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天赐的仙境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觉得还是天山更崇高更大气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白发长者几千年来俯瞰苍茫寥廓大地见证朝代更替变换犹自巍然屹立岿然不动而天池则如一杯琼浆玉液被长者就这样年年岁岁托举在手中因而滋养其鹤发童心长生不朽
  在我的心目中,天池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
  早在孩童时代,我就对天池充满幻想。记得邻居家的姜奶奶,只要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述天池的神话故事。“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的名字叫瑶池,那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和洗澡的地方。”姜奶奶总是一边纳着厚厚的鞋底,一边非常神秘地对我们说。
  儿时记忆中的天池
  或许是年龄幼小,小伙伴们都感到非常纳闷,为什么这些神仙不在家里待着,偏要跑到天池来相会呢?
  后来我就想,天池一定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好地方,不然,怎么会连传说中的穆天子,也要到此一游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梦想着去一趟天池,看看姜奶奶所说的神仙住的地方,和别的地方究竟有何不同。
  直到上初三的时候,我才知道天池原本就是旅游胜地,一池碧水深藏在天山深处,倒影着皑皑雪峰和绿色森林,如诗如画,绰约多姿。终于有一天,我登上了一辆大卡车,和村上的年轻人一道,向着朝思暮想的天池一路奔驰而去。
  不过,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事情,天池的道路破损,游人稀少。因为是几十个人挤在大卡车上,无遮无拦,一路尘土飞扬,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加之长时间颠簸摇晃,有几个女青年出现了晕车反应,还没等车停稳,就已开始“嗷嗷”呕吐了。
  更不巧的是,前方道路已被洪水冲坏,而且有一辆解放牌汽车陷于其中,几近被洪水淹没。看着滔滔的洪水,我们已经绝望。早先打算到了天池做一锅抓饭的计划只好提前,就地垒灶支锅,宰羊淘米了。或许是一路劳顿,饥肠辘辘,我们当时只顾埋头享用抓饭,而无兴致浏览周围的景色了。
  到了高中毕业那一天,我们再一次来到天池。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奇秀俊美。抬头远望,三峰并起,突兀插云,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山”字,统领一座雄伟壮阔的莽莽天山,气势恢弘、浩荡。俯首静观,一湖半月形碧水,晶莹如玉,清澈见底。一阵微风轻轻吹过湖面,又顿觉波光潋滟,色彩斑斓,就好像撒了一湖的珍珠玛瑙,满眼都是璀璨的光芒。
  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乡下学生,第一次被这如梦如幻的天池景色所迷醉,一会儿撩泼着清凉的湖水,一会儿相互追逐着钻进树林,甚至有人诗兴大发,模仿着古人摇头晃脑作起诗来:“举头望天山,低头赏湖水,仙境何处有,梦中总相随。”
  正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样,即将走向社会生活的帅哥靓妹,多么渴望在这产生美妙神话和奇迹的福地收获一段甜蜜的爱情,感谢幸运之光降临到我的头上。当我们回到车厢,准备启程返回之时,我无意间回头一望,正好看到一个妩媚动人的女生,手持一束红艳艳的野草莓,正在含情脉脉地看着我呢。我心跳加速,随之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我断定:爱神丘比特的神箭已经射中我了……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游历的好山好水已不算少,诸如五岳之首泰山,赛若西子的西湖,甚至中亚的撒马尔罕和澳洲的堪培拉。可我总觉得还是天山更崇高、更大气,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白发长者,几千年来俯瞰苍茫寥廓大地,见证朝代更替变换,犹自巍然屹立,岿然不动。而天池则如一杯琼浆玉液,被长者就这样年年岁岁托举在手中,因而滋养其鹤发童心,长生不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故乡情结,一如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巴哈尔古丽所唱的那样:“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天池:天赐的仙境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热的一再升温,一些新的旅游景点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为了扩大影响,一些地方组团包乘旅游专列,或者开动旅游大篷车,风风光光地赴内地制造声势。