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友陆先生来电组稿,说他近期参与 编辑的《国际现场》,创办多年,编得不错,其中设有一处“咖啡吧”栏目,就有关企业界或经济生活中的某些话题,聊天说地,普受读者欢迎。问我能否也弄出一篇来。我对企业界和经济问题十分陌生,婉辞无从下笔。陆兄抓我不放,说今天《新民晚报》有篇上汽集团打造自主品牌的报道,或许可供作文“素材”。第二天,他又送来了近期几本《国际巿场》,让我参阅。盛情难却,看来是赶鸭子架了。
那么,就从“上汽”的这篇报道说起吧。这篇发表于3月29日晚报上的报道,主题是:《上汽集团“三招”站稳500强》。“三招”者,打造自主品牌、学习跨国经营,挺进金融领域也。这“三招”,太子笔。上汽的雄心壮志,可喜可嘉。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三招”中的主要一“招”,应该是“打造自主品牌”吧?
道理无需多赘,相信上汽以及汽车企(行)业的朋友们比局外人更清楚,如果没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跨国经营”“挺进金融领域”谈何容易,甚至连能否“站稳”(500强)还是个问题呢。就汽车市场而言,“品牌销售”、“品牌代理”已成为国际惯例,这表明了生产企业重视维护自主品牌的信誉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维权的重要保证。
品牌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就是它的市场先导。以笔者为例:对汽车市场可说完全陌生,这一辈子大概也不可能有条件成为“有车族”?,但对一些品牌轿车,却也耳熟能详,例如一提到奔驰、克莱斯勒,就会想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一提到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就会想到通用汽车公司;一提到福特、林肯,就会想到福特汽车公司;一提到宝马、劳斯莱斯,就会想到宝马汽车公司;其他保时捷、大众,雷诺、标致、菲亚特……概莫如此。据说福特公司的品牌价值就达564亿美元,可见品牌的魅力在市场中所体现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汽车公司,正是凭借各自的著名品牌,在竞争中推进并站稳在世界汽车市场(也即所称的“跨国经营”),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也即挺进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起步较晚,和世界还有相当差距,至今似还未有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可以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竞争。上汽去年进入了世界500强,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不清楚进入世界500强的具体条件,或许现有企业的规模、贤户是重要依据。如是,则此点对上汽来说,其实并无多少可以引以夸耀的理由。为什么?不妨重提中国的几家国有银行和企业(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石化、中化和中粮)。近年屡屡被《财富》杂志列为世界500强,许多经济学家对此就表示了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一是所谓的500强不是公司(企业)强弱的标志,而只是一种大小的标志。500强中一直充斥着不少亏损大户。500强不是真正的500强,而只是500大而已。500强也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企业做大后的副产品而已。一家杂志排出一个公司(企业)排行榜,不值得我们特别看重。二是就中国几家企业进入500强而言,基本上是国有大企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在国家种种政策保护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或一度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有的还有种种问题。以银行为例,这么大一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四家国有银行。美国的银行以百家计,知名的就有几十家。我们的银行上榜,不是因为业务做得好,而是因为人民收入增加了,银行等于搭了这个便车自动进入500强,更不用说效率、服务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了。三是从竞争力角度看,我们同人家不可同日而语。按照标准,我们的规模达到了,但我们的竞争能力很弱。对中国企业来说,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人家的规模,而是人家的竞争力。我们一定不能追求大,而要把竞争力、把赢利能力,把赚钱能力放在首位。
500强(或500大)固然令人羡慕。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例如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的福特、雷诺、标志,菲亚特等,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而不是靠政府“拔苗助长”,靠“拉郎配”拼凑出来的;即使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有企业真正靠自己的实力杀入500强。那也并不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就可以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了。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它的经济基础的坚实首先有赖于广大中小企业的稳固发展、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自然而然地通过竞争产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这个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少说也要二三十年,多说的话,可能就要半个世纪以上了。所以,与其坐在那里仰视羡慕那些500强、何如扎扎实实地“起来行”呢?
“500强情结”一方面表达了过去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常态的国人在改革开放小富起来以后,渴望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热情;另一方面多少也透露了我们患有对市场经济发展和发育的漫长过程缺乏远见和耐心。
经济学家对“500强”的理性判析,值得所有已经进入或意欲进入“500强”的企业深思。
再回到上汽。据说上汽是一家合资企业。在上汽目前尚无自主品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年积累的市场经验,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并缩短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应该是可以期望的。而根据国外汽车战略联盟的成熟经验,自主产品完全可以在合资模式下创立。据报道,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开发体系架构已日渐形成,上汽集团高层明确表示:“开发自主品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但我们将义无返顾。”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品牌市场和竞争焦点,无论国企和民企,打造自主品牌的路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我们都应该有足够信心。套用一句俗语: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是么?(作者系上海作协会员、《新民晚报》原专刊部主任,现为《上海作家》特约编审,著有散文集《秋日品梦》、散文诗集《美丽》,a杂文集《凡人快语》等)
那么,就从“上汽”的这篇报道说起吧。这篇发表于3月29日晚报上的报道,主题是:《上汽集团“三招”站稳500强》。“三招”者,打造自主品牌、学习跨国经营,挺进金融领域也。这“三招”,太子笔。上汽的雄心壮志,可喜可嘉。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三招”中的主要一“招”,应该是“打造自主品牌”吧?
