知怎的轻了……”忽地脑中冒出这句诗。沿着山坡的土路往上走。道边水涧旁长着很多通泉草,通泉草很是幽雅美丽。还惊喜地发现开着淡蓝小花的柔弱斑种草和可爱的球序卷耳。鼠曲草到处开着去年的黄花,也有不少新长出来的鼠曲草,使人忍不住想采它来做饼吃。偶见一点红那充满夏意的花朵,及蓬藟清纯的白花,然而更怀念它那红色的清甜果实。于我而言,这些都是有益的事物,我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凝望它们。
  回家时经村中古宅朝西屋。朝西屋下有小溪流过,溪洞直达屋后山上,在童年的暑假里最喜欢和人成群结队钻入这样的溪洞乘凉。此季的小溪快要干涸了,两边的通泉草、空心莲子草等植物却长得好。村里的人家也不比从前爱种植物了,喜欢把院子推平浇上水泥,用来停车,只有朝西屋外一户人家的院角种了山茶与南天竹。有棵山茶开了很多花,有的花在树上就烂掉了,山茶花掉了一地,夏目漱石有俳:山茶似碗形,徒然落地罩住虻,花中叫嗡嗡。
  这俳句说明了山茶落花时的姿态,必定是整朵坠下的。折一枝山茶插瓷瓶里也很好看,这是南方生活滋润细巧的一面,在北方是办不到的。
  鲁迅小说里写在北方久住后的人回南方忽地看到雪中山茶: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南天竹此地叫仙竹。婴儿周岁用白年糕做的仙桃饼,要采它的叶子嵌在饼上做装饰,白色的桃形年糕上,尖处点了红色,凹处插着南天竹的枝叶。祭祀上用年糕做的大仙桃也要采南天竹的小枝叶来插。因此我每次看到南天竹,总觉得南天竹的叶子有年糕香。
  朝西屋后的树上有大叶薜荔攀缘其上,挂了许多秋天剩下来的暗绿色果子。此地称薜荔为墙薜荔,因为墙上、树脚到处密密麻麻地爬着小叶薜荔。小叶薜荔不结果,只有大叶薜荔才结果,果实可做成透明果冻状的凉粉,撒上薄荷,风味绝佳,是夏日里一味清凉解暑的冷饮。夏天在楠溪江丽水街走过时,不少摊子在售卖此物。这种冷饮的味道大概正可以用现下流行的古早味来形容。
  想起朱天文在《竹崎一日》中写过一种叫阿萝娜的果实,和薜荔颇相似,她写:去皮后把果酱加白糖冲水稀释放冰箱冰得透透的,炎日午睡后外公从冰箱捧出一钵盈黄果液,盛在半透明仿水晶钵里,再取冰块丢入钵中,大家都不舍得吃,一人分到一小碗,惆怅地一匙匙吃下,静默的饭厅只听见匙碗和冰块脆脆的碰击声……
  这段有《冬冬的假期》的影子,使人回味童年的夏天,薜荔果正是这样的果子。
  我家院墙下也爬了很多小叶薜荔,此外还有火炭母,藤蔓缠绕很是壮观,土名叫洋山水,开白花,一簇白花中会长出一粒黑心略带透明的白衣的果实,我们就摘这小果实嚼它的水分,像吃石榴,淡中带酸,没吃头,但我们实在馋,什么都要吃。這墙是小型花园,这时节,长着青苔的石上开着阿拉伯婆婆纳,因为在阴处,花的颜色更加蓝了,很美。儒勒·米什莱说婆婆纳开的花,好似蓝色的眼睛,十分迷人,虽然一派天真,但是那么清澈,那么锐利,不失为一颗灵魂,在同灵魂对话。
其他文献
001  小时候,赵遇被人叫傻子叫了好长一段时间,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傻,相反很聪明伶俐。  只是因为他9岁那年犯了一回“傻”,早晨去上学的时候在公交车站捡了一个钱包,寒冬腊月,他在公交站台等了两个小时,终于等到失主。  失主给了他一百块钱酬谢,他回到学校因为迟到被老师罚站,在他讲明一切緣由之后,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还手写了一个“拾金不昧”的奖状给他。  赵遇拿着奖状回家贴在墙上,这件事很快就传
北京这两天天亮逐渐早了起来,我恰好天亮还没睡。  可能是对于日出的执念一直困扰着我,我总爱这个时候躺在地毯上,看着城市渐渐苏醒。  突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睡在我旁边的二筒吓得从沙发上蹦起来。  我心想,谁这么厉害居然可以跟我一样到这个点儿还不睡觉。  一看来电显示:老刘。  他就这么出现在我家门口,戴着耳机,带着猫粮。  北京的风呼啦呼啦地吹,他的发型也呼啦呼啦地乱成一团。  老刘跟我打完招呼,径