这期间,因为工作关系,我也不止一次地陪客商和同学重游天池。前后一相比,整个天池旅游景区实实在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道路今非昔比。不仅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一下缩短了天池和首府的距离,而且乌鲁木齐至甘河子铁路和216国道直通天池脚下。其次是旅游服务和设施周到齐备。以前没有网上商洽和星级服务一说,如今从沟口到山顶,所到之处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旅游包车都是带空调的,住宿都是带套间的,最具有革命化意义的是一座座造型美观的水冲式厕所代替了旱厕。
  如今,天池不但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国家重点名胜之一,而且已经跻身5A级景区,真正成为新疆名片,让世人为之刮目相看。
  如果从天池脚下到达天池,有三种路线可供选择。一是乘坐区间电瓶车,沿着盘山柏油路,轻轻松松,说说笑笑,上高山、穿林海,不知不觉间就置身于一片青山秀水之中。二是登上电缆车,在一根钢绳的牵引下,缓缓升高,仿佛坐在一个会飞的空中小屋,一伸手就可以撕下一片云彩,体验的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浪漫情怀。最具特色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路线,就是徒步沿着石阶步步登高。这条路线在天池北侧,一泓天池之水从此飞泻而下,不见其流,先闻其声。曲径通幽之中,猛然看到白花花的流水从头上飘落,飞腾激越的声音在崖谷中回荡,好像天池之水天上来,激流直下惊飞鸟,犹如身临写意山水,一时间物我都忘了。
  古人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达天池的第一瞬间,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的确是太富有魅力了,群山环绕之中,天赐神助般突显一池冰清玉洁的湖水,如梦如幻似的,让人如痴如醉。
  真是变幻莫测,仿佛一位画家一不留神把绿色颜料泼在了水中,这个时候湖水又变成了一池绿色。这是一种宁静的绿、深沉的绿,与山上的绿树连成一片,与流动的空气融为一体。
  来自齐鲁大地上我的同学,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天池的。他是专事风光摄影的,这些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远的地方到过欧美。然而就是这个见过不少名山大川的“驴友”先行者,刚一来到天池边上,就情不自禁地交口称赞起来。继而打开旅行包,取出照相机,调好光圈,“咔嚓,咔嚓”拍个没完。而且一边拍照,一边不住回过头来对我说:“就好像来到了阿尔卑斯山,来到了日内瓦湖畔,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天池就是这样一座著名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1 900多米,南北长3 000米,东西最宽处1 500米,最深处105米,旺水期水面可达4.9平方公里。天池形成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史书记载,自宋至清,天池曾有冰池、龙潭和神池等名称,但史籍中却很少有关于天池真实面貌记述。那些诸如“蟠桃盛会”和“王母娘娘的洗脚盆”之类的民间传说,都是一种美好的联想和真情的祝愿。
  然而就是这些动人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让天池平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以至于后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第一个亲临天池,并第一次为天池命名的,是清乾隆年间的乌鲁木齐都统大臣明亮。他在记述当时引水下山,灌溉农田的《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中,借“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一句的天池二字命名此湖,从而揭开了文人墨客登峰造极的历史篇章。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部纪录影片,记录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畅游天池的情景,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先生即兴创作的诗作:“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多么生动的比喻,多么夸张的描写,一下让天池呼之欲出,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所以说天池景区,从古至今都是以天池为中心,融森林、草原、雪山和奇石为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风光特色。并以此为基础,突出家喻户晓的人文景观,打造“魅力天山,神话天池”的旅游品牌。像重点推出的天池八景,譬如:龙潭碧月,传说就是西王母当年的洗脚盆。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山峰树景倒映其中,倍觉富有诗意。譬如:定海神针,就是因为天池水怪忌恨西王母而兴风作浪,招致其拔下宝簪投入水中,从而化作一棵大榆树,从此锁镇了水怪。
