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合璧建筑对泉州沿海气候适应性表现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6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历史背景入手,简单介绍了中西合璧建筑的来源、类型和特点,对比分析了东南亚区域和泉州沿海的气候特点的差异:东南亚全年温高雨多,和泉州沿海的春夏季气候接近,但闽南沿海季节相对分明,春季多雨潮湿、夏季温高多台风、秋冬干燥少雨风大,认为东南亚建筑侧重防高温和防雨水,而闽南民居除了防高温和防雨水外,还需考虑防东北大风。从建筑主材、外廊式通道和滴水兽构件分析了中西合璧式建筑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体现。
  【关键词】番仔楼;骑楼;气候适应性;滴水兽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则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们适应本地自然气候而创造出来的集体智慧。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大量阿拉伯人涌入并侨居泉州,建造了以青白石结构为主的清净寺;明清以后,由于严厉的“海禁”和“迁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量华人下南洋讨生活,由于闽南和南洋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相似,富有家国情怀的闽南华侨带来了南洋特色的建筑,并适应本地气候特点,加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造就了闽南特有的中西合璧建筑和装饰风格[1]。
  文献显示,关于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研究,厦门开展的较多,如庄佳伦[2]从校园选址布局、建筑空间特征、材料及构造三个方面分析厦门嘉庚建筑中采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总结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设计经验;谢惠雅[3]从建造历史和保存现状、外观造型设计、平面布局和装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厦门乡村洋楼建筑中西文化交融特点;泉州则主要从建筑装饰来开展,如张慧泽[1]从外廊建筑及装饰对泉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装饰的中西合璧进行研究;关于骑楼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庄海红[4]从广东骑楼文化、南洋外廊式建筑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与气候对厦门近代骑楼文化的影响,探索研究了厦门骑楼的历史渊源;王珊等[5]从骑楼与政治、经济、气候和人文的有机契合等角度,探讨了骑楼空间在泉州的大量继承与蓬勃发展的原因;陈立新[6]从广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开放通商口岸的等因素分析了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及骑楼文化的形成。在他们的论述中无一例外都分析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薛佳薇[7]等甚至对泉州中山南路和新门街两个街道的相关气候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分析其随时间变化,总结了居民适应气候使用骑楼的经验措施。由此可见,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气候是自然规律,建筑则体现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和智慧。
  本文从气候角度入手,对比分析闽南和东南亚气候特点,从气温、降水、日照、风、灾害等气象科学角度来解读外来西式建筑如何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结合闽南建筑风格而进行改良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化的,为中西合璧建筑形态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中西合璧建筑概念
  1.1 历史背景简介
  明清时期,沿海实行禁海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闽南地少人多,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维持生活,改变命运,由于东南亚与粤闽地缘毗邻,路途较近,费用较省,往返方便,当时英国、荷兰曾招募大量华工,因此闽粤地区有许多老百姓到东南亚去谋生,形成一种逃难下南洋的潮流,其中闽南人是下南洋的主力军,泉州也因此成为华侨之乡。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9日报道,闽籍华人华侨1580万,侨胞侨乡人口占比达41%,海外华人华侨祖籍地按城市分,排在第一位为泉州,数量高达750万,占到福建华人的一半以上,占比高达88%[8]。下南洋的闽南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东南亚打拼创业,他们不仅把传统的闽南文化传播到东南亚,还时刻心系家中的妻儿父母,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积累了财富之后,便从南洋运输建筑材料,在家乡建造具有南洋风格的楼房。由于在海外长期生活,返乡后就以国外建筑形式为蓝图,自行设计建造了中西合璧式的楼房,因此给闽南带来大量的中西结合的洋楼建筑。
  1.2 中西合璧式建筑形态
  在闽南,由东南亚华侨带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主要集中出现在清末到民国,建筑形态主要表现为番仔楼和骑楼形式。
  1.2.1番仔楼
  番仔楼,又叫“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是下南洋的归国华侨建造的洋楼。番仔楼从平面布局到外观装璜都突破泉州人传统居住习俗,它们既有传统闽南古厝木结构的营造技艺,又采用南洋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因设计师而异,中西混搭,个性十足。虽然番仔楼千姿百态,但都具有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的技艺,既彰显传统文化,又具有异域风情,工艺价值极高,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
  1.2.2騎楼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沿街面一侧,由许多水泥柱支撑,形成开放式通道走廊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英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开始建造骑楼。
  2泉州沿海气候与南洋气候特征分析
