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上掠过一群大雁的身影,留下一两声雁阵的鸣声。
那个午间的教室静悄悄。未进门就看见同学们捧着书读着。我微微地笑了,幸福感一丝丝地从心头漾起。
我轻轻地走到讲桌前,用心地批起了他们前天写的《新年的第一场雪》。轻盈明快的文字间流淌着儿童独有的情愫,翩飞的雪花中跳跃着的那颗颗童心纯澈、澄明,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飘舞的瞬间,不觉笑出了声。
猛然抬头,才发觉自己的笑是那么的突兀,扰乱了学生的阅读场。看到几位学生抬头也朝我微微地笑着,我不觉合掌致歉,示意他们继续看自己的书。
撑着下巴看着同学们静心阅读的“小书迷”样,突然有一种摄影师的冲动:悄悄地将他们的读书百态摄下了一张张静读照。这下,几个原本还不能沉下心去的学生也投入地读起手中的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独特的,阅读会让他们更灵动、更智慧。
定能生慧,阅读是学生通往个性和诗性的阳光大道。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执著地坚信着。文化儿童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可以丰富儿童的教育。文化儿童,得努力让自己有些文化。于是,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在儿童面前以身作则,我读、我思、我写,和儿童们一起分享书香的快乐。
语文课始或课尾给大家讲故事,是期中检测后我给儿童们的再一次承诺。开学时也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只可惜时断时续,有时借口课的内容紧而自悔其约了。
前一段时间,静心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又想想一直以来就固执地认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得益于对阅读的喜爱而日久积淀的底蕴,便对自己废弃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阅读的路径而感到不安。同学们总喜欢和我一起读书交流,每次要讲故事,请他们作出选择,他们总会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讲,张老师讲。”听到我讲故事了,一个个眼睛发亮,喜形于色。想起这些,和同学们一起读作品的快乐与幸福就弥漫在心间。
这段时间一直在和同学们读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这是一篇童话,是青年作家王一梅的童话代表作和成名作。讲了一只蚂蚁爬到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就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一只被书夹扁了的小蚂蚁,就这样带着书中的文字,组成了一个个变幻无穷的故事。尽管有的学生看过一遍了,尽管一半多的学生手里也有一本。可他们还每天渴望和我一起交流,都争着将手中的书递给我,努力绘声绘色地讲着。我不时给同学们提着小问题,不时拿我们自己和书里的主人公作个比较,乘机不露声色地“灌”一点做人的小道理,发现同学们都欣欣然地接受了。语文是育心的,我再一次肯定地对自己说。边讲边痴笑着,边讲边伤感着,边讲边思考着,时间总显得特别的快。往往一段结束,学生还想听下一段,甚至不肯下课玩耍、休息,直嚷嚷着:“我们不要下课,我们不要下课!”就连班里最顽皮的几个男孩,也喊着:“一定要把这个讲完!”
这样和同学们一起读着,我发现他们和我的感情也日渐好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现在,我真想多抽时间和学生们读完一本再读一本,一起沉浸在阅读的无边幸福中!