  浓郁的民族风情
  我想,天池景区之所以日臻完美,美名传扬,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地域特色。不管是电视镜头,还是杂志封面,无一例外地把人们的目光引到天池的世居民族——哈萨克族身上。
  就像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哈萨克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有谚语说:“父母留下的财产,有一半是客人的。”如果到了天池不进哈萨克族的毡房,就如同到了新疆没有去喀什一样,算是白来一趟。不说哈萨克族的服饰有多么漂亮,也不说哈萨克族的歌声有多么悠扬,只要亲口尝一尝他们的奶茶和手抓羊肉,就会觉得天下竟有如此美味佳肴。
  奶茶的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水壶中熬煮,等茶烧开,再把鲜奶和奶皮子放进碗里,随后倒入茶水,因为事先就在壶里掺入了盐巴,喝的时候感觉非常爽口。这个时候,餐桌上一定还会摆放一些诸如酥油和包尔萨克之类的特色小吃,让人顿觉胃口大开,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喝至头冒大汗为止。
  而吃手抓羊肉,必须是用大大的托盘盛着才算地道。热气腾腾的手抓肉上覆盖着一层洋葱,再浇上一圈滚烫的肉汤,看着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哈萨克族宰羊有着严格的规定程式,宰羊前先要将羊牵到客人面前,等客人做了“巴塔”,也就是祝福主人家牛羊成群、吉祥如意之后,才能动刀。上肉的时候,同样也是按规矩进行。每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名称,譬如羊头叫做“巴斯”,盆骨叫做“江巴斯”。“巴斯”是要敬给长者的,表示有头有脸。而羊耳朵一定会给小孩子,意思是要好好听话。羊肉就是用天池的水清炖的,除放过咸盐,不放任何调料。由于羊肉和杂碎一锅混煮,味道鲜美香醇,回味无穷。不要说吃肉了,就是喝一口肉汤,那也是香浓鲜美,终生难忘。我想除了原汤煮原料的必然因素,那些切成圈丝状的一根根洋葱,则是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其实吃肉的过程就是了解和体验风俗的过程,一些美好的传统就是通过这样的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的。
  从30年前的半途而废,到现如今的一天几个来回,可以说天池已经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了。它就像一块魅力四射的巨大磁铁,不但深深吸引着全国的目光,而且正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君不见,每到夏季旅游高峰,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蜂拥而至。其中就有不少是来自海外的:高鼻梁、黄头发、蓝眼睛,伸着大拇指,一口一个“Very good”,令人印象深刻。
  我还想说的是,其实天池的冬季也是独具特色的。晴空万里之下,一片银色的世界。正如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描绘的那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可喜的是,天池管委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正在为之付诸实践,像举行天池速度滑冰比赛,像发起天池冰雕展览,都是很好的创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年冬天,乌鲁木齐和昌吉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徒步到天池的活动。看到皑皑白雪中五颜六色的矫健身影,我就想,如梦如幻的天池仙境,必将掀开她新的更美的一页……
其他文献
我不是一个善于记住所去之处名称的人,而“可可苏里”这个地方却轻易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我深深地知道,不单单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简洁和富有诗意,而是因为每当这几个字萦绕在脑海时,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宁静与平和之美,让我忍不住想写一写有关那里的东西。  邂逅晚霞中的可可苏里  初到可可苏里的时候是个黄昏,那倒映着蓝天和芦苇丛的蓝色水域,在几只水鸟的点缀下显得格外寂静。这里没有太多游人身影,却可见远方山脚下不紧不
期刊
