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教学中的举一反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只有学与思完美结合,才会产生预计的最佳效果。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找到了学与思完美结合的方法——举一反三。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需要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态度。
  [关键词]循循善诱 学与思 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14
  一、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
  孔丘被称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他的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意思是孔丘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想停止钻研都不可能。而这正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欲罢不能地进行自主探索。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思考呢?前提必然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有欲望才有追求,有追求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段话的本意是,不到他想弄懂而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这番话就是说,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更能做到触类旁通,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教师诱导和学生学习都必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善于引导、诱发学生,不能一味地只给学生灌输答案,学生吃“现成饭”只会变得懒惰。
  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思并用达到举一反三
  孔圣人的教育方法中,最受赞誉的便是“举一反三”。有人说,它是启发式教学的开端,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动研究的民主教学法。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何谓“学”,又何谓“思”呢?学,就是指占有知识;思,就是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占有资料,光是一股脑儿的玄想,结果必然流于虚浮、空洞,不切实际;相反只是注意资料的积累,却不去消化理解,分析探讨,进行积极思考,其结果也只有成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这就是圣人言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学不思,就是死读书,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往往会被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变得狭隘、孤独、寂寞。
  明朝理论家王阳明便是如此。他想研究竹子,于是对着竹子硬想七天,结果因头疼而宣告失败。勤于思考又为何会失败?因为他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并没有积极地、主动地动手探索、实验。勤于思也得勤于学,有胆量去学,突破陈旧观念创新地学。
  学则须疑,疑则要思。真正的求学者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思考。那学与思相结合最好的方法便是举一反三,因为知识是具有连贯性和可迁移性的。以此种态度面对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学习就应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方法。
  三、“海纳百川”的语文更需要举一反三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综合性。语文内容包含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草虫鱼,等等。例如《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就牵涉到生物学和地质学,甚至还有气候学。
  学习语文知识更要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具有连贯性和可迁移性。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有篇目有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环保意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复习以环保为主题的综合性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学过的这一单元内容,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的多方面知识:什么是环保意识?现在的环境污染有哪些?可采取哪些的相关措施?人类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这又牵涉到地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
  再如文言文的学习,翻译《醉翁亭记》中的“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了会翻译整句话外,必须要把握里面的重点字,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第二个“乐”是“乐趣”,同时这种“乐”又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有所不同。
  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已成过去式,活学活用式、创新式的方法早已在强调,在普及。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人言“进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古人语“严师出高徒”,今人道“严师未必能出高徒”。反向思维的学习也在被提倡,因此,学习要学思并用,举一反三方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