是啊,“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飞翔的第一步,也是使一枝梅花变成‘一枝春天’的魔法石”。作为文本的引领者,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就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也决定着学生人生每一步脚印的深浅。延伸的阅读化成教师的修养与感悟,也增强了诠释者的诠释能力,诠释最后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温馨而坚韧。
静静地,静静地,我和同学们在书香中看到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有梦的学生是幸福的。
我和学生一起看到了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园。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一种格调,代表着一种想象和智慧。
孙幼军的名字,意味着明净之中的洒脱,像一片成熟的醉人的麦子。
杨红樱的名字,意味着温柔之中的体贴,像微风中婀娜多姿的柳枝。
汤素兰的名字,意味着雅致之中的风韵,像阳光下含笑的向日葵。
王一梅的名字,意味着幻想之中的奇妙,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
……
他们都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有一个装满童话的小木屋。
我和学生就像是书本里的“蚂蚁”,在书本里不停地走着,读着,编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那个午间的教室静悄悄。未进门就看见同学们捧着书读着。我微微地笑了,幸福感一丝丝地从心头漾起。
我轻轻地走到讲桌前,用心地批起了他们前天写的《新年的第一场雪》。轻盈明快的文字间流淌着儿童独有的情愫,翩飞的雪花中跳跃着的那颗颗童心纯澈、澄明,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飘舞的瞬间,不觉笑出了声。
猛然抬头,才发觉自己的笑是那么的突兀,扰乱了学生的阅读场。看到几位学生抬头也朝我微微地笑着,我不觉合掌致歉,示意他们继续看自己的书。
撑着下巴看着同学们静心阅读的“小书迷”样,突然有一种摄影师的冲动:悄悄地将他们的读书百态摄下了一张张静读照。这下,几个原本还不能沉下心去的学生也投入地读起手中的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独特的,阅读会让他们更灵动、更智慧。
定能生慧,阅读是学生通往个性和诗性的阳光大道。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执著地坚信着。文化儿童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可以丰富儿童的教育。文化儿童,得努力让自己有些文化。于是,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在儿童面前以身作则,我读、我思、我写,和儿童们一起分享书香的快乐。
语文课始或课尾给大家讲故事,是期中检测后我给儿童们的再一次承诺。开学时也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只可惜时断时续,有时借口课的内容紧而自悔其约了。
前一段时间,静心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又想想一直以来就固执地认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得益于对阅读的喜爱而日久积淀的底蕴,便对自己废弃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阅读的路径而感到不安。同学们总喜欢和我一起读书交流,每次要讲故事,请他们作出选择,他们总会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讲,张老师讲。”听到我讲故事了,一个个眼睛发亮,喜形于色。想起这些,和同学们一起读作品的快乐与幸福就弥漫在心间。
这段时间一直在和同学们读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这是一篇童话,是青年作家王一梅的童话代表作和成名作。讲了一只蚂蚁爬到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就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一只被书夹扁了的小蚂蚁,就这样带着书中的文字,组成了一个个变幻无穷的故事。尽管有的学生看过一遍了,尽管一半多的学生手里也有一本。可他们还每天渴望和我一起交流,都争着将手中的书递给我,努力绘声绘色地讲着。我不时给同学们提着小问题,不时拿我们自己和书里的主人公作个比较,乘机不露声色地“灌”一点做人的小道理,发现同学们都欣欣然地接受了。语文是育心的,我再一次肯定地对自己说。边讲边痴笑着,边讲边伤感着,边讲边思考着,时间总显得特别的快。往往一段结束,学生还想听下一段,甚至不肯下课玩耍、休息,直嚷嚷着:“我们不要下课,我们不要下课!”就连班里最顽皮的几个男孩,也喊着:“一定要把这个讲完!”
这样和同学们一起读着,我发现他们和我的感情也日渐好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现在,我真想多抽时间和学生们读完一本再读一本,一起沉浸在阅读的无边幸福中!
是啊,“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飞翔的第一步,也是使一枝梅花变成‘一枝春天’的魔法石”。作为文本的引领者,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就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也决定着学生人生每一步脚印的深浅。延伸的阅读化成教师的修养与感悟,也增强了诠释者的诠释能力,诠释最后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温馨而坚韧。
静静地,静静地,我和同学们在书香中看到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有梦的学生是幸福的。
我和学生一起看到了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园。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一种格调,代表着一种想象和智慧。
孙幼军的名字,意味着明净之中的洒脱,像一片成熟的醉人的麦子。
杨红樱的名字,意味着温柔之中的体贴,像微风中婀娜多姿的柳枝。
汤素兰的名字,意味着雅致之中的风韵,像阳光下含笑的向日葵。
王一梅的名字,意味着幻想之中的奇妙,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
……
他们都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有一个装满童话的小木屋。
我和学生就像是书本里的“蚂蚁”,在书本里不停地走着,读着,编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