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房价的涨跌自然有它的客观规律,比如供需关系、人口的自然流动、通货膨胀等,但住房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尤其是在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国度里,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面对今年以来房价的飞速上涨,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和导向职能,稳定房价,真正地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关键词】住房;房价收入比;信贷资金;“地王”;实体经济
传统上,中国老百姓是非常看重家庭的,而房子作为支撑家庭的基本需求,不能像萝卜白菜一样完全靠市场调节价格,因为这里面投资、投机的成分很大,所以必须要有政府适当的政策干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新建商品住宅与上年同期相比,最高涨幅为47.4%;二手住宅价格变动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最高涨幅为39.7%。这是官方的统计数字,实际上,有很多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据我所知,今年以来,我所在的这个二线省会城市的房价涨速惊人,二环至三环之间的房价全面进入万元房价阶段,有的已经到了2万元左右。二环边上的房子从年初的7000元/m2上涨到今年的15000元/m2元,短短半年时间,房价上涨了114%。
各种消费品的物价都在上涨,房价的上涨也毋庸置疑,但如此快的上涨速度是购房者难以承受之重。据统计,2015年我所在省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0921元,与2014年的45114元相比,增加5807元,增长了12.9%。老百姓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房价的增长速度。照此计算,工薪阶层的购房者每年不吃不喝积攒的工资只能购买二环以外3平米的房子,也就是说,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工资全部用来购房,购买二环外一个80m2的住房需要23.5年的时间。难怪今年上半年听到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唉,房价又涨了,更买不起房子了,然后就是住房需求者脸上的无望和无助。按照国际惯例,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而我国的房价是个什么状况呢?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GlobalHousingWatchReport)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个在中国,虽然这只是个统计数字,但我国的房价之高由此可窥见一斑。
房价的涨跌自然有它的客观规律,比如供需关系、人口的自然流动、通货膨胀等,但住房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在这一波的房价上涨过程中,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的推手是银行贷款大量进入房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遏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一是要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二是要大力发展三、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疏散人口流入方向。
为什么要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自从央行2014年11月份首次降息至今,经过多次降准、降息,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足。一方面,房企通过低利率的银行贷款高价拿地,“地王”越来越多。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已经出现了219宗“地王”,成为有史以来地王出现最密集的年份。“地王”加大了土地成本,直接导致房价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银行又以低利率放贷给个人做按揭贷款,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房产投资者甚至是投机者。有银行资金做保障,有钱人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和大量的信贷资金可以买多套房产,成交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房价的上涨,而投资者就可以坐等财富增值,而大部分工薪族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连第一套房产的首付款都付不起,只能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手中那点可怜的买房钱越来越缩水。所以,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严控开发商利用信贷资金高价拿地,给首套房购买者提供大力的信贷资金支持,缩减首套房以外的信贷资金供给,有效降低土地成本,遏制房产投资和投机,从而有效稳定房产价格。
大力发展三、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减少本地人口向一、二线大中城市流动,减少大中城市的刚性购房需求,从而稳定房价。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购房的刚性需求增加是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之所以向大城市流动,是因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对常年在外的打工者或生意人来说,虽然家乡城镇的房价很低,但买了却住不上,大城市的房价虽然高,但他们咬牙也要在大城市购房。这是因为家乡的企业太少,就业机会太少,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三、四线城市要基于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实体经济,为本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像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果在当地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挤到大城市去购高价房。一、二线城市的购房需求少了,房价自然会降下来。
我们目前的住房问题,早期的工业化国家也都遇到过,19世纪,德国的住房问题非常突出,《论德国的住房问题》就是恩格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究,德国的住房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在1985—2015年的30年中,德国个人收入增长了3倍,房价仅上涨了60%。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房价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过政策调控、供需平衡、信贷资金导向、税收调控、发展实体经济等措施,我们的国家最终会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真正的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徐远.超低利率决定了房价估值会很高.
[2]谭浩俊.跳出“房价经济”束缚,让开发商紧张起来.
