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加外源碳对川西北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草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加外源碳是促进退化土壤团聚体形成及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外源碳种类和施加比例在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中研究较少.以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加不同种类(玉米秸秆、牦牛粪和有机肥)和不同比例(1%、3%和9%)外源碳对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的影响.结果 显示:施加玉米秸秆和牦牛粪相比有机肥更有利于沙化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随着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增加明显增多,但有机肥处理变化较小;沙化土壤团聚体MWD和GMD随着外源碳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呈现出玉米秸秆>牦牛粪>有机肥;三种外源碳施加比例较低时,沙化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较接近,当比例增大到9%时,施加牦牛粪土壤有机碳增幅(196.40%)显著大于玉米秸秆(145.99%)和有机肥(99.02%).因此,施加3%~9%的玉米秸秆和牦牛粪,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北沙化土壤有机碳浓度,有效促进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了笔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总结出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的四项要点,任务的层次性、趣味性、挑战性、生活性,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为应对难以预测、持续、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供应链敏捷性问题已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现有的文献都是基于供应链企业间仅存在纯粹的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的背景条件对供应链敏捷性的理论研究,这不仅忽略了供应链竞合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忽略了产业组织环境的影响。在我国产业集群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集群呈现出集体横向竞合状态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但对此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现有的产业集群理论却难以从理论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不断提升。然而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导向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原有讲授型课堂变为探究式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本文主要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问题导向学习的策略,并结合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问题导向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对乙烯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石化工业又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烯烃工厂作为石油石化行业的代表性生产装置,上游与加工原油的炼油厂相联,下游向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从领导者与成员的对偶关系中考察领导行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竞争力的提高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