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yz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锡山曾跟人说,他见过袁世凯两次,但最后还是不清楚袁世凯长什么样,因为在接见的时候,阎锡山由于心里对袁世凯是既敬又畏,不敢直视。不过,他大概觉得袁世凯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挺直腰板,哪怕是坐在沙发上和人谈话,也是直着腰靠着沙发背,从来没有歪斜着,更不会陷进去。有意思的是,袁世凯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鼻子里先发出“嗯”的一声,然后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慢慢坐下。由于他腿比较短,坐下后总是双脚叉开,两腿垂直,仿佛“骑马蹲裆”的姿势,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其他文献
很多人认为他忽然爆红,而事实上,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扮演“靖王”的王凯大红大紫。微博上成群结队的拥趸者,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对于他的忽然爆红,很多人一开始很惊讶,而事实上,王凯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书店“搬运工”,偏想做演员  其实王凯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在高中学业最紧的时候,他看课本上有《雷雨》,就“不务正业”地组织同学们排
期刊
由青年导演徐昂执导,黄轩、王思思、韩童生、李晓峰、张瑶等人主演的年代偶像传奇电视剧《猎人》登陆北京卫视。《猎人》的背景发生在1948年刚刚解放的炎城,面对国民党潜伏特务、散兵游勇、惯盗悍匪等多重阴霾,黄轩饰演的神探耶律麒与助手许留馨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并最终修成正果。  “小鲜肉”和“老腊肉”  当演员的类别按照菜市场的体例分为“小鲜肉”和“老腊肉”后,这是黄轩这样的演员的幸事,同时
期刊
《向阳花》  柳峰/摄  《奔放》赵承顺/摄  《一树春风杏花》张东全/摄  《梦中有花夜光杯》叶卫周/摄  拍摄器材:三星G9300手机  《笑开了花》张齐/摄  拍摄器材:索尼DSC-RX10M3  《我眼中的花》韩洪飞/摄  《春到梨园》华哲/摄  《莲》高雪松/摄拍摄器材:尼康D90  《花开富贵》李任/摄  拍摄器材:苹果iPhone6s  《赏春》徐永健/摄  《山桃》李文杰/攝  《
期刊
一位报社总监带实习记者去采访对象家做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位老画家,无儿无女,独自生活。他们进门时,吃了一惊——屋子里散发着霉臭的味道;袜子与内衣随便堆放在一起,时不时窜出几只蟑螂;许多吃过的泡面盒扔在桌子上,里面堆满烟灰,已经长出绿毛,看上去可怕极了。  他们几乎是在各种杂物中“开”出一条路来,才走到沙发旁边,为了可以坐得宽敞一些,只好自己动手把沙发上那些沾满染料的画笔与调色板以及大堆的废纸团挪到地
期刊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我所在中学举行悼念活动,  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的那一年。  同学们在天安门前留影  同学在教室看毛主  席逝世的报刊  同学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毛主席逝世  学生们制作了花圈悼念毛主席  同学们在天安门前向毛主席遗像宣誓  同学们在教室握拳宣誓  同学们在教室纪念合影
期刊
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空气中弥漫着些许雾霾的下午,借着过年的由头,H先生的母亲让H先生与她一起去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家串门。  H先生的母亲20多年前上学时,就与同学G女士关系亲密,毕业多年,她和G女士也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热的联系。至于母亲为何要让自己一同前往,H先生认为是自己自幼被G女士看着长大,她对自己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G女士心地善良,就是婚姻历经坎坷,现在与她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是她的第三任丈夫
期刊
别看退休前我在单位任宣传部长,可说实在的,我并没有架子,和大伙,包括各部室的领导、青年人,甚至后勤部门、炊事班的工人师傅,都能打成一片。  分别站在我两边的这两位,都是后勤班的骨干。这两位工人师傅每天把单位的六层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礼堂内几乎每天都有大小会议,临近节日之前又有联欢演出,他们不辞辛苦地一遍又一遍布置主席台、摆放桌椅,从不叫苦叫累。我与他们二位很谈得来,谈工作,谈家庭,谈生活。他们的家
期刊
回想本月的马来西亚团体世乒赛,最火的不是国乒包揽男女团体双冠,而是一位已经退役6年的前“大满贯”得主、此番担任央视解说嘉宾的北京小丫张怡宁。虽然只是在世乒赛客串解说,但她的亮相却勾起了无数乒乓迷的美好回忆。张怡宁,前国家乒乓球运动员,出生于1981年10月5日,6岁时开始打球,10岁(1991年)进入北京队,12岁(P993年)进入国家队。运动生涯中曾多次夺得个人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冠军。201
期刊
曾经执导过《硬汉》的丁晟,生活中也是一个硬汉,爱管闲事,看到有违社会公德的就想管。  比如,他很痛恨占用应急车道的人,有一年,在北京东五环上,发生了一起社会车辆占用应急车道,使急救车无法及时将病人送达医院,耽误了抢求,导致病人死亡的惨剧。丁晟至今一说起这个事,还义愤填膺的。他曾不止一次地开车别住占用应急车道的社会车辆,下车跟司机理论、争吵,“从来没发命(尸+从)过”。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有底
期刊
韩士英,新四军老战士,1922年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柳沟乡周大巷。1939年6月参军,1944年入党,1946年复员返乡。当年,他曾跟随彭雪枫转战豫皖苏,担任过司令部司号员、警卫员,目睹了彭雪枫在战场上的指挥风采,也亲历了其牺牲的全过程。  如今,93岁高龄的韩士英老人回忆起往事,一件件仍历历在目。  彭雪枫:“就叫韩士英吧”  我原名叫韩士清,今年93岁。1939年6月,新四军彭雪枫游击支队第一次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