[3]陈虎.史上最大房地产泡沫如何分解.
【关键词】住房;房价收入比;信贷资金;“地王”;实体经济
传统上,中国老百姓是非常看重家庭的,而房子作为支撑家庭的基本需求,不能像萝卜白菜一样完全靠市场调节价格,因为这里面投资、投机的成分很大,所以必须要有政府适当的政策干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新建商品住宅与上年同期相比,最高涨幅为47.4%;二手住宅价格变动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最高涨幅为39.7%。这是官方的统计数字,实际上,有很多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据我所知,今年以来,我所在的这个二线省会城市的房价涨速惊人,二环至三环之间的房价全面进入万元房价阶段,有的已经到了2万元左右。二环边上的房子从年初的7000元/m2上涨到今年的15000元/m2元,短短半年时间,房价上涨了114%。
各种消费品的物价都在上涨,房价的上涨也毋庸置疑,但如此快的上涨速度是购房者难以承受之重。据统计,2015年我所在省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0921元,与2014年的45114元相比,增加5807元,增长了12.9%。老百姓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房价的增长速度。照此计算,工薪阶层的购房者每年不吃不喝积攒的工资只能购买二环以外3平米的房子,也就是说,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工资全部用来购房,购买二环外一个80m2的住房需要23.5年的时间。难怪今年上半年听到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唉,房价又涨了,更买不起房子了,然后就是住房需求者脸上的无望和无助。按照国际惯例,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而我国的房价是个什么状况呢?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GlobalHousingWatchReport)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个在中国,虽然这只是个统计数字,但我国的房价之高由此可窥见一斑。
房价的涨跌自然有它的客观规律,比如供需关系、人口的自然流动、通货膨胀等,但住房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在这一波的房价上涨过程中,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的推手是银行贷款大量进入房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遏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一是要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二是要大力发展三、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疏散人口流入方向。
为什么要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自从央行2014年11月份首次降息至今,经过多次降准、降息,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足。一方面,房企通过低利率的银行贷款高价拿地,“地王”越来越多。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已经出现了219宗“地王”,成为有史以来地王出现最密集的年份。“地王”加大了土地成本,直接导致房价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银行又以低利率放贷给个人做按揭贷款,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房产投资者甚至是投机者。有银行资金做保障,有钱人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和大量的信贷资金可以买多套房产,成交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房价的上涨,而投资者就可以坐等财富增值,而大部分工薪族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连第一套房产的首付款都付不起,只能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手中那点可怜的买房钱越来越缩水。所以,限制银行贷款大量流入房企,严控开发商利用信贷资金高价拿地,给首套房购买者提供大力的信贷资金支持,缩减首套房以外的信贷资金供给,有效降低土地成本,遏制房产投资和投机,从而有效稳定房产价格。
大力发展三、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减少本地人口向一、二线大中城市流动,减少大中城市的刚性购房需求,从而稳定房价。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购房的刚性需求增加是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之所以向大城市流动,是因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对常年在外的打工者或生意人来说,虽然家乡城镇的房价很低,但买了却住不上,大城市的房价虽然高,但他们咬牙也要在大城市购房。这是因为家乡的企业太少,就业机会太少,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三、四线城市要基于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实体经济,为本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像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果在当地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挤到大城市去购高价房。一、二线城市的购房需求少了,房价自然会降下来。
我们目前的住房问题,早期的工业化国家也都遇到过,19世纪,德国的住房问题非常突出,《论德国的住房问题》就是恩格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究,德国的住房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在1985—2015年的30年中,德国个人收入增长了3倍,房价仅上涨了60%。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房价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过政策调控、供需平衡、信贷资金导向、税收调控、发展实体经济等措施,我们的国家最终会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真正的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徐远.超低利率决定了房价估值会很高.
[2]谭浩俊.跳出“房价经济”束缚,让开发商紧张起来.
[3]陈虎.史上最大房地产泡沫如何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