  由于下南洋的泉州人在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区域比较多,因此,本文仅对这些区域和泉州沿海的气候特征和部分气象要素做简要分析。
  2.1 气候特征对比
  从地理位置而言,纬度自北而南分别为:泉州、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尼。表1可知:四个区域均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除泉州地处亚热带外,其余均为热带,其中新加坡和印尼为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亚区域的年雨量和气温均明显多于或高于泉州沿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时段则表现为自北而南接力,即泉州的雨季(3~6月)结束后,菲律宾进入雨季(6~10月),新加坡和印尼则在菲律宾雨季结束后才进入雨季,印尼的雨季持续到次年4月,因此年雨量也最多;而菲律宾的台风季长达7个月。由此可知,东南亚区域总体属于高温多雨多台的气候特点。   2.2 逐月气象要素比较
  由于未能获取东南亚城市的月气象数据,在此,仅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晋江两个城市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比较。表2可知,从气温而言,晋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月高温和月低温最大相差22℃,而雅加达则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常年高温在30~33℃、低温在24~26℃,温差较小;6~8月两地气温最为接近。从月雨量来看,两座城市的雨量变化较大,雅加达多雨时节在1~5月,少雨季在7~9月,而晋江的多雨季在3~8月、少雨季在10月~次年1月。
  上述分析可见,东南亚全年温高雨多,和泉州沿海的春夏季气候接近,但闽南沿海季节相对分明,春季多雨潮湿、夏季温高多台风、秋冬干燥少雨风大,因此,民居建筑东南亚侧重防高温和防雨水,而闽南民居除了防高温和防雨水外,还需考虑防东北大风。
  3中西合璧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进入闽南的番仔楼和骑楼建筑,虽然功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建筑主材、形式和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表现也有所不同。
  3.1 防潮防风防腐蚀的建筑主材
  在泉州沿海,无论是番仔楼还是骑楼,其建筑主材主要是源自本地的红砖和花岗岩。红砖具有导热性差、蓄热性良好、隔热效果好等特点,一般用于外墙和地板砖,拥有冬暖夏凉、吸湿节能的功能。花岗岩白石具有硬度高、耐腐蚀、散热快等特点,一般用于墙基、墙身、梁柱、门窗、护栏等,拥有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和防火防盗等实用功能。由于沿海湿度较大,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民居通常选用石柱、柱础、石墙、石阶、石铺装等防潮材料与地面接触,充分体现了建筑与本地气候的适应性。因此,花岗岩在番仔楼中使用的比例,往往与海岸线的距离成反比,即建于滨海的番仔楼采用较多的白石作为建材,甚至全部使用石头来建造房屋,以防御临海的大风和潮气腐蚀。
  3.2 挡风遮雨的外廊式通道
  番仔楼比红砖古厝节约占地资源,使得建筑向空间发展,一般有2~4层,具有节能、环保、舒适等特点。作为住宅的番仔楼,一般为坐北朝南走向,大门面对偏南方向,有利于采光。水泥柱是番仔楼的标配(柱子也有使用红砖或石材),一般立在朝南大门的前方,不仅支撑连接了上下楼层,还和“大门”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开放式空间(走廊通道或阳台),这种开放式空间的廊柱有的甚至环绕整栋番仔楼(如南安眉山的李功藏故居),外廊通道形式既能遮挡风雨,又能采纳阳光,还能通风换气,有效的提高了番仔楼居住的舒适性。番仔楼中作为构筑走廊通道的柱子,也被华侨们设计成不同造型,以罗马柱居多,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作为商住两用的骑楼建筑,由于主要功能为商业店铺,其外廊走向一般沿着现有街道方向,基本不考虑“坐北朝南”的采光通风的居住舒适性,并且对外廊的宽度有一定的要求,以五英尺作为标准尺寸,如泉州历史名街“中山路”两边就是著名的百年骑楼建筑,其外廊主体方向为南北方向,而和外廊相连的商铺建筑则为“坐东(西)朝西(东)”,虽然居住舒适度远不如番仔楼,但却非常实用:楼上居住楼下做商铺,生活和做生意两不误。
  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番仔楼外廊通道,还是骑楼的五尺廊道,这种由水泥柱支撑构连的源自南洋地域的建筑方式,是当地民居应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终年高温、旱雨分明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智慧创造,移植到闽南,加入了闽南特有的建筑材料和雕刻工艺,并根据本地气候特征,针对滨海风沙大腐蚀大等特点,采取加大花岗岩使用比例,同时采用根据现有道路,骑楼廊道顺路而建,关注建筑的商业实用性和方便性,这些本地化的处理正体现了对闽南的气候适应性。
  3.3 用于排水的滴水兽
  番仔楼和骑楼都是西式楼房,属于“舶来品”,骑楼和多数番仔楼没有如闽南传统古厝的“双坡曲”、“燕尾脊”和“皇宫起”式的屋顶,一般顶层为露天的平台,便于采光和晾晒。但是对于雨天则显得不如古厝。闽南多台风,春夏多雨,既有阴雨连绵(春雨),也有疾风骤雨(雷雨),还有狂风暴雨(台风雨),面对多种表现形式的雨水,这些舶来建筑是如何排水呢?除了排水通道外,闽南地区还有其特有的排水构件:滴水兽。据了解,目前发现的滴水兽主要集中于泉州地区,以狮子、金鱼、麒麟、老虎等造型居多(在泉州鲤城区则多以鲤鱼造型),在番仔楼和骑楼建筑中,它们趴在各楼层的屋檐边,生动活泼,神态各异,张着大口一致朝外,形成别有特色的排水口。清末,随着“番仔楼”入户闽南,本土的滴水兽随之诞生,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别看它个子小,功能却不小:当大雨来袭时,雨水汇集至屋檐边,通过朝外朝下的滴水兽口快速排出,不产生积水,从而保护建筑不被水浸。由于滴水兽构件注入了泉州文化元素,其造型多样,小巧可爱,目前在泉州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建筑上可观赏到各种风格的滴水兽,也成为一道建筑风景。
  4 小结
  上述分析可知:
  (1)由于历史原因,番仔楼和骑楼建筑是清末民国随着东南亚华侨回国建设家乡带来的以东南亚建筑风格作为蓝本,利用本土和南洋的建筑材料,自行設计建造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形态。
  (2)东南亚全年温高雨多,和泉州沿海的春夏季气候接近,但闽南沿海季节相对分明,春季多雨潮湿、夏季温高多台风、秋冬干燥少雨风大,因此,东南亚建筑侧重防高温和防雨水,而闽南建筑除了防高温和防雨水外,还需考虑防东北大风。
  (3)中西合璧式建筑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防潮防风防腐蚀的建筑主材、挡风遮雨的外廊式通道和可排水的滴水兽构件。
  参考文献:
  [1]张慧泽. 泉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装饰的中西合璧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8):50-52.
