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下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视觉素养教育1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视觉的优越性、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转向,人类进入了以图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在读图时代下,视觉素养已成为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素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美术教材、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设计、评价策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策略,以提升青少年的视觉素养。
  【关键词】读图时代;美术教育;视觉素养
  一、读图时代提升中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21世纪的人类社会,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电脑、电影、广告等新兴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图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霸权。图像的霸权对文本构成了威胁,使之成为辅助性的媒体,读图已成为受众的主导倾向。在以图像为媒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图像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容易被流光溢彩的图像所吸引。虽然图片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直观、更便捷地获取更多地信息,但是读图式的文化消费,使学生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并不能深入了解图片背后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图像崇拜、视觉刺激的层面。图像文化消费过程中,怎样有效的阻止学生的盲目化和浅薄化倾向,是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阿尔文·托夫勒曾认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的第三种文盲是视觉文化文盲,即在读图时代,不具备学习、表达、解答、创造和交流视觉图像的能力,会导致中小学生盲目化倾向。因此,作为青少年在世界生存和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视觉素养在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读图时代下,视觉素养表现为一种读图能力,既阅读和思考所看到的视觉信息、创建新的视觉信息和用新的视觉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视觉思维能力”、“视觉学习能力”、“视觉创造能力”、“视觉交流能力”。
  “视觉性是美术存在、表现和发生作用的基本特征,因而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性,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用眼睛感受事物的整体和细节,对视觉现象感兴趣。”[1]图像是美术课堂的灵魂,读图时代下视觉性是美术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学会图像识读和表达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应是美术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是互动和多方向性的,而不再局限于教材;美术学习同时发生在校内和校外;美术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纯艺术,也涉及到工艺、设计、等大众艺术,并且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媒体艺术的高度发展等等。因此,面临这些挑战,提升视觉素养不仅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分析与批判的思考者,还能为青少年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美术学习能力提供空间和潜力。
  二、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提升视觉素养的策略探究
  在读图时代下,教师应如何选择性地利用教材;基于传统和当下积重难返的教师主导课堂,怎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什么样的课堂设计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以有效的建设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如何延伸和拓展美术课堂,使师生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些都是美术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教材、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设计、评价策略以及课外活动等角度探索相应的策略。
  1、选择性地利用教材
  (1)对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新课程改革后美术教学不再是机械的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的过程,比如说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师需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等。而且新课改后的美术教材,更加关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拓展和评价行为的开展,图文资料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但是,教材中图像的质量、数量和细节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对视觉符号的需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题进行加工和改造,也就是对教材的 “二次开发”。
  教材“二次开发” 是基于教师教育哲学的一种课程实践,它立足于教师自己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直接指向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2]笔者认为,读图时代,对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以包括:对教材选择性地、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比如说根据课题适当添加教材外的图像或是删减教材中过难或过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化,比如说根据材料的使用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整合或者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
  通过对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寻找图像的冲击性、挖掘图像的艺术性、重构图像的系统性,让学生们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媒介接触到大量的视觉形象,利用读图来丰富他们的表象,弥补经验的空白,改变思维方式,激发美术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美术课堂学习环境。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学会如何认知和评价视觉艺术作品,如何创造视觉艺术作品,学会用各种视觉形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视觉素养。
  (2)通过美术鉴赏课增强视觉批判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大根老师在论述视觉艺术教育时指出,视觉素养包括视觉识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其中,视觉识读能力又包括视觉解读能力,这“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1]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给学生的都是对画面形式、表面肌理和气氛的分析,因而学生在在面对视觉形象时,只会被画面上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并不能解释表象背后所深藏的意义。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又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视觉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人生价值等等。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利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活动。[2]因此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增强视觉视觉批判意识,提升视觉素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需要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后现代美术教学观认为,只有参与到对美术作品和美术语言的切身体验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形成批判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和书籍资料对课题做好自主预习;进行美术鉴赏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先运用描述、分析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观看”和品评,然后让其交流、表达自己的瞬间印象和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的方法(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最后,小组合作,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或分析认识,并得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们站在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角度,对自己最熟悉的视觉文化现象产生质疑,来判断和反思绘画作品的目的与意义,当对绘画作品有了深入的认识后,就会就行批判,从而会激发出自己的灵感,进行重构,达到诠释与沟通的目的。同时,学生们的视觉思维和视觉交流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1)“绘本创作”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绘本又名“图画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绘本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它承担着叙事抒情,表达情感的作用。”[3]图画不再是文字的衬托,而成为书本的主体,是由于绘本的读者,与文本相比,对于图画叙事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兴趣。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更多的文字,对图像的认识能力强,会表现出更强读图欲望。