道理无需多赘,相信上汽以及汽车企(行)业的朋友们比局外人更清楚,如果没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跨国经营”“挺进金融领域”谈何容易,甚至连能否“站稳”(500强)还是个问题呢。就汽车市场而言,“品牌销售”、“品牌代理”已成为国际惯例,这表明了生产企业重视维护自主品牌的信誉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维权的重要保证。
品牌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就是它的市场先导。以笔者为例:对汽车市场可说完全陌生,这一辈子大概也不可能有条件成为“有车族”?,但对一些品牌轿车,却也耳熟能详,例如一提到奔驰、克莱斯勒,就会想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一提到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就会想到通用汽车公司;一提到福特、林肯,就会想到福特汽车公司;一提到宝马、劳斯莱斯,就会想到宝马汽车公司;其他保时捷、大众,雷诺、标致、菲亚特……概莫如此。据说福特公司的品牌价值就达564亿美元,可见品牌的魅力在市场中所体现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汽车公司,正是凭借各自的著名品牌,在竞争中推进并站稳在世界汽车市场(也即所称的“跨国经营”),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也即挺进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起步较晚,和世界还有相当差距,至今似还未有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可以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竞争。上汽去年进入了世界500强,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不清楚进入世界500强的具体条件,或许现有企业的规模、贤户是重要依据。如是,则此点对上汽来说,其实并无多少可以引以夸耀的理由。为什么?不妨重提中国的几家国有银行和企业(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石化、中化和中粮)。近年屡屡被《财富》杂志列为世界500强,许多经济学家对此就表示了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一是所谓的500强不是公司(企业)强弱的标志,而只是一种大小的标志。500强中一直充斥着不少亏损大户。500强不是真正的500强,而只是500大而已。500强也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企业做大后的副产品而已。一家杂志排出一个公司(企业)排行榜,不值得我们特别看重。二是就中国几家企业进入500强而言,基本上是国有大企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在国家种种政策保护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或一度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有的还有种种问题。以银行为例,这么大一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四家国有银行。美国的银行以百家计,知名的就有几十家。我们的银行上榜,不是因为业务做得好,而是因为人民收入增加了,银行等于搭了这个便车自动进入500强,更不用说效率、服务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了。三是从竞争力角度看,我们同人家不可同日而语。按照标准,我们的规模达到了,但我们的竞争能力很弱。对中国企业来说,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人家的规模,而是人家的竞争力。我们一定不能追求大,而要把竞争力、把赢利能力,把赚钱能力放在首位。
500强(或500大)固然令人羡慕。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例如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的福特、雷诺、标志,菲亚特等,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而不是靠政府“拔苗助长”,靠“拉郎配”拼凑出来的;即使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有企业真正靠自己的实力杀入500强。那也并不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就可以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了。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它的经济基础的坚实首先有赖于广大中小企业的稳固发展、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自然而然地通过竞争产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这个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少说也要二三十年,多说的话,可能就要半个世纪以上了。所以,与其坐在那里仰视羡慕那些500强、何如扎扎实实地“起来行”呢?
“500强情结”一方面表达了过去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常态的国人在改革开放小富起来以后,渴望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热情;另一方面多少也透露了我们患有对市场经济发展和发育的漫长过程缺乏远见和耐心。
经济学家对“500强”的理性判析,值得所有已经进入或意欲进入“500强”的企业深思。
再回到上汽。据说上汽是一家合资企业。在上汽目前尚无自主品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年积累的市场经验,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并缩短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应该是可以期望的。而根据国外汽车战略联盟的成熟经验,自主产品完全可以在合资模式下创立。据报道,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开发体系架构已日渐形成,上汽集团高层明确表示:“开发自主品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但我们将义无返顾。”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品牌市场和竞争焦点,无论国企和民企,打造自主品牌的路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我们都应该有足够信心。套用一句俗语: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是么?(作者系上海作协会员、《新民晚报》原专刊部主任,现为《上海作家》特约编审,著有散文集《秋日品梦》、散文诗集《美丽》,a杂文集《凡人快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