  [2]庄佳伦. 浅析厦门嘉庚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J].中外建筑,2020:70-74.
  [3]谢惠雅.中西文化交融的精彩华章—厦门乡村洋楼建筑特点[J].南方文物,2013(1):172-178.
  [4]庄海红. 厦门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J]. 华中建筑,2006,24(7):144-145.
  [5]王珊,杨思声. 骑楼空间在泉州的继承与发展原因探析[J]. 福建建筑,2009,137(11):18-20.
  [6]陈立新.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及骑楼文化的形成[J]. 工业建筑,2010,40(12):35-38.
  [7]薛佳薇,冉茂宇,吴扬 . 泉州不同朝向骑楼柱廊夏季热环境测试与比较分析 [J]. 建筑科学,2011,27(8):17-23.
其他文献
【摘要】房地产行业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要对于房地产行业进行高效管理,那么就需要积极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生产效益。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探讨  一、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一些房地产企业受到了关于体制方面的影响,因此使得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制
期刊
【摘要】结合工程特点,从人为因素?原材料?工程图纸等方面探讨了质量管控的内容,并提出有效的管控措施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以及实现工程预期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控内容;对策措施;水利工程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巨大,从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往往涉及许多复杂的施工环节?另外,水利水电工程通常建于相对偏远的山区,其施工条件较为特殊极易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干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当前,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数据规模的暴增,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高度重视和竞相发展的带有“头雁”效应的引领型技术 . 与此同时,数据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资源,其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数据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和亟需突破的关键挑战。本文就人工智能数据安
期刊
【摘要】本文对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公路施工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公路路基施工的基本特点,然后从填石工艺、路基预处理工艺、排水施工、过渡段的填筑、加强施工过程管控等多个方面对公路路基填充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  引言  经济社会想要发展,必须要交通先行[1]。公路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如地质条件、地理环境等。为了保证公路建设质量需要
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其中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很大。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倍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新品种特别是杂交制种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作物单产30%以上。近年来,我国的农技推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技推广体系。200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发展进程中,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更是核心体系,而工程监理则是保障该工程能够正常稳定运转的工作体系,对于整个电力工程项目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另外,工程监理的存在也是监管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与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是呈现正比关系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电力项目质量问题都愈加关注,
期刊
【摘要】从工程实例出发,结合掘进前期中开展探放水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煤矿掘进施工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定向钻探技术原理以及应用措施。从应用效果来看,定向钻探技术能对于煤矿防治水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大大提升煤矿防治水施工的总体效率。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定向钻探,施工原理,施工措施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煤矿掘进工作面预防水害事故的工程中,探放水施工则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
期刊
耶尔森氏菌属包括11个种,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假结核菌和鼠疫菌。鼠疫耶尔森氏菌易引起黑疽病,不通过食品传染。其中只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假结核菌确定为食源性病原体。本文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为例介绍,此菌是一种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动物肠道寄生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本菌在外界环境(如河水、井水、蒸馏水)中不仅可长期生存
期刊
【摘要】我国海洋油田勘探技术随经济的发展,近些年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如何完善技术,促进海洋油田采油有序发展,也是我国海洋油田需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之下,探究出我国海洋油田采油工艺展新技术,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海洋油田;采油工艺;技术问题  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随经济的发展逐年提升,呈现每年增长的态势,但总体来说,我国陆地石油产量发展不容乐观,依据相关数据显示呈逐年下降的态
期刊
【摘要】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围绕近几年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选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的突出问题,从管人、管事、管心的角度入手,积极探索实施“干部+精度、干部+温度、干部+尺度”管理工程,既注重抓源头建设,做好干部队伍的增量文章,又注重提升干部的精神状态,做好干部队伍的存量文章,锻造了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关键词】干部管理;培养使用;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