摘 要:文章以氢键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以问题链为教学支架,借助Gaussian、Chem3D等软件辅助教学,着力构建微观探究促进宏观认识、定量研究促进定性分析的化学课堂,体现以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基本概念的认识思路,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氢键;微观宏观;定量定性;素养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
有一天,我嗅到泥土中,腐烂的花朵和蜂蜜的芳香  于是怀念那些四处蔓延的青草  它们将种子随意播撒,去向哪里,没有人知道  天色晦暗不明。鸽子的叫声是银色的,它们有时会张开翅膀  夜半有花开,露水幽凉  我踮起脚尖,悄悄行走  如同行走在一根琴弦上,夜轻轻颤抖  抖落一丛蓝色的影子,它们薄而湿润,仿佛一群流浪的黎明  你慢慢讲一个清淡的故事,说土拨鼠在这里梦呓  那些流动的风和睡梦中的湖泊,也都是旧
季羡林六十多岁,有人开始称呼他“季老”时,他很不服气,没觉得自己很老;到了古来稀的年纪,他依然没有为年老发愁。既然上帝垂青自己,他就决定再好好干一番大事。于是,他70岁时着手写《糖史》,80岁时他加大了步伐,开始冲刺。  他住在清华园里,每天跑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写作,这样风雨无阻,寒来暑往。有人劝他:年纪一把,还这么拼干啥?他觉得,躺在“老”上睡大觉,跟死了没什么两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
扬起的水袖在描述你的梦  月色薄弱  脚下的碎步踩过一个个滴水的日子  西厢旧了一层,又一层  你低眉时  三月的梨花纷纷飘落在你的身后  ——是一点苍凉  “咿呀”一声  带回尘世情浓  一個云手推出流转的岁月  娴静,优雅  亦有柔韧的芳香  你借灯光戏说:  “偌大人间,有你,郁郁葱葱……”
赏心悦目的人间喜剧,未必与金钱有涉;痛心疾首的人生悲剧,常常与金钱有关。  将幸福定位于家财万贯的人,无法踏上心驰神往的幸福路;把金钱当成“万能钥匙”的人,只能开启始料不及的地狱之门。  试图以拥有金钱而体验幸福的人,只能是“高处不胜寒”;妄想以利益的维系而赢得忠实朋友的人,只能是“人比黄花瘦”。口不言钱的人,有“君子远庖厨”之嫌;爱财如命的人,有“舍命不舍财”之险。  能做金钱的主人的人,是自己
青春花落,我们等待下一场绽放;人来人往,你是否还在我身旁,或已漂泊远方。期望彼此的旅程不是反方向。  银河里有那么多恒星系,太阳系里有那么多星球,真幸运啊,我们在同一颗星球上。地球上有数不清的国家,中国有数十个省,浙江有许多类似的小县城,真幸运啊,我们在同一座城镇,仰望同一方天幕,感谢同一阵鸟语花香。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虽然这句话很俗,但能瞬间震动我们柔软的心弦。世界上
摘 要:广州市荔湾区较早地在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STEM教育领域开始了实践探索,在“STEM试点校”与相关课题引领下,与未来学校建设相互借力。荔湾区STEM教育在观念传播、师资培养、硬件设施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成效显著,为继续提升区域STEM教育质量,荔湾区还应重视转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打造并持续完善“智库—高校—社会·企业”STEM生态系统,发挥STEM教育在教育综合改革全局中的引领作用,
摘 要: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优势进入课堂,有效地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在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服务,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信息技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