读图时代下,无处不在的的“图画书”以其特有的形式改变着儿童的学习方式,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过于重视美术知识技法的传授,很少去关注作品中学生情感和想法的表达,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绘本创作创作过程中,学生却可以用拟人化的图像、五彩缤纷的颜色来表述心声,表达情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是:“观察、认识与理解基本造型元素,利用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并增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探索、实验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创作过程,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敢于创新与表现,培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4]在实际的“绘本创作”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循序渐进地教授了各种形式的技能之后,以欣赏大师的绘本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基于个人生活体验自主选择主题,编写故事;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如何用绘画表达美术的语义内容(作品主题)和超语义信息(文化意蕴);将绘制好的绘本进行装订、设计等外观上的修形制作;各小组之间可以交换自己的绘本,欣赏、交流、评价等,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生动地表演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由于绘本的不易保存性,教师可以利用数码技术将学生作品进行拍照处理,然后印制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的水杯上和铅笔盒上等等,让绘本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 绘本创作”是一种视觉素养与言语素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想象和创造能力、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还可以用各种视觉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个性,提高视觉创造与表达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性。
  (2)“翻转学习”导入中学美术课堂
  “翻转学习”是“翻转课堂”关注深度学习而演进而来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学习空间转移到个别学习空间。其结果是群学习空间被改造为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在那里教师将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和创造性参与主题学习。”[5]与“翻转课堂”的重视课前自习相比,“翻转学习”更重视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互动,这就需要学生课前的主动和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
  青少年进入中学以后,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进行自学,掌握适合“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而那些更加深入的问题则需要和教师、同学共同的探究和讨论,也就是“翻转学习”的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翻转”可以借助微课程的视觉形式得以实现。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美术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在同一节绘画课程的课题上遇到的不同的困难,或在一节课难以掌握的技法问题,如透视关系的表现、水粉画的步骤、人物的比例关系等等,教师在课前录制好与课程的知识点有关的微视频,并将它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交互质疑,让学生们以小组或个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想法的碰撞中构建自己的作品,并将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视觉艺术作品中。
  利用翻转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能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差异性,在教学异步性和互动性的过程中,提高了班级的整体视觉艺术水平和视觉交流能力;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观看感受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展出视觉创新思维,有效地对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传播和表达。
  3、灵活设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1)利用现代新媒体艺术进行教学
  在读图时代下,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和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现代媒体艺术。这是一种运用“影像设备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及“互联网资源”等媒介来表达和交流观点、思想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媒介,因此视觉素养的提升要以媒介素养为基础。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有关“视觉性”的两大素养。[3]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实践活动要结合信息资源、现代新媒体艺术来提升视觉素养。
  在初中和小学阶段,要让学生熟悉多种多媒体艺术,了解多媒体艺术的制作与方法,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并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会几种简单的软件进行制作、设计和发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为高中的学习做下铺垫,。而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能使用视觉艺术相关术语评论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而且还要能够独立操作摄像机和投影仪等现代媒体设备,熟练运用Photoshop、Flash和Frontpage等软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多种多媒体艺术语言形态。
  利用现代媒体艺术教学,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和视觉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丰富多彩的知识变幻形式,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促使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艺术语言形态训练,使学生具有视觉批评和解读能力,能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可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培植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情感和思想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视觉素养,形成世纪多元文化意识;   (2)以问题引领进行有效教学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盲目地追求形式,教学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学生没有明确地目的性,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性无法一一解决。让问题引领教学,也就是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即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混乱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6]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自主发现问题。因此,以问题引领的教学应提供具有目的性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解决由“问题”转化成的一系列任务中,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培养视觉思维能力。
  在一节美术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觉材料对课题做好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课题的理解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突破视觉思维定式,营造轻松自然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解难度,组成序列,层层推进,以趣味性和创新性地问题使学习者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刻集中注意力。在解决阶段性问题时,通过分析作品视觉作品,教师要提出生成性目标,比如说动手操作或思考问题等,变问题为任务,引导学生以作品呈现出的视觉信息为出发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
  以问题切入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对视觉符号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发现问题,能有效促进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促使视觉思维能力横向、纵向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问题解决的过程能不断激发灵感的火花,通过分享和讨论,把最满意的创意体现在作品中,从而提升了视觉创造和交流能力。
  4、实施以成长记录档案袋为主的质性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的评价建议中提到要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并且认为成长记录评定能提供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读图时代背景下,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学习活动是具有个性化的活动,难以用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来量化评价,因此,在小学初中的美术教育中,也应实行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为主的质性评价。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人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习者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档案袋评价”正是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推进“学习网络”的有效手段。[7]
  首先,教师要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并让学生了解;学生还可以自行对档案袋进行封面化个性设计,发展视觉思维能力。放入档案袋的材料主要包括:课堂上的视觉研习资料、课外的视觉艺术作品以及教学成果资料。在进行档案袋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视觉交流过程的发展;而且档案袋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评价的内容需与美术课程的目标、教学过程相互结合。学生的评价过程要通过学生视觉艺术作品循序渐进进步的过程体现在档案袋中,并附上自己的创作随感。学生要定期翻阅自己的档案材料,与同学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学期末,学生可以在学校举行档案袋作品展,将自己这一学期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展出,并邀请家长和学校领导等参加作品展。
