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的幸与不幸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原本是个文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康熙八年,满腹才华的他去京城赶考,但因关系不畅而落第。此时,他身无分文,连回乡的盘缠都不够,只好滞留京城。为谋生计,他做起了豆腐生意,因为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所以做起来轻车熟路——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他一边卖豆腐一边刻苦攻读,以备下次再参加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的豆腐没卖完,剩下较多,又时值夏季,怎么办?猛然他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一道菜,但具体不知怎样做法。于是他试着将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从此以后,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了。时间一长,他渐渐把此事忘了。
  秋凉后,他重操旧业,猛地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尝者无不称奇。
  于是慕名而来者众多,他们不是来买豆腐,而是冲着臭豆腐而来。但他立志走科举之路,不屑于做臭豆腐,只是偶尔做一些分给大家。
  但他官运不通,屡试不中,连续考了9年都没能高中。心灰意冷之时,他索性放弃科考,在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
  经过多次改进,他的臭豆腐质量更好,声望更大,清末传入宫廷。慈禧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欢吃,被定为御膳小菜,按其形状、颜色取名“青方”。店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门上两块匾,分别由清末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书。从此,他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并开始有人竞相仿制……
  他叫王致和,他的臭豆腐也取名“王致和”。
  时至今日,“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以其产品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备受广大华人消费者的钟爱。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品牌不仅享誉国内市场,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王致和是不幸的,这个穷秀才终极一生也没能把名字留在皇榜上;可王致和又是幸运的,他绝对没有想到,由他奠基的“王致和”生意会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且越做越红火。考场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状元,但被历史记住的没有几个;而落第的王致和却名扬海内外,走进了千家万户。王致和的不幸成就了众多人的幸运——能够品尝到如此美味的传统佳肴。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能预测下一站是幸还是不幸。但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了,终究能有改变命运的一刻。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2000多年前,叙拉古国的国王希耶罗让一名工匠用纯金做了一顶王冠。王冠做好后璀璨夺目,十分漂亮,可是国王怀疑它不是用纯金做的,便将那名工匠叫来对质。  工匠辩解道:“尊敬的国王,我哪有胆量敢来欺骗您,不信请把王冠称一称就知道了。”于是,国王命人把王冠放在秤上称了一下,果然和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  又有大臣提出,虽然重量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把里面的一部分纯金换成银,从外观上是分辨不出来的。难道真的