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定位与整合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看,现行两大学科分类标准使中共党史学科处于尴尬地位并日益被边缘化。从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以及研究队伍来看,中共党史学科都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将中共党史由政治学一级学科调整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而将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学科群,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中共党史,学科定位,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12-0067-0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共党史的学科定位始终存在不同看法。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中,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被保留在了政治学一级学科内。从学科建设的实践看,这种分类使中共党史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处于尴尬地位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以及研究队伍来看,中共党史学科都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将其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定位更为准确和现实。笔者认为,如果将中共党史由政治学一级学科调整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而将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学科群,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从我国现行两大学科分类标准看,中共党史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地位尴尬且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亟待重新调整以利可持续发展。
  第一,中共党史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的位置,给党史研究工作者的课题申报和成果评奖带来诸多不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1992年颁布,2009年修订),是我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在2009年修订的新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所属7个二级学科中,均无中共党史,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和43个三级学科中,也没有中共党史。中共党史被划分在“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之下的三级学科目录内,名为“中国共产党史”,与“中国国民党史”、“中国民主党派史”同为三级学科。这种分类,显然忽视了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属性,也与其在现实中的学科地位严重不符。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就没有完全按照这一学科标准进行分类,而是把“党史·党建”单独列为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中国历史”等几大学科并列,明显提升了中共党史的学科地位。但是,在教育部及大多数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和成果评奖工作中,学科分类仍是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进行的,使得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不仅在课题申报和成果评奖中面临诸多不便,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受到学科偏见甚至学科歧视。
  第二,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另类”日益被边缘化。
  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学科目录的修订方案(征求意见稿),曾把“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方案未能实行。①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进行了调整。在调整前的咨询论证中,专家们对政治学一级学科内“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二级学科的归属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将这两个二级学科转移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也有专家认为,将这两个二级学科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抽出去,可能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科交流,因而主张将其继续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②讨论的结果,后一种意见被采纳。应该说,后一种意见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在学科发展实践中,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与政治学其他二级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研究队伍也基本上是两套人马,在学术交流中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甚至由于意识形态色彩鲜明而被一些重视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政治学者视为缺乏科学性的所谓“官方宣传”。凡此种种,使中共党史二级学科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另类”。而在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由于没有中共党史二级学科的位置,党史学者也很难名正言顺地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二级学科间的交流。因此,中共党史学科目前在两个一级学科之间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长此以往,不仅不会通过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学一级学科的指导作用,反而会使其在学科建设中日益被边缘化。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外的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受到冷落。
  中共党史作为一个学科,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而发展起来的。作为公共政治课的中共党史,经过历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先后被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取代。而作为本科层次的一个学科专业,改革开放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一家设立,发展到现在,也仅有三所高校设立了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湘潭大学在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延安大学在政法学院设立,井冈山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即所谓“1 3”的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格局。③总体来看,中共党史的本科专业设置有所发展,但课程教学却因公共课的改革而日渐式微。然而,高校中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依然庞大,只不过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大部分转而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其学科支撑仍是中共党史二级学科。200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了直接的学科支撑,中共党史的学科支撑地位大为降低。于是,在当前各高校普遍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情况下,从事中共党史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分化,纷纷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二级学科靠拢,而分布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因队伍的分化日益受到冷落,不利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中共党史学科在我国现行学科分类中所处的尴尬地位,近年来,一些党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重新调整中共党史学科归属的思考和建议。如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教授指出,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出台扶持和倾斜政策,把中共党史设为一级学科。④武汉大学宋俭、丁俊萍教授进一步提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应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单列出来,成为法学门类的一个独立一级学科,下设“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执政党建设”、“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党制度”、“政党比较研究”等若干二级学科。⑤
  对于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笔者也认为,重新调整中共党史的学科归属,在当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但是,中共党史的学科定位与归属问题,要与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两个二级学科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否则,就会破坏学科分类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并引起其他学科竞相仿效。如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增设国学一级学科,其理由之一就是要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看齐。因此,增设中共党史一级学科,虽然十分必要,但操作起来必须谨慎,应该循序渐进。目前可行之举,是继续保持中共党史的二级学科地位,只需将其调整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待将来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再考虑将中共党史学科上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由学科特殊属性所决定,中共党史学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研究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应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
  首先,中共党史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尤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基础服务的,对统治阶级具有维护功能。意识形态的这种阶级性,决定了任何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都要创造出属于本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以此作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的思想武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学科,必然具有鲜明党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对党史工作提出了“党史姓党”的明确要求。①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中共党史学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同片面歪曲、全盘否定党的历史的倾向作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共党史学科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在中国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以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立以来9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党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也就成为中共党史学科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最后,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共党史学科最根本的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一系列基本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说明世界,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史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辩证法,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中共党史是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揭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就是揭示这一规律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方法。
  总之,从学科功能、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来看,中共党史学科都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将其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学科定位更为准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2005年底新增设的一级学科,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进一步调整和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仍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果能把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三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群,必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完善。
  首先,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实践主体基本一致。顾名思义,“中共党史”学科研究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实践主体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的实践主体虽然是中国人民,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这个学科研究的最重要的实践主体。因此,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实践主体基本一致。
  其次,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历史跨度大致相同。“中共党史”的历史起点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1921年算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跨度也与此大致相当,只不过稍稍向前延伸到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但无论是中共党史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般都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广阔历史背景,这就需要再将历史向前追溯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历史起点。因此,三个学科涉及的历史跨度是大致相同的,都横跨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各有所侧重而已。   再次,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201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对中共党史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新的全面准确的界定:“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①中央对中共党史内涵的科学界定,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壮大的历史,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艰苦探索中进行“四个选择”和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以及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有机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宏大的党史观。这也表明,“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核心内容则是密切关联、相互贯通的。
  最后,三个二级学科的教学研究队伍大体重合。从每年召开的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出席人员情况看,当前在高校中从事中共党史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都归属于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社科部。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改革后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人员,还是2005年和2008年因学科增设转而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人员,大多是过去从事中共党史教学研究的人员,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人员没有完全分化,而是同时跨着三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原班一套人马,共教一门课程,分属三个学科”的局面。
  鉴于“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三个二级学科在上述四个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如能从政治学一级学科调整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就可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即“四个选择”、“两大历史任务”)的解决为主题和主线,以中国共产党为实践主体的核心,以这一历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将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理论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出多学科研究的集成优势。
  实际上,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中,一些高校已经在整合三个二级学科、集成学科群优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以中共党史二级学科(该校的全国重点学科)学位点为主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两个二级学科整合进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学科群。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提出并建构了三个二级学科“三位一体、并驾齐驱”的模式。②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对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将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室整合为一个研究部,从而使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在以该院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无论是“一体两翼”或“三位一体”的学科整合,还是“大部制”的机构改革,都是在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将三个二级学科作为一个学科群统筹起来考虑,以期实现教学与科研、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理论教育的良性互动。而将中共党史二级学科调整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中,使之成为其下的第七个二级学科,则更有利于这一学科群的优势发挥和集成创新。
  【作者简介】张健,男,天津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Positioning and Integrat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in the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bstract: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two disciplines make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in an awkward position.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should now be adjusted from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the discipline of Marxist theor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disciplin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Research discipline and Marxism in China Research discipline will be integrated as a complementary discipline group.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Discipline,Positioning of Discipline,Integrating of Discipline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