  实施档案袋评价为主的质性评价,使学生在具体地情境中建构知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观察各种视觉语言并运用到实践中,提升了视觉审美能力;满足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多元化需求,使学生在不同的声音中不断进步;评价的多元性,使学生能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完善视觉创造过程,促进多元智能发展,提升视觉素养。
  5、延伸和拓展美术课堂
  (1)利用美术馆教育配合美术课堂。
  读图时代下,图像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思维、个体本位和审美趣味。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下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和社会的联系,单一的美术课堂需要美术馆教育的配合,来提升中小学生的视觉素养。美术馆、博物馆教育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参观、讲解、体验等活动,为人们提供直观接触和感受艺术作品的机会。而且这些艺术品是丰富人们的视觉经验、传递艺术知识和延续文化传统的主要资源。
  笔者认为,首先,要走进美术馆要首先让师生了解美术馆的艺术资源、目的和职能,可以在学校开展美术馆系列课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馆的馆藏资源,了解中国和当地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有一定的视觉阅读能力,不至于在欣赏时盲目地“看”。其次,美术馆也应该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开设有特色的系列课程,有了教育目标就可以促进学生对美术馆教育更有目的地认知,而不只是“看”。在对优秀艺术品鉴赏的同时,还要参观实际的创作活动,亲身体会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经验,不仅能提高学生超越知识的视觉思维能力,还能提高视觉创造能力,达到体验式的互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数字美术馆进行网络远距离美术馆教育,根据美术馆艺术资源设置在线艺术课程学习,学校还可以借用美术馆可以外借的艺术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校或家庭里都能享受到直观和专业的视觉艺术教育。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无法体会到作品的真正魅力,所以在进行网络美术馆学习时也要经常走进美术馆,感知艺术,培养个人的艺术判断,提升视觉素养。
  (2)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社区也是适合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文化和社会的的经验可以建构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应该提供个人视觉素养与社会动力的连接的机会。贝伦特·威尔逊(Brent Wilson)建议教师采取一种“把社区艺术文化带出来,把在外面的艺术文化带进去”(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的交互策略,形成一种全球和当地文化沟通的策略。[8]在中小美术教育中可以采取学校与当地文化艺术资源的互动策略,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   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中充分挖掘视觉文化资源,生成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要容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实际。在具体的课程实践操作时,不能只局限于技能的掌握,更要强调所突显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淄博市桓台县某中学利用当地的陶瓷文化艺术所开展的陶瓷课。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中学生对陶瓷的制作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陶瓷的校本课程要对原有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完善和扩充,把陶瓷与视觉文化、视觉艺术、科学、环保等联系起来,运用陶瓷的本体语言和精致的美术形态,在实践中提高对陶瓷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
  通过馆校合作和校本美术课程的课外美术资源的开发,其直观的文化艺术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对丰富的艺术世界的机会,使其获得切身的审美经验,增强视觉审美判断力;通过体验式的创造活动,锻炼了身体与头脑的紧密配合,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有利于视觉思维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视觉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美术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视觉交流能力,在提升视觉素养的同时实现和谐发展。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要把握美术教育的内涵,充分挖掘美术教育资源,直面视觉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实现视觉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使美术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和视觉表创造、交流能力。但视觉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重视,这样才能迎来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视觉艺术教育与人文关怀[J].香港美术教育,2008(3):2-11.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郭雯霞.徐小洁译[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6-7.
  [5]叶平.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的演进—美国中小学翻转课堂如何关注深度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
  [6][美]Linda Torp,Sara Sage.刘孝群 李小平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
  [7]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7.
  [8]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4:87.
  注释:
  ①杨力.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
  ②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上海:课程·教材·教法.2005.9-13.
  ③ 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作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这对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模式,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期刊
成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已经有一定时间,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的体会。下面谈谈自己在从教过程中的些许体会,与大家共勉。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而且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目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从学生考试现象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出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互动课堂激活学生、用爱心去关爱学生、用真心去感化学生、用良心去教好学生,就能让思想品德课更富有吸引力,一定能让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生;喜欢  在一次期末考试期间,一位监考老师在考务办公室说,某班某同学考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时,都是写好考号、姓名、班级后,就扒在桌上睡觉
期刊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女生间人际冲突现状、原因、应对方式以及冲突结果。结果表明:宿舍室友是人际冲突发生最多的人群;导致女生间发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性差异、意见不一、沟通不畅及情绪不佳;人际冲突发生后的应对方式影响冲突结果;冲突发生时,中职女生主要采取容忍退让和以理抗争的方式应对,且很少寻求第三方协调。  【关键词】中职女生;人际冲突;应对方式  1.前言  中职时期
期刊
【摘要】“职教新干线”。它如今在我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它成为师生进行教学改革、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强有力工具,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出现。本文试就如何利用这一教育网站,研究培养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着重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坚持学。  【关键词】职教新干线;自我学习;高职生  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为外贸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外贸已成为诸多外贸企业开拓业务的首选。但是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作为高职院校来讲,如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成为摆在眼前的重大挑战。本文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企业驻校平台的调差与研究,着重分析高职院校通过驻校平台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跨境电商;驻校平台;人才培养  目前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选择学生可感可知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能力;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占主体地位的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随着人类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的时代特征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培育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意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的环境下,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1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在向着深水区涉进,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职能的高校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为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把师资队伍建设好,
期刊
【摘要】很多原因“成就”了问题学生的今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此,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作为一个教师,我的人生词典中不应该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