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扇子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以为不经意间
  做了别人的扇子,
  纯属一个偶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低概率事件,
  在一切偶然因素的影响下,
  做扇子不过是一点缘份。
  
  语言这东西自从和网络挂了钩,就彻底摆脱了旧时沉稳安静的个性,一个个词汇来不及让人定义解释便崭新靓丽活蹦乱跳地踏上了这个时代的舞台,新陈代谢源源不绝,后浪推前浪永远层出不穷,什么HC、BF、LZ,有时眼前跳一句“ME 2”,或者“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看得人眼花缭乱,难明其意,五里雾中朦胧。
  嗯,现在让偶坦白一下,偶第一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地爬到网上来,不过是为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帅哥。在偶还不明白扇子为何物时,就早在某人的一脸笑容前心甘情愿地没了顶。
  原以为不经意间做了别人的扇子,纯属一个偶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低概率事件,在一切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做扇子不过是一点缘份。除此之外真不知如何解释那一瞬的沉迷,却也不甘心就此罢休,认为研究一个人的五官精致与否便是肤浅到底的返老还童。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逗留,往返,徘徊,始终不能放弃那个被追寻着的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不远处。
  在同个网站停留得越久,对网站的布局与结构了解得越透彻,和每一个熟悉的ID混得越熟悉,我便会越深深地感觉到那些和我做了同一个的扇子的人,能够在这网络上相遇相识并不是一种偶然,是冥冥中已经注定好的旅途,是早已在我们生命中书写好的密码相合,灵犀相通。我们是同样情怀的女子,甚至于气质都如出一辙。午夜相会的虚拟时空中,我们有同样的寂寞和悲欢,在彼此接近的过程中,竟发现有时连喜欢的某一阙词都是一模一样的。
  所有的新欢都难免成旧爱。有一天,当我厌倦了熟悉的笑容,去寻找新的目的地时。我尝试了另一种风格的审美,和以前那些朋友执迷于同一个偶像是在我预想的范围之内的,因为我们眷恋上的是同一种气质。第二次,我只是被一双清澈明洌的眉眼所吸引,终于找到了这个默默无闻的新人的地盘。
  这次我以为再不会和第一次一样,寻到那些和我相似的灵魂。
  事实证明我第二次犯了错误。虽然这是另一群粉丝,大家喜欢上的新人与我以前的旧爱完全不同的气质,可是我依然确切无疑地找到了和我相似的灵魂。居然,我们连喜欢的诗都是一样的,连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也是同一部,偶尔大家疲了之后吵着要“别觅新欢”,天,连新欢的方向也出乎意料地一致。
  是爱好太广泛,还是根本太花心,以至于大家八字相合的机会提高再提高,才导致了这种局面出现的吗?
  还是愿意相信,喜欢本身就是一种标签,至于喜欢的对象就更是在人海之中区分大家口味格调的重要标尺,找啊找啊找扇子,总要找一把和自己一样的扇子,对着同一副面孔花痴痴,也算是人生在世无穷的乐趣之一。
其他文献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说得清楚。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我们的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我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我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
黄慕兰,一位奇女子。出身湘中名门的她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作为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横跨差不多一个世纪,所接触的知名人士,所亲历的重大事件,足令后人喟叹。    黄慕兰是一位奇女子。这位出身湘中名门的女性,本可以像大多数的世家小姐一样,读一所教会大学,或写诗,或学艺,相夫教子,悠闲平稳地过日子。可是,她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作为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