岳普湖达瓦昆沙漠父女情深  永恒的沙漠之舟  当你打开电视机,在喀什台,或新疆台,或中央台的有关频道上,往往会看到一支漫长的驼队行进在茫茫的沙漠里,恍惚间,仿佛听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回荡在远古的沙漠上空。骆驼身上绑着的铜铃会按着骆驼的脚步节奏摇出声响,如诗如歌:  从那遥远走来,驼铃悠悠,  昂起你、昂起你不屈的头颅,  穿过丝绸之路的千年风雨沧桑,  骆驼、骆驼、骆驼……  你从荧屏上感受到
期刊
手风琴声划开了晨曦,尖叫声、欢呼声惊醒了安静的青河小镇,打开窗户向外瞧去:原来是塔塔尔族邻居马斯胡提一家正在“嫁新郎”。  塔塔尔族的婚俗很特别,新郎要到女方家住上数月,称为嫁出去的新郎。之后再由新郎娶新娘回家,意为娶回来的新娘。这样的喜事,机会难得,不容错过,我迅速盛装打扮了一番加入到塔塔尔族女子玛丽娅和哈萨克男子阿苏别克幸福甜蜜的婚礼现场。  缘起“撒班节”  叶尔兰是个热情的手风琴手,他将本
期刊
如果说大地收获了万物的成长的话那么城市这棵大树则是收获了纪念馆这颗又好又甜的果实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这座已命名为国家红色经典景区的独特人文精神洗礼的神圣殿堂它蕴涵的是中国屯垦人不屈的脊梁讲述的是新时期边疆人的爱国情怀传播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劲之声开启兵团屯垦戍边的丰碑  塔克拉玛干,这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字。人们习惯于称之为“死亡之海”。而就在这里,三五九旅官兵及其传人们,凭借着南泥湾精神的鞭策与激励,将
期刊
早就听说过塔城的风干肉,也曾在塔城驻乌鲁木齐办事处品尝过,只觉得味道还不错,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塔城地区虽然盛产风干肉,但其下属地的额敏县产出的风干肉风味,还是略有不同。  据说额敏县内经营风干肉的餐馆有上百家。其中,城北以及县城与兵团第九师师部结合部,分别形成了以风干肉为主食的两条饮食街。还有家庭餐厅的风干肉,尚不在临街餐馆数量之内。同时,这类家庭餐厅还是额敏县制作、销售风干肉的主力军。  风
期刊
以活生生的动物为玉雕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玉雕动物佩饰,反映了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在随后的历史中,动物玉雕题材越来越广泛,作品越来越多,人们赋予这些动物玉雕许多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直到今天,玉雕动物佩饰仍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已出土的红山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艺术品,除了著名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中华第一玉
期刊
走进刚刚成立的西域玫瑰书画院,就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骏马图》格外引人注意,整个画面以精妙的笔墨诠释出奔马体态俊健,神采飞扬,似有徐悲鸿之风;你看那腿部修长、臀部丰满、身体健硕的马,如同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描绘的“如风四蹄轻”之势。  已经年逾70的陈鳌就是这幅《骏马图》的作者。  在西域玫瑰书画院,陈鳌说:“我喜欢马,所以我就画马,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观察马的机会。马是人类的朋友,是勇气和速度的象
期刊
南怡国岛,本是韩国汉江上一个仅有0.46平方公里的不起眼的小岛,却在短短十年中名扬海内外,成为一个旅游热点和文化产业发展典范,真的有它令人称奇的地方吗?  一部电视剧的传奇  因车祸对10年前所有经历都失意的青年俊尚,带着已经订婚的女友,在冬日里来到汉江上的一个叫南怡的小岛度假,却在这里邂逅了已经与男友订婚来度假的女孩惟珍。惟珍正是俊尚的前女友。在女孩惟珍的深情相助下,俊尚在南怡岛上找回了失去的记
期刊
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中,隐藏着一条条千年不变的古老牧道,有的长几十公里,有的几百公里,每条牧道都堪称隐秘绝美的旅游景观带,从冬牧场的山前平原丘陵,通往大山深处水草丰美的夏牧场。牧游便是引导人离开平坦大路,去走羊的崎岖小道,走羊的通天牧道;看羊眼睛里的草青花红,日出日落;听羊耳朵旁的风声水声,虫鸣鸟鸣;过前世里约定的草原游牧生活。  牧道  在新疆塔城塔尔巴哈台山和托里玛依勒山之间,隐藏着一条长达300
期刊
到达小河墓地,独自静坐于一处,静观这神圣死亡殿堂,我不由得想起贝格曼和他的向导,想起伊弟利斯和他的团队。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近4 000年的沧海桑田巨变,听见了4 000年前的哗哗流水声,听见了无垠的芦苇叶被风吹动时沙沙的摩擦声,听见了各种水禽的鸣啼声,听见了蓝天白云下老人、孩子的欢笑声……此时此刻,“小河”将你围进它的领地。  车队跨过一个沙梁又一个沙梁 摄影/热扎克·艾山  